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廉頗封君的一戰,如何十三萬破敵六十萬?

公元前251年,長平之戰九年後,邯鄲之戰六年後。

燕王喜起傾國之兵,兵車兩千乘,兵力六十萬,雄赳赳氣昂昂開往趙國。大軍旌旗蔽野,殺氣騰空,人人決心踏平趙土,大拓燕疆。

為了讓趙國顧此失彼,燕國大軍兵分兩路,其中相國栗腹領兵四十萬攻鄗,將軍卿秦領兵二十萬攻代。

這是燕國在長平之戰後第三次在趙國背後捅刀子,前兩次在秦國拖住趙國軍力的情況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獲都不大。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滅亡趙國的志向。

那麽趙國這一方,又如何應對呢?趙孝成王即位十幾年,趙國連續與秦國進行大戰,這次燕國又是傾國之兵入侵,換了誰來擔當這個國君,都很難受。

正如燕國人所料,趙國能夠出動的野戰軍,只有區區數萬人,以這樣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抗衡六十萬燕軍的。趙孝成王下詔,全國範圍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歲以上,都必須應征入伍。

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那幾年時間已經數次征兵,因此這次再征兵員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經百戰的將士,趙國一共募集了十三萬軍隊,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趙軍的新兵來不及訓練,殘酷的戰爭就已經到來,他們只要到戰場上去錘煉了。燕軍兵分兩路,氣勢洶洶開拔過來。

此時的燕國已經拿下遼東,拓地千里,正處於巔峰時期。

圖-燕國並遼東後東北疆域

燕國相國栗腹,領兵四十萬,南下趙國,兵鋒直指邯鄲。將軍卿秦領兵二十萬,走趙國代郡,目標是趙國太原郡的晉陽。燕軍上下心氣很高,試圖將趙國新舊兩個都城一鍋端。

燕軍的這種戰術,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燕軍兵分兩路後,人數太多不利於統籌的弱點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而趙軍人數少不能分兵兩路的弱點則暴露無遺。

栗腹本是齊國人,後輔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國攻入齊國、破東胡等千秋功業,都有他幕後策劃的功勞,動兵之初的確能看出來他的過人之處。

趙國方面,首席大將廉頗,自長平之戰被換將,後來一直沒有機會統領趙國大軍。這次廉頗老將軍臨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將十三萬趙軍分為兩組,分頭迎戰燕軍。

十三萬趙軍,迎戰任何一個方向的燕軍,兵力都捉襟見肘,何況還要拆分為兩路,這不是要讓燕軍各個擊破嗎?

不過趙孝成王並不反對廉頗的決定,用人不疑,必須如此。廉頗的標簽是“以勇氣聞於諸侯”,在這個怎麽打都處於兵力劣勢的戰爭中,或許廉頗的勇氣,可以起到決定作用。

廉頗如此分配十三萬趙軍,自己統領八萬,北上迎擊栗腹的四十萬燕軍主力。將軍樂乘統兵五萬,從太原郡出發,到代郡迎戰卿秦的二十萬燕軍。

燕、趙的四路大軍,很快就在邯鄲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戰一觸即發。

在此之前,燕王喜派出的兩路使節,分別到達秦國都城鹹陽和匈奴人的地界。目的是請秦國在西線牽製太原郡,請匈奴在北線牽製李牧軍不能南下。

不過歷史跟燕王喜開了一個玩笑,以往秦國聞中原有戰事,肯定是立即發兵參與。可此時在位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秦昭襄王,壽比南山還是去世了,秦國新國君秦孝文王(安國君)很猶豫,是否要在國喪期間發兵。

雖然按照風俗安國君要第二年才正式即位,但此時他已經是事實上的國君,他的兒子異人也就是事實上的太子。

異人當年有一個兒子留在邯鄲,那就是日後的秦始皇。為了阻止秦國出兵,趙孝成王立即拿小秦始皇做籌碼,他把七歲的嬴政送還秦國,秦孝文王見到孫子,總算沒有發兵攻趙。

圖-東北地區夜景

秦國與趙國,就像兩個扭打在一起的搏擊手,雙方死死掐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於是燕國這個笨小孩,手拿繡花針,向趙國的屁股猛刺兩次。不過這第三次,燕國雖然準備了一把大號殺豬刀,秦趙兩國卻沒有扭打在一起,燕國這把殺豬刀,能捅傷甚至捅死趙國麽?

