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的英文水準已經“階級分層”了,起步晚的還有救嗎?

轉載自公眾號:東西兒童教育

作者:逃媽

暑假回國和同學們聚會,發現現在國內孩子之間各項能力的差別真的很大,尤其是英語水準,簡直已經開始“階級分層”了。這兩位都是我大學同班同學的孩子,也都是很優秀的孩子:

A讀小學二年級,英文聽說讀寫都非常棒,逃逃剛回國時還沒怎麽切換回中文模式,倆孩子索性直接用英語對話交流,得知A已經開始嘗試讀《哈利波特》時逃逃嚇了一跳,這水準放到老美孩子堆裡也算名列前茅的了;

B上小學三年級,英語成績在班裡也還算不錯,但對英語始終不怎麽提得起興趣,之所以能保持好成績是因為平時足夠用功,該背的單詞背了,該學的句式也學會了。但論到和老外交流、讀原版英文書、看英文電影這些還差得有點兒遠。對了,B很喜歡看書,是個小書蟲,但隻愛中文書。

A、B讀的都是公立小學,A還曾經倒霉地上過某三色幼兒園,雖然後來鬧三色幼兒園事件時她已經讀小學了,家裡依然悔青了腸子,想起很後怕。總之,在就讀學校上,A並沒有更多優勢,造成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英語學習上走的路線完全不同。

A的媽媽是我本科寢室的閨蜜,畢業後也一直有非常緊密的聯繫,所以我對她培養女兒的路徑非常熟悉。A媽媽是那種典型的喜歡泡各大教育公號、論壇,到處挖方法挖資源找好書的媽媽,女兒一兩歲就開始磨耳朵,接著是看英文動畫片,讀英文繪本,讀橋梁書,章節書……當然也輔之以課外英語班,但A媽媽說女兒學英語的主“戰場”還是在家裡,雖然英語班是外教,教的也很不錯,但畢竟上課時間有限,要學好一門語言是遠遠不夠的。

B媽媽對孩子的學習也不放鬆,孩子的英語學習一直是緊跟著學校進度走,二年級開始還外加了線上學習課,但除了這些,平時在課外、家裡很少聽說讀英語,隨著中文越來越強勢,孩子對英語越來越不感冒。

很顯然,在英語學習上,A走的是“習得”路線,而B用的是“學得”的方法。

“學得”learning,指的是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一門語言。學習的核心是語言形式,獲得的是知識。

而“習得”在英文裡叫acquisition,它指的是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掌握一門語言,獲得的是能力。我很早就聽說過“學得”和“習得”的概念,但後來才知道它們的差別有那麽大。

表面上看是兩孩子的英語水準高下不同,實際上通過這兩種方式所學到的英語是存放在大腦的不同區域。腦科學家Dr. 魏在一期育兒音頻節目中曾講到,“習得” 而來的第二語言,它和母語在大腦裡的存放是呈網狀交織在一起的,像馬賽克一樣;而 “學得” 的外語,它和母語是分開的兩大塊,有清晰的邊界。

01

“習得”有什麽好處?

幾年前讀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外研社資深編輯蓋兆泉女士的一本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其中詳細講解過“習得”對孩子英語學習的好處,總結一下有這幾點:

1. “習得”是一種無痛學習,不用靠毅力,不需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知不覺就會了;

2. “習得”所獲的的是能力,就像騎車、游泳一樣,使用起來時不需要付出努力。我們這代人的英語多半是“學得”的,所以和老外說話總會有點兒費勁,不像母語那樣“想都不用想”;

3. “習得”的過程不受智力影響,成年學習者需要較高的語言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學好和精通一門外語,但對於青春期(約12歲)以前的孩子來說,都有可能“習得”一門外語,並且不受智力影響。

02

怎麽“習得”?

聽起來這麽美妙的“習得”,該怎麽做到呢?

