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區塊鏈自媒體“生死考”:遊走“灰色地帶” 監管加碼

區塊鏈自媒體存包裝ICO項目、運營社群、撮合交易、代投等“灰色交易”;監管層加強對炒作代幣、ICO的整治

區塊鏈大火之後,區塊鏈自媒體泥沙俱下。一夜間多個區塊鏈自媒體的微信公號因涉嫌發布炒作ICO和虛擬貨幣資訊突然被封。

不過,8月22日,仍有涉區塊鏈內容的公號在正常運作,例如巴比特資訊、幣圈早知道等。據新京報記者了解,部分被封號的區塊鏈自媒體轉向了APP或微信小程式,繼續發布資訊,也有自媒體表示將會重新進行自身定位。

新京報記者採訪發現,被封號背後,不少區塊鏈自媒體存在“灰色交易”,包括包裝ICO項目,為發幣項目“月台”以分得一杯羹,運營社群撮合交易、代投等,涉嫌參與炒作ICO和炒幣盈利。

在永久封號後,8月22日,對於ICO和虛擬貨幣領域的監管加碼。北京朝陽區叫停虛擬貨幣推介活動,同時,江蘇金融辦將互金風險專項整治拓展到虛擬貨幣、ICO等領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違規行為的打擊或將長期開展。

監管加碼 炒作虛擬貨幣、ICO被整治

封號事件次日接連傳出虛擬貨幣相關監管舉措。8月22日,新京報記者獲悉,北京市朝陽區金融社會風險防控工作長官小組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辦公大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

另外,江蘇省金融辦已經將互金風險專項整治拓展到虛擬貨幣、ICO領域。據《人民日報》8月22日報導,江蘇省金融辦全面梳理省內各類金融風險,向13個設區市政府分別發函,提示包括特定風險點在內的風險,督促逐一建檔、逐項處置。持續深入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整治領域拓展到虛擬貨幣、ICO、校園貸、現金貸等,對摸底排查階段確定的重點對象進行現場檢查和處置。

有圈內人士將此次封號事件調侃為“9.4一周年大禮包”。2017年9月4日,央行、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代幣發行(ICO),並清理整頓ICO平台以及組織清退ICO代幣。對於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代幣融資交易平台,關閉網站平台及移動APP,對移動APP在應用商店做下架處置,並依法吊銷營業執照。

去年9月15日,北京監管機構宣布關停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所,並要求於15日晚間24時前發布公告,明確停止虛擬貨幣交易的最終時間,並立即宣布停止新用戶注冊。此後,比特幣中國、火幣、OKCoin等多個平台宣布停止虛擬貨幣交易業務。

今年1月26日,互金協會又發布境外ICO風險提示,稱有部分投資者轉向境外開展相關活動。

有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對違規行為的打擊或將長期開展。

區塊鏈自媒體“灰色交易”:包裝ico項目、運營社群、撮合交易、代投

區塊鏈自媒體批量“死亡”背後是怎樣的“灰色交易”?

首先是包裝ico項目,有從業人士表示,牛市時期,區塊鏈頭部媒體的軟文價格在5萬-10萬左右。除此之外,區塊鏈自媒體的賺錢方式還有很多,例如通過社群運營變現。微博上有網友稱,“一個區塊鏈自媒體把我拉入了N個幣圈群。”

區塊鏈自媒體從業人士李銘(化名)告訴記者,相對於廣告來說,一個區塊鏈自媒體背後,最有價值的是社群,通過社群運營可以變現套利。

記者檢索發現,在多個區塊鏈自媒體中,都有付費進群的業務,其中“海外幣圈”、“幣賺大聯盟”等群需要炒幣玩家支付199、399元的入群費。據李銘介紹,一些資金盤面更大的群,進群時則需要支付群主一個以太坊。

去年中國禁止ICO、關停境內比特幣交易所後,國內比特幣交易轉入地下,各類自媒體形成的社群成為重要的交易場所。當做市商、撮合交易也成為自媒體賺錢的一個方式。

以公號“幣圈邦德”為例,其向群內炒幣玩家提供“主流幣種代購及回收服務”。據其公告介紹,群內推出比特幣、以太坊、EOS三種數字貨幣的代購及回收業務,由群主公號提供此服務,對於群內成員之間私下交易的行為,本群不予支持。

