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多多悖論之解:高速的發展掩蓋了假冒偽劣的橫行

  拚多多悖論

  周末,一篇雄文流傳於朋友圈,作者對拚多多平台上日常消費的5大品類和12個品種進行了統計。結論一,以5000元可以購買價值6.7萬元(平台劃線價格)的56個爆款產品;結論二,疑似仿冒產品佔比44.53%;結論三,行銷存在嚴重誤導。

  如果說之前的質疑還局限在口水戰,那麽這次卻從數據層面將拚多多“低端”的標簽再次示人。

  在很多人看來,拚多多和今日頭條、快手可以並稱為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三大“屌絲互聯網平台”,他們憑借圖文、影片和商品在各自的領域的完成了對不那麽“高端”的用戶滲透。但在成就自身高估值的同時,也頻頻受到批判,低俗和劣質如影隨形。

  尤其是拚多多,正在創造最快上市的記錄,從成立到向美國遞交IPO申請,隻用了3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期關於拚多多的新聞甚囂塵上。一個充滿爭議的互聯網平台,卻可以獲得如此待遇,猶如大家都看不上的一個學生卻突然考上了清華北大。認知上的反差和話語權的佔有,就注定拚多多要接受輿論的“審判”。

  我們始終認為,拚多多誕生於市場,還是把審判權交給市場,其他人頂多算個目擊證人,看到的只是片段化的拚多多。尤其在上市之後,拚多多將直接面臨用戶市場、商家市場和投資市場的三重審判。

  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市場最終的審判結果出爐之前,對這家充滿著“悖論”的企業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預判。

  三大悖論

  拚多多的崛起,第一觀感上就打破了之前業界所稱的電商格局已定結論,阿里、京東、唯品會等等,已經無處不在,後來者幾乎沒有生存的太空。這就是第一個悖論。

  悖論的核心在於,巨頭憑借資本、行銷、物流、金融、技術和品類等等資源的整合優化,已經佔據了用戶的心智,而後來者沒有一項是具備優勢的。但拚多多繞開了這個設定的行業規則,簡單粗暴,低價+流量,降維和巨頭們共舞,並且這兩大優勢是巨頭們一步一步讓給拚多多的。

  價格戰一直是電商搶佔市場的法寶,也是用戶最敏感的G點之一。阿里、京東、美團、滴滴早期莫不如此。但是一旦形成規模,便開始提價,因為平台要賺錢,低價產生的利潤滿足不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和資本市場的要求。當消費者發現市場買不到便宜貨的時候,就只能高價消費。而這時,突然拚多多橫空出世,價格遠低於其它平台。

  但這只是第一步,互聯網紅利時代結束後,流量越來越貴,酒香也怕巷子深,價格再低,觸達不了人群也是望梅止渴。而阿里與騰訊視同水火,京東又沒有充分利用騰訊的流量優勢,因此,又給拚多多騰出了太空。被騰訊視為集團兩大核心優勢的流量,就這樣導給了拚多多,拚多多基於拚團這樣自帶社交的方式也完美匹配了騰訊的社交基因。

  在當前競爭態勢下,決不能小看流量的威力。阿里和京東現在都在涉足線下零售,背後也有流量的焦慮,流量不僅增幅小,還貴。而擁有十億用戶的微信,大大降低了拚多多的流量成本,拚多多CEO黃崢也承認這一優勢。

  第一個悖論似乎有解。

  第二個悖論是在消費更新大潮下,消費降級的模式卻成功了。無論廟堂,還是市場,消費更新是主流聲音,那麽拚多多的後來居上,就能說明一個問題,要麽消費更新是個偽命題,要麽拚多多將曇花一現。

  所謂消費更新,就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對吃穿住行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消費重心不再是低價,而是物美,這樣符合人類發展趨勢和消費心理進階。但拚多多顯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不得不放眼當下的巨集觀經濟,看看消費者的消費狀態。

  在供給側改革提出之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已成過去時,龐大的債務違約風險和去杠杆都預示著短時間內,無論政府還是企業的投資都將趨於平穩甚至下滑;出口,在當前中美貿易這場大戰中,如果稍有常識,不難看出未來出口這架經濟驅動引擎也在逐漸熄火。因此,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只剩下消費,這才是廟堂為什麽一再提倡消費更新的根本原因,需要我們共克時艱。

  但恐怕我們是有心無力。因為,人數龐大的消費人群都把錢投向了樓市、股市、網貸乃至各種空氣幣。本來都想大賺一票,然後來個消費更新,但是一陣狂風襲來,大部分都淪為房奴和韭菜,再加上經濟增速放緩,錢越來越難賺。這都將直接影響消費更新的助力人群——中產階級,而這些所謂中產階級背後,還拖著一大幫四五六線城市的家庭。