關鍵點只有一個,就是量要夠大,在家裡創造大量的聽說讀環境,路徑大致如下:

聽英語音頻 – 不需要“聽懂”,只需要“聽到”

這是從孩子出生後就可以開始的,英文兒歌韻律、童謠、故事都可以,不需要“聽懂”,只需要“聽到”,因為這是一個積累音素的階段。

音素(英文裡叫Phonemes)是語音中最小的部門,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它們都是由很多音素組成的。不同語言之間的音素並不相同,比如同樣一隻狗,在中國,大家對它叫聲的描述是 “Wang Wang 汪汪”;在美國,大家覺得它叫的是“Woof Woof”;而在墨西哥,西班牙語的環境裡大家聽到的則是“guau guau”……

有些英語的音素漢語裡並沒有,比如boy男孩,其中“oy”發的[ɔi ]音,duck鴨子, “u”發的[ʌ]音,就是我們漢語裡面沒有的音素,這個階段盲聽音頻,就是為了給孩子輸入很多我們母語中沒有的音素,聽多不怪,耳朵習慣了這些因素,之後就容易模仿和學習了。

看英文動畫片 – 開始可理解性的輸入

看動畫片是非常好的英語學習方式,這時給孩子的是可理解性輸入,他可以通過動畫畫面來理解英文的含義。指著一個蘋果跟孩子說這是“apple”,和告訴他“apple”就是“蘋果”,哪個效果好?當然是前者,孩子看英文動畫片也一樣,他得到的是不需要中文做轉運站的純英文輸入。

這招非常有效,沒任何毛病,就除了一點,對視力不太好,所以得控制好時長。

讀英文原版書 – 大量可理解性的輸入

“習得”英語的孩子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閱讀量超大,前面提到的A小朋友,在幼兒園階段就讀了好幾套經典的分級讀物,開始讀橋梁書後據說把幾十本的《老鼠記者》都翻爛了,去年讀《神奇樹屋》時還專門找逃逃幫忙錄了些音頻(嫌原配音頻不好聽)……

不過閱讀量積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習得”的前提是自然的,無痛的,所以一定要選擇對孩子沒太大壓力的繪本書籍入手,一點點增加難度,拾級而上。一開始進展可能會很慢,耐心堅持,累積一定程度後才能量變引起質變。

和爸爸媽媽的日常對話

前面幾點都是關於輸入,主要是聽和讀,怎麽輸出呢?有兩個辦法,一是鼓勵孩子開口讀英文書,二是經常和爸爸媽媽進行日常對話。

這點對爸爸媽媽的要求比較高,不少家長會擔心自己的英文發音問題,不過這時家長主要是扮演一個陪同學習的角色,作孩子的“同學”,並不需要比孩子高一截,而是和孩子看一樣的動畫片,讀一樣的繪本,和他聊這些動畫片和繪本,引導鼓勵孩子用英文去“重現”其中的內容。

當然,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孩子報個線下或線上的英語課,增加英語交流環境。但上課時間畢竟有限,而“習得”的關鍵是量要足夠大,所以在家裡抓好聽說讀還是非常重要。

03

晚起步的孩子怎麽辦?

還有“習得”的可能性嗎?

以上路線是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規劃的,那英語起步較晚,比方說到了小學一二年級才開始學英語的孩子還有“習得”的可能性嗎?

語言學習研究表明,“習得”當然是越早開始越好,因為這時孩子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彈性,雖然這種可塑性和彈性會逐漸降低,但也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大約12歲左右),所以在這之前開始都不算晚。大孩子的劣勢主要是時間越來越少,英語學習時間被壓縮了之後,就只能以看起來更“高效”的方法去“學得”英語,學方法,學技巧,卻錯過“習得”的年齡階段。

如果能克服這點,保證足夠的量(每天兩小時以上),堅持比較“慢”的潛移默化和循序漸進,大孩子同樣是有可能“習得”英語的。

【寫在最後】

可能有些家長會問,英語並不是我們的母語,真有“習得”的必要嗎?從最終結果來看,如果不打算出國留學,以後也很有可能不會在一個老外比較多的環境生活工作,的確沒太大必要;但英語學習會伴隨孩子十多年,“習得”不僅是讓效果好,更是讓十多年的學習過程能輕鬆舒適些,所以如果還來的及,一定得抓住,前期付出可能會多一些,但算上十多年的總账肯定是劃得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