燕國也有好消息,匈奴人得知燕軍南下,起兵侵擾趙國北方邊境,李牧統領的北方邊軍,被迫堅守長城一線,不可能南下馳援趙軍,廉頗和樂乘要自己解決問題了。

栗腹用兵非常穩健,他令先鋒軍與中軍保持緊密的距離,互相策應。燕軍先鋒斥候探聽趙軍動向後,先鋒軍五萬人就停滯不前,等待主力支援。燕軍有絕對數量優勢,沒有任何冒險的必要,栗腹用兵確實老成持重。

一日後,燕國中軍主力抵達,遍野都是燕軍,四十萬中的二十五萬輕裝在平原上集結,余下護送糧草和攻城器械的十五萬後軍和數萬民夫也徐徐而來。

廉頗統帥的趙軍,也出現在幾裡開外。在鄗地,燕、趙兩軍遭遇。八萬趙軍遭遇二十五萬燕軍,可以說瀕臨絕境。

《孫子兵法》說五則攻之,栗腹令幾個千人隊騷擾牽製趙軍,等待四十萬軍隊到齊,再進行攻擊,戰術可以說四平八穩。在栗腹看來,廉頗肯定會像長平之戰那樣,建立一套防線來對峙。

這次栗腹想錯了,燕軍不是秦軍,廉頗也絕不可能等到燕軍全部到齊再開戰。雙方一接觸,趙軍就趁對方人多陣型散亂開戰。

號角聲起,趙軍八萬人八個方陣,一齊向燕軍壓過來。

燕軍擊鼓應戰,前兩排盾牌軍開始推進,後三排弓弩兵跟進,兩翼則是三重騎兵掩護,進可包抄趙軍,退可保護步兵。

戰鼓聲鳴,燕軍隨著戰鼓的節奏,大概有兩萬人,昂揚而堅定地朝趙軍推進。

雙方以強弩對射,各自射殺幾十個敵軍,燕軍退卻,這是栗腹的一次試探性進攻。目的是拖延時間,遲滯對方的進攻,等後軍趕來再展開全面大戰。

見趙軍沒有退卻的意思,燕軍很快變陣,分為六個大方陣,每個大方陣兩萬人,裡面又有若乾小方陣,小方陣由步兵和騎兵共同組成。這也是燕軍的特色,騎兵眾多,騎兵與步兵結合的戰術曾經橫掃東胡,令匈奴人都膽寒。

燕軍這次衝擊,調動主力中的精銳。栗腹還是打算先消耗對手,自己還有九萬大軍蓄勢待發,趙軍則再無後手。

燕軍踏著整齊的步伐,馬蹄聲肆虐,塵土滾滾,轟隆隆前進,大地為之顫抖,天空為之失色。

趙軍八支隊伍,連老將軍廉頗都編入其中,不留一個多餘的人。八個方陣立即變陣,前部排出箭頭形狀的錐形,由最精銳的老兵擔當箭頭。

廉頗本身以勇氣聞名,他了如指掌趙軍中哪些人是力拔山兮的壯士,哪些是視死如歸的勇士,這些壯士和勇士,就擔任八支隊伍的箭頭,其他人馬呈長龍陣緊緊跟隨。

八條長龍像錐子一樣向燕軍迎擊過去,廉頗這次丟棄一切戰略物資,一個趙兵都不留,連自己都排進八條長龍之一。意為不成功便成仁,不留任何後路,這種打法曠世少有。

八條巨龍一頭扎進燕軍方陣,仍然能保持完整的隊伍,位於中間的擔任弓弩發射手,靠邊的則以盾牌擋箭,刀槍製敵。

燕軍雖然總體兵力佔絕對優勢,但是在局部戰鬥中卻並非如此,趙軍雖然有人倒下,但是余下的人馬會迅速補充缺口,保持長龍隊形。

戰場形勢稍縱即逝,一盞茶功夫,已經有三條巨龍像金剛鑽一般,鑽穿燕軍的大方陣。

栗腹立即招手,傳令兵高舉令旗搖動,幾隊精銳燕軍騎兵立即出動,試圖將三條巨龍截斷,如果趙軍只剩下龍頭,肯定也會陷入苦戰最後被殲滅。

這個時候三條巨龍卻忽然一齊向中軍方向衝過來,龍頭方向上全都是趙軍百裡挑一的死士,個個以一當十,三條憤怒的巨龍,一齊向栗腹所在的方位奔騰。

廉頗的這個陣,叫做“龍鑽”之陣,當己方兵力不足,但是將士一心死戰,又有猛將指揮,死士衝鋒,則可用此陣。

在鄗地發生的這場戰爭,趙軍殺死主將栗腹,燕軍全面崩潰,趙軍追亡逐北。由於是在趙國境內,逃竄的燕軍如喪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損失慘重。

兩天后,趙軍大勝的消息傳到代郡,此時樂乘正高築營壘,準備與燕軍打持久戰,趙軍上下得知廉頗軍大勝,士氣暴增。

而燕軍主將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戰速決,不久之後廉頗的大軍肯定會趕來,他自愧不如廉頗,這個仗真沒法打下去。

卿秦膽戰心驚,他下令連夜拔營撤退,可是樂乘怎能讓燕軍安然撤退。

於是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五萬趙軍尾隨二十萬燕軍,追著屁股打,卿秦運氣不好,被趙軍生擒。

廉頗與樂乘,十三萬破敵六十萬,斬殺對方主帥栗腹,生擒卿秦,這是何等的輝煌戰果。

燕國經此一敗,與趙國歷經長平之戰的損失一樣,國運急轉直下。

此戰廉頗居功至偉,趙孝成王封其為信平君,意思是篤信而平和。雖然與廉頗的性格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總歸封君了,可喜可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