  可以想象一下,這是否也為拚多多這樣的平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消費人群基礎?用戶不得不消費降級,似乎第二個悖論也找到了答案。

  第三大悖論,在國際和國內都在重申知識產權保護的當下,假冒偽劣橫行的拚多多卻依然攻城略池。這也是當前外界對拚多多質疑最大的問題,網絡影片、自媒體平台,包括淘寶的發展歷程,都已經證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只能越來越大,並且互聯網平台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從文章開頭提到“結論二”來看,拚多多確實存在灰色地帶。因此,如果非要為這個悖論找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高速的發展掩蓋了知識產權的問題。

  拚多多的未來

  在和一位多年電商從業人員交流時,我問他怎麽看待拚多多,他回答:“不知道未來拚多多到底要做什麽?”

  的確,拚多多目前的模樣是清晰的,但是未來的拚多多會是什麽樣子?最終會和阿里、京東、唯品會合流嗎?我們認為,要嘗試預測未來的拚多多,依然要從上述的三大悖論入手。

  你可能注意到了,上述三大悖論的解釋,都局限於一個時間維度,如果未來發生變化,拚多多能跨越這些悖論嗎?

  首先,再龐大的流量也是有天花板。微信本身的流量增長就遇到了瓶頸,而一直試圖脫離微信的拚多多又什麽優勢依然保持流量優勢?如果依然像現在一樣大面積撒廣告做行銷,那怎麽和阿里、京東這些資本雄厚的巨頭正面競爭?

  那就只剩下價格,但是低價本身是一種行銷手段,拚多多卻把行銷手段做成了商業模式,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是違背規律的。

  第一,低價無好貨是最直觀的,這是由成本決定的,幾塊錢的T恤怎麽保證不縮水?這對於再貪圖小便宜的消費者來說,長此以往也是巨大的傷害,最終會導致流量幾何級下滑,成也口碑敗也口碑;

  第二,技術可能可以解決T恤不縮水的問題,但那就不是幾塊錢能解決的了,因此既要物美又要價廉就變得不太可能了。

  拚多多給出的方案是砍掉中間環節,直接對接工廠。這顯然也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商業發展至今,生產和流通已經完成細分化,而這個過程正是一個提升整體效率和降低整體成本的過程,而拚多多模式卻只看到了某個環節的成本下降。

  試想,有哪一家老闆可以專門為了拚多多進行投資設廠?即使有,未來考慮到自己的發展,廠家也會進行全管道鋪設,到時候難道還是自產自銷?一定規模後勢必會進行分銷,那麽,銷售又要交給流通環節,整體提升效率和成本。到時候,在工廠和平台之間,還是要增加中間商環節。

  再看消費降級,這個第一個悖論有密切關係。當前因為巨集觀經濟因素,不得不消費降級,但是5年、10年以後呢?消費力一旦得到釋放,以現在拚多多商品的品質是否還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要知道,未來一段時間,提振內需是國家戰略,度過危機後,降級消費的人群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拚多多針對的人群,是一個不斷萎縮的市場。

  而最嚴重的恐怕是第三個悖論。在中國產業更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形勢下,拚多多的某些做法卻是在逆勢而行。創新驅動發展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知識產權是必要的保證。如果作為銷售環節的互聯網平台無法解決仿冒這一問題,很難傳導至生產環節,為上遊提供創新保證。

  綜合來看,拚多多在一個暫時降級消費的市場環境下,整合了部分低端產能,憑借著騰訊的流量優勢,以低價的方式迅速佔領市場,成為獨角獸。但如果長此以往,勢必會將自己局限於這條低端的價值鏈上。因為低價換不來利潤,低利潤就無法進行投入,無投入何來創新更新?這個邏輯就像《我不是藥神》引發的討論一樣,抗癌藥價格太低,就沒有企業有動力投入新藥研發。

  退一萬步講,拚多多不改變發展模式,不追求巨集觀經濟改革的紅利,但一旦登陸資本市場後,其自身的業績在如此低價的環境下,如何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想想,淘寶為什麽更新出了天貓?唯品會又為何從一家賣庫存的平台向新品銷售轉型?

  當然,拚多多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把拚多多當前的發展視作一種權宜之計,在於引爆市場。但無論拚多多率先改變哪一個環節,最終的走向依然是向阿里、京東靠攏。因為“低端”用戶也是用戶,他們需要優質的商品,需要良好的用戶體驗;因為投資人是同一撥投資人,他們需要業績。而拚多多,卻將直面巨頭們的競爭。

  如果拚多多不改變當前的發展模式,依然能夠成長為一家電商巨頭,那麽第四大悖論將會出現。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