代購、回收流程均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報價,兩方均需要與群主交易。即是說群主既可當中介撮合交易,也可以當做市商,形成“資金池”。

另一種賺錢方式就是建立代投群。群主會主動推薦ICO項目,發出代投鏈接,對項目感興趣的投資者會主動與群主聯繫。

業內人士趙明(化名)告訴記者,“這裡有很多貓膩,比如有的代投群主,會先按規定投幣,如果這個代幣開盤大漲,那麽他很可能自己就把利潤吞下來,然後向其他玩家謊稱沒有發幣,原價退幣;如果跌的話,就正常給其他玩家發幣,他還能賺提成,不需承擔風險。”

據投資者反映,暴利面前,一些小的代投方會以各種理由,不給投資者發幣,自己獨吞高額利潤,最後退幣,解散微信代投群。

記者在炒幣社區檢索發現,有數十條代投跑路的消息,受騙者會在社區公布騙子的微信號、QQ號、錢包地址,提醒其他投資者不要再被騙。

一位受騙者王琴(化名)向記者表示,此前他參與了“小羽漫談區塊鏈公眾號”組織的投資群,半年多時間,群內成員交流炒幣經驗,跟隨群主參與海外ICO,代投並無異常,今年群主推薦了一個名為“LIM”的ICO項目。

在其提供的項目說明書中,承諾項目如果失敗會進行最高100%的賠償。在項目代投結束後,群主解散了微信群,並注銷了微信公眾號,“這個群主人間蒸發了,我們現在還在找他,一些朋友自認倒霉了。”由於缺乏群主的身份資訊,找回損失變得十分困難。

千萬融資背後是與投資方的“深度綁定”

今年以來,動輒千萬級、億級的鏈圈媒體融資背後是怎樣的盈利模式?

“第一個盈利來源是給項目方做報導,”據一準區塊鏈自媒體人所知,今年5月有媒體曾收1比特幣,作為報價。“其次,是建社群,幫項目方做私募,然後收所謂的私募費。這個費用其實收得挺高,但就是導流、割韭菜。”

中介人士李兵(化名)表示,“關於這個所謂的私募,實際上由於項目的金額一般會比較大,項目方需要有社群,媒體的公號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後所擁有的社群成員越多,媒體的號召力就會越強。”

“一些投資方給自媒體投錢,可能不是用來進行盈利的。投資方需要有一些能夠公開發聲、又擁有一定社群影響力的通道,他們需要有這樣的一些管道,能夠服務於他們,方便投資方的項目變現。”李兵這樣解讀鏈圈媒體的融資行為。

李兵系某公關公司CEO,對於時下眾多的鏈圈自媒體,李兵認為他們往往是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做“另外的事情”。“實際上現在這個生態裡有兩個圈——鏈圈和幣圈。但很多打著區塊鏈技術訊息服務的媒體,注定會上ICO這條路。目前,區塊鏈技術不賺錢,這是根本的原因。”

李兵介紹,與傳統的廣告不太一樣,區塊鏈自媒體是“通過媒體的報導、分析及月台,能給項目方帶來多少的資金,會有一個深度綁定的機制在裡面。”

一位已離職的區塊鏈公號創始人表示,區塊鏈公號初期的盈利模式是發軟文,一篇閱讀量2000左右的軟文,收費在8000元-16000元左右。今年二三月份,區塊鏈自媒體的高峰期,有自媒體的軟文收費最高達到7萬元一條。那時候,區塊鏈自媒體泡沫很大,只要想做自媒體,錢(投資)就找來了,一般做區塊鏈自媒體能融到500萬-1000萬元左右。

區塊鏈自媒體還有一個重要的賺錢途徑是為發幣月台,從發幣項目中分得一杯羹。自媒體以撰稿的方式分析幣和項目,為剛上市或者即將上市的幣做測評,參與炒幣的“韭菜”沒有什麽判斷力,這種情況下,自媒體能夠從中獲得一定比例的數字貨幣。泡沫很大時,區塊鏈自媒體一夜暴富不是夢。但這種賺錢方式與炒幣行情、大環境有關,項目減少或停了,交易量以及財富效應大幅降低,收入會受很大影響。

