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外用抗菌葯,也別隨意塗

外用抗菌藥物由於攜帶和應用方便,深受患者喜愛,在臨床上多為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創傷外科等科的患者使用。

01

外用抗菌葯有四大優勢

外用抗菌葯有很多優勢,主要為以下四點。

一、藥物可選擇性作用於病變部位,局部濃度較大、作用時間長,適於清除皮膚局部細菌。

二、減少藥物因進入體內受到代謝的影響。

三、可針對患處的部位、嚴重程度等採用不同的劑型,且給葯簡單,方便患者自行用藥。

四、外用吸收少,可減少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

02

外用藥的種類

外用藥種類較多,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外用抗菌葯主要有以下幾類:

抗細菌葯:該類藥品種繁多,如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氯黴素軟膏等。

抗真菌葯:常見的有水楊酸軟膏、復方苯甲酸軟膏、克霉唑軟膏、酮康唑軟膏、特比萘芬霜、聯苯苄唑等。

抗病毒藥:此類葯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韋乳膏等。

03

因人因部位選劑型

有些患者認為,外用抗菌葯比注射或內服安全方便,於是有了皮膚或黏膜感染,就隨意使用。其實,外用抗菌葯也需要合理使用。


01

注意對症下藥

要分清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還是一般的皮炎。前兩者可分別選用適宜的抗菌葯,後一種情況則需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抗炎成分的外用製劑。否則,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還易造成抗菌葯的濫用。

選擇合適劑型 外用藥不僅有常見的軟膏劑、水劑,還有粉劑、洗劑、酊劑、霜劑、糊劑等多種劑型,不同的劑型適用的情況不同。

例如,水皰、糜爛用溶液劑濕敷為好,因為溶液劑除有殺菌作用外,還可以起到清潔作用;糊劑含大量的固體粉末,有一定的吸水和收斂作用,適用於有輕度滲出的皮炎;如果皮損肥厚,最好使用膏劑,以使皮損軟化,增加藥物的通透性。


03

區別部位用藥

不同部位的皮膚厚度不同,導致對藥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如手掌、足底皮膚較厚而面部皮膚較薄,黏膜部位對藥物的吸收更強,有的甚至相當於全身用藥。


04

規範用法用量

外用藥不能想用就用,隨意使用,也應按用量及用藥間隔和療程使用,使其在皮膚局部保持相對恆定的藥物濃度,更好地發揮作用。


05

注意特殊人群

兒童尤其是新生兒體表面積和體重之比較成人大,外用藥物吸收較成人多,嬰幼兒角質層通透性較成人高,表皮脂質的比例較高,這些都導致藥物更容易全身吸收;

對於燒傷患者來說,創面對藥物的吸收增加,入血的比例增加。對於這些特殊人群,需謹慎使用。

04

外用藥也會引起全身反應

除了上面談到的注意事項之外,使用外用抗菌葯還應關注以下問題。


01

易導致過敏反應的藥物不宜外用

有的患者擔心局部傷口感染,把青黴素粉劑直接撒在患處。殊不知青黴素的水溶液易分解,如果將青黴素的粉劑或溶液直接塗在傷口處,將在體液作用下分解成青黴烯酸、青黴噻唑。這兩者是引起過敏反應的元兇,通過破損皮膚入血後,和注射或口服給葯一樣,可引起全身性的過敏反應。


02

抗生素外用也不能避免耐藥性

尤其是在不分病情、不按給葯間隔和療程隨意用藥的情況下,更易產生耐藥性。例如,硫酸新黴素軟膏,早在幾年前該葯就已出現了非常高的耐葯率。


03

外用藥也應注意儲藏條件

尤其是穩定性較差的,會受到環境影響而降低療效的葯,更要小心。如左氧氟沙星易見光分解,在自然光和太陽光下放置3小時後,其溶液劑中左氧的含量分別可降低10%和15%,導致療效降低。因此,無論是注射劑還是外用製劑都應避光保存,使用時也應注意避光操作。


04

外用藥也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有的患者認為外用藥不吃進肚子,過期也可以放心用。其實,不管是外用、內服還是注射劑,過期藥物都會產生療效變化、分解產物增多等情況。例如,乳劑容易發生乾燥和霉變,酊劑等容易因乙醇揮發而造成藥物濃度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