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祈年文潭:“厚重之書”不應從生活裡退場

作者:封壽炎

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已經圓滿閉幕。本屆書展共展銷10餘萬種精選圖書,其中,無論是書展主辦方發布的“2020上海書展100本推薦書目”上,還是媒體總結的“熱銷榜”“口碑榜”上,都出現了眾多文史哲以及社科領域的“厚重之書”。經典書目受到展會重視和讀者青睞,這一點尤其令人欣慰。

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各個領域的大部頭經典著作,共同構成了思想、思維、知識和情感的“骨架”,閱讀經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當下確實不是一個閱讀的黃金時代。為什麽?因為影像比繪圖有趣,繪畫又比文字有趣。電影、電視劇、視頻、網絡遊戲以及漫畫繪本,都比文字更受歡迎。備受它們擠壓之後僅剩的一點閱讀時間,也大多交給了碎片閱讀、淺閱讀,交給了新聞資訊、娛樂八卦和成功雞湯。大部頭的經典著作,確實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要使人們愛上閱讀、愛上經典名著不能隻憑空喊口號,它需要創造一些氛圍和條件,去培養人們的閱讀習慣,引導閱讀偏好。上海書展的背後,就有無數人的用心良苦。今年書展上最年輕的選書師、95後的楊洋就認為,青年人應該多閱讀大部頭的經典書目。因此,她精心挑選了一些“厚重之書”擺上了書展的展台。她說:“選書師不應該一味地扮演迎合者的角色,也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告訴讀者什麽書是值得一讀的。”

上海書展是一場閱讀的盛會。在著作人、文化人、出版人、書商、策展人和讀者的共同參與下,閱讀超越了讀者的私人選擇,成為一起公共事件,創造了巨大的公共話語空間。在這樣的讀書盛會中,閱讀自然可以超越碎片閱讀、淺閱讀,成為一種嚴肅閱讀,大部頭、厚重的經典書目自然得到重視和彰顯。然而,書展本身只有短短一周時間。書展落下帷幕之後,生活重歸庸常。那些厚重的煌煌巨著,會否又從人們的視野裡退場呢?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書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從線下延伸到了線上。“閱讀的力量”線上平台、上海書展“線上朋友圈”等眾多網絡平台的搭建,使書展的覆蓋地域和人群得以極大擴充。如果說,線下書展一年一度,那麽,“線上書展”完全有可能“永不落幕”。圍繞書展組建的讀書會、書友會、興趣小組之類的閱讀組織,完全可以走出傳統書展的小圈子,走進不同的城市和鄉村,走進學校和居民小區。有組織、常態化的閱讀模式,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和專業程度,使經典書目成為人們日常閱讀的常客。

圖書館、書店等文化機構也應該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在提高人們的閱讀質量方面發揮作用。圖書館的豐富館藏、書店銷售的圖書中從來不乏經典書目。但是,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經典名著走進人們的日常閱讀,而不是在書架上乏人問津,日漸蒙塵?傳統的圖書館和書店經營模式,就是把一本本圖書豎立在書架上,靜靜等待讀者的借閱購買。這種靜態、單向的思維,其實不太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圖書館和書店的經營服務完全可以動態、多維,實現和著作人、文化機構和讀者之間的開放互動。

正在建設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它的書庫面積只有2500平方米,僅佔建築總面積的2%。在這裡,書和書庫已經不是重心,圖書館從藏書、閱讀的單一場所,升級為以閱讀為核心的文化中心。讀者不僅可以讀書,還能體驗音樂、繪畫、手工等。它還提供眾多開放空間,成為市民的書房、客廳和工作室,成為上海的“城市會客廳”。這樣一座圖書館,很容易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場所。通過圖書館富有創意的文化活動,經典圖書完全有可能成為市民“身邊的朋友”。這種創新的經營服務模式,值得更多圖書館、博物館、書店等文化機構借鑒。

此外,作為現代人“一刻不可分離”的互聯網,在普及經典名著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一本大部頭的厚重經典,從體量上就可能讓人望而生畏。但是,借助網絡技術,完全可以把一本大書拆解、打散,輔以深入淺出的解讀,以一種更親民、更親切的面目呈現給讀者。這些創新的服務模式和閱讀方式,都可以幫助人們親近經典名著,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水準。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