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昌齡被人害死,一年後宰相為他報仇,一句話溫暖詩人的心

說起古代文人的黃金時代,我們往往嚮往的是宋朝。那時朝廷重文輕武,文官俸祿高,而且還不隨便殺害上書言事計程車大夫,讓許多後世文人心嚮往之。其實,在唐朝時,引言獲罪的人很多,但真正因言而死的文人卻並不少見,這與明清完全不同。而且,在唐朝文人之中,普遍存在俠義之風,他們互相讚美,結伴出遊,縱酒高歌,書寫了一首首盛唐風雲的歡樂篇章。

比如,杜甫一生困窘,過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生活,然而總有朋友願意接濟他。王維投降了安祿山,接受了偽職,也有很多人為他求情,保留了他的性命。李白加入了永王的幕僚,而永王作亂被平息後,他被投入大牢,但還是有人奔走呼籲,將這位天才救出。

不過,在這些文人之中,還是有倒霉蛋的,他就是王昌齡。王昌齡的考試運氣很好,唐朝科舉考試不止一場,有著非常複雜的晉級考試,但他每次都能考中,名次還不低。但就是這樣一位應試和素質型雙人才,卻在官場之中經歷坎坷,始終是底層小吏。

直到他六十歲的時候,他還是擔任龍標尉,說白了就是一個小縣城的派出所所長。這個工作一乾就是八九年時間,正好爆發了安史之亂。當地戰火紛飛,王昌齡辭官而歸,準備回老家歸隱。沒想到路過亳州的時候,竟然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寫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等氣魄詩歌的文人,就此隕落。

為什麽閭丘曉要殺王昌齡?史書記載很少。《唐才子傳》中,有一句描述是“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別的方面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了,唯有這個“忌”字卻很顯眼。

綜合考慮王昌齡為官的過程,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性格,經常得罪人。他的仕途坎坷,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為人疏狂,不拘小節,名聲不佳。所以他曾在《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中說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為自己的解釋。因此,有理由認為,閭丘曉是因為忌恨王昌齡而下毒手的。

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王昌齡是在國難當頭,辭官而逃,所以被閭丘曉問罪的。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點道理,其實根本說不通。當時連唐玄宗都帶頭逃離長安,又何況其余的官員。王昌齡擔任的不過是沒有品級的小官,更何況他已經六十歲了,你指望一個六十歲的老詩人,以縣城為根據地,撲滅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

不管是怎麽解釋,王昌齡遇害是板上釘釘的,仇家也是紀錄得清清楚楚的。但他死了一年之後就可以瞑目了,因為已經有人幫忙他報仇。此人叫做張鎬,當時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他奉命調兵增援睢陽抵抗的張巡,然而張巡死守睢陽數月,最終城陷。

很多遠道的軍隊,都在趕來的路上,遠水解不了近渴。然而,近在咫尺的譙郡太守閭丘曉卻擁兵自重,遲遲不願意發兵。

張鎬見到睢陽十室九空的場景,勃然大怒,要抓住閭丘曉問罪。這種大事,既然問罪就是死罪,閭丘曉當場求情:我還有年邁的父母奉養,能不能放我一條生路?

張鎬冷冷一笑,這笑容雖然冷,說出來的話卻是冰火兩重天: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

冰是相對於閭丘曉而言,他現在才知道這是必死之局,也才知道張鎬殺他的另外一層意思。暖的是天下人心,王昌齡的死,在那個年代並不算什麽,但宰相的這句話,讓多少文人湧出熱淚。當然,據說張鎬與王昌齡並沒有什麽交集,也不會起這個念頭。主要是同為邊塞詩人,與王昌齡齊名的好友高適當時任淮海節度使,他暗中出力,為王昌齡報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