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患上子宮內膜癌也能成功生子!子宮內膜病變治療迎重大突破

患了子宮內膜癌,對於有生育需求的適齡女性來說:到底是「切」還是「保」子宮?保子宮還能不能生孩子?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陳曉軍教授帶領的國內首個子宮內膜病變多學科診療團隊,創新性提出宮腔鏡聯合孕激素治療的方案,在直視下既保護正常內膜又徹底切除病灶,隨即採用大劑量孕激素治療,該治療方案將內膜癌保育療效由國際報導的70%-80%提升至95%以上。目前該技術已申請專利。

上海市疾控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已成為上海發病率第一的婦科腫瘤,並有低齡化趨勢。「全子宮切除是公認的子宮內膜癌及癌前病變首選治療方式。然而,在一定前提下內膜病變可以實現完全緩解,部分患者仍有生育的機會。」陳曉軍教授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隨著該團隊專病門診量的逐年上升(2018年達6240人次),2013-2018年內膜癌及癌前病變保育治療622人次,有效緩解率達95.7-97.4%,高於文獻報導的70%-80%,在該院生殖中心輔助治療患者妊娠率達53.8%,同樣高於文獻報導的30%-40%。「對於子宮內膜癌病人的保育治療來說,這樣的成效具有里程碑意義。」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醫院院長徐叢劍說。

經過治療後成功懷孕的患者家庭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供圖

子宮內膜病變雖然看上去是子宮內膜的問題,背後卻隱藏著卵巢功能失調及機體內分泌代謝障礙等複雜病因。因此能否保留生育功能,對患者的精準評估至關重要。

2011年開始,陳曉軍從這些難題著手突破,建立了一支涵蓋婦科腫瘤、婦科病理學、影像學、宮腔鏡、輔助生殖、乳腺科以及婦科內分泌科等多學科診療團隊,以對患者進行詳細評估,全方位精準診療,同時推動團隊中各亞專科的不斷突破。如放射專家創新讓宮腔病變顯示更清晰,輔助生殖專家為將促排卵治療時內膜病變複發風險降到最低不斷改進用藥策略等。

以往診斷內膜疾病常用診刮,這不僅給患者帶來劇痛,且反覆診刮還會導致正常內膜過度損傷。對此陳曉軍團隊結合自身研究結果,推廣國際上早已採用的創傷極小的子宮內膜吸取活檢技術,用於一線篩查。

據悉,該技術可明顯減少患者痛苦,費用低廉,手術時間短,還可在不取環的情況下取樣,總體診斷符合率85.7%,其中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敏感度達到100%。如今,該技術已推廣至泛長三角地區的12家婦幼保健院並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惠及當地患者。

肥胖是影響保育療效及妊娠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體重管理尤其重要。為更好地進行體重管理,陳曉軍教授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建立合作,通過科學評估患者的飲食、運動、代謝、體脂情況,制定階梯式個體化減重方案,進一步助推子宮內膜病變的保育治療及後續妊娠的成功。

團隊進行大眾科普同時,還建立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微信群:子宮內膜癌及癌前病變保育患者微信群及術後患者隨訪微信群。醫生24小時在線,若有時間隨時為患者進行健康指導,答疑解惑。全程幫助患者懷孕、生育後繼續保護子宮。

與此同時,針對目前國內對子宮內膜增生性病變重視不足的現狀,該團隊建立起了「子宮內膜病變篩查流程」、「子宮內膜病變評估和治療策略」、「子宮內膜病變宮腔鏡評估和個體化治療系統」等一系列內膜病變診治的紅房子規範,並牽頭成立了復旦婦產科醫聯體內膜病變團隊,將這套可複製可推廣的規範不斷推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