■ 自媒體說

被封後轉至APP、微信小程式

在關停風波中,眾多區塊鏈自媒體一夜夢醒。曾經可以為一篇廣告漫天要價,如今有人因擔心被封號半小時刪兩百篇文章。

一位被封號的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封號後將暫停相關業務,重新進行自身定位,但不會就此離開。”他表示:“封號對我們的影響比較大,我們的用戶大多來自微信公眾號,目前已經進行申訴。”

涉及炒幣的微信公眾號並未全部被關停,部分炒幣公號在封號事件發生後,為防止封號後失去訂閱用戶,採用“備用號”的形式,吸引訂閱用戶重新訂閱。

目前,雖已搜索不到金色財經、幣世界等公眾號,但其官網尚能正常訪問。另外,金色財經的微信小程式正常運行,仍不間斷推送代幣、區塊鏈資訊。微信公眾號被封停的火幣資訊亦表示,不影響火幣旗下其他業務的正常運營。

一位公號沒被封的區塊鏈自媒體創始人稱,“我們既有公號又有APP,更看好APP,所以並不擔心。”對於是否擔心未來可能被封號,該人士表示:“少談幣。”

炒幣者、傳統行業媒體從業人員是該行業的主力。以“數字貨幣趨勢狂人”公眾號為例,公號創作者在2016年注冊,據公號介紹,主做行情分析的公號作者,同時也是炒幣玩家,理工科背景。公號稱:“7年工作換了6家公司,每次跳槽都離自己喜歡的東西近一步,最後莫名其妙混進了幣圈。”類似炒幣者成為“意見領袖”的例子不在少數,包括“幣姥爺”、“幣圈少主”等多做幣圈行情分析,公號個人色彩濃厚。(王全浩 顧志娟)

■ 投資者說

封號影響小,仍有其他管道獲取資訊

從用戶角度來看,此次封號事件對於炒幣用戶影響較小。

王華(化名)是一名80後炒幣投資者,他表示,近期數字幣市場整體大幅下跌,市場步入熊市,人氣大不如前,對於市場資訊的關注熱情已經大大降低,所以封號事件雖然在情緒上造成利空,但對已經大幅下挫的市場來說,影響很小。

王華表示:“雖然沒有辦法在微信端瀏覽資訊,但像快訊類的區塊鏈媒體,比如金色財經、幣世界等都有APP,可以直接在APP上瀏覽資訊。”

家住北京東城區的張先生表示,看到消息後,想到自己曾抱著嘗試的心態買了小額的比特幣還沒有賣掉,內心很忐忑,“但想到畢竟金額較小,風險可控,也就相對能釋懷了。”不過,他還表示,“其中(炒幣)確實有很多未知的因素。”(王全浩)

■ 專家說

查禁區塊鏈自媒體,應區別對待

“我覺得早就應該采取這一措施了。去年開始就有部分區塊鏈微信公號因為運營機制的原因,和很多利益綁定在一起。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一些自媒體和交易所、投資機構存在股權關係,其為一些項目月台或者發軟文,但普通投資者可能不知道這種關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

尹振濤指出,ICO被禁後,表面看沒有ICO方面的機構了,但這是個假象,很多ICO方面的投資人還是中國人。“之前已有的監管手段,效果並不明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投資管道或者關於這方面的宣傳並沒有關閉,這個市場還是很熱鬧。”

尹振濤提出,要規範圍繞虛擬貨幣及相關領域開展的廣告、宣傳和推廣行為,規範自媒體及其他資訊發布平台。他還建議盡快研討頒布針對虛擬貨幣市場投資的監管政策,加強資訊披露、行業準入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監管急需變革,他主張,“將區塊鏈應用到監管,實現‘以鏈治鏈’。”“我們應該把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更多地考慮到一些最需要的領域,比如政府對監管層面、對實體經濟的金融風控方面應該更多地去做一些應用和探索。”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部分媒體對炒幣、傳銷、圈錢、誤導投資者,存在一定的影響,對這些媒體依法律程式給予限制,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查禁時,應區別對待,對沒有上述相關違法違規的區塊鏈自媒體,則應允許存在。(侯潤芳 顧志娟 黃鑫雨)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全浩 黃鑫雨 顧志娟 侯潤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