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忠實用戶請注意了!這些熱門App正在讓你深陷“專屬騙局”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7月19日報導(編譯:圈圈)

編者注:Melody Zou是華威大學華威商學院信息系統和管理系的助理教授。

佔有已經過時了。無休止的媒體報導聲稱那些與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一同成長的千禧一代(1982-2000年出生)更加喜歡瀏覽而不是擁有。

然而我的研究卻表明千禧一代仍然渴望去佔有那些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是這些東西大多是數字化的,而不是客觀存在的物件。

那些應用的忠實用戶們可以與其建立深厚的關係,進而他們的“心理所有權”也就開始起作用了。這意味著他們將把那些應用視為僅屬於他們的東西,並且有效地讓其成為他們自己的延伸。就算他們使用服務和傳輸數據的權利會受到限制,而且他們的帳戶隨時都會被凍結,只要他們經常使用並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好設置後,那些應用就會變成“我自己的應用”。

“心理所有權”能夠引導用戶承擔有價值的額外角色,所以那些公司便能從中獲益。在現實世界中,所有的公司都會敦促消費者提供反饋、推薦他們的產品。那些應用的“所有者”們願意在數字領域中完成所有的這些工作,並且他們比傳統消費者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同時他們會更加願意為公司“打工”。

我和我的同事們研究了Spotify和QQ音樂等音樂流媒體應用用戶的這種現象,並發現他們在四個方面付出了額外的努力。其一,他們會提供在互聯網論壇上回答其他用戶的詢問或提供其他可以強化用戶體驗的信息。其二,他們通過向公司提供反饋或參與應用的治理來改進應用。其三,他們以在公共場合宣傳或是出言反駁評論家“差評”的方式來不斷提高應用的名氣。最後,他們還會通過支付期權費或者以打賞的方式來支持公司的業務。

通過採訪200多名這些音樂流媒體服務的用戶,我們還發現公司使用三個關鍵的方法來鼓勵用戶成為應用的“所有者”。

控制

我們都渴望控制或是影響我們身邊的環境。研究表明,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身邊的環境以獲得滿足感,並且可以很好的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我們發現,這類應用的用戶們也有同樣的願望來控制他們的數字空間。

用戶們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使用應用,他們可以通過改變設置來迎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可以選擇以何種方式接收信息,可以跳過或者是隱藏某些內容,也可以決定與誰分享他們的活動。

他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使用這款應用,並看到對應用運行方式的影響,進而慢慢意識到自己可以控制它,從而將其視為“自己的應用”。

個性化

前幾代的年輕人會在他們的臥室牆上張貼海報,穿著帶有標語的T恤,並展示一排排的黑膠唱片或CD,以展示他們是誰以及表明自己的信仰。而現在,這種方式仍在互聯網上活躍著。個性化正被廣泛應用於數字領域。

音樂應用允許用戶通過創建自己的歌單並分享音樂來表達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為任何一個場合或是時間創建一個歌單,例如:學習時的歌單、開派對時的或洗澡時的歌單。

你聽音樂或是找音樂的次數越多,應用的算法就越能懂得你的喜好。因此,它就會慢慢變得更適合你的個性。最終,它會成為“你的應用“,並被設置成你喜歡的樣子。你也可以上傳自己的個人資料照片,並以自己的風格來裝飾你的主頁。

應用允許用戶在不同設備上使用同一帳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個性化身份的感覺。

歸屬感

法國哲學家Simone Weil在她的《The Need for Roots》中說:“歸屬感可能是人類靈魂最重要但最不被認可的需求。”

尋找一個可以存儲自己的創作或是記憶的數字空間並不是用戶的唯一目的。他們還想要在使用應用的過程中找到熟悉、舒服、或者說是一種家的感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創造應用時會考慮更多的東西。

允許用戶存儲他們的記憶和歷史的應用已然出現在市場上。例如,時間軸或統計功能就能夠允許用戶回顧他們所做過的事情或是他們所聽過的音樂。

那些應用通過創建用戶年度最佳歌曲的播放列表、提醒他們過去在應用上發生的事件或者回顧該用戶在應用上的使用情況,可以使用戶的這種歷史感更加切實。

利益關係

這三種特殊的體驗說明用戶能夠通過“心理所有權”與諸如移動應用之類的不具個人身份的技術建立關係。

用戶們如果陷入了這種和應用的關係,就有可能主動為應用的利益提供幫助。這對其它用戶的社區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應用背後的公司才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