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摘金奇緣》這麽俗,到底為什麽他們會看哭?


1905電影網專稿 近期北美最火的電影,非《摘金奇緣》莫屬。

 

截止目前,《摘金奇緣》已雄霸北美票房冠軍三周之久,本土票房達到1.109億美元。

 

要知道,上一部連續3個周末拿下票房冠軍的,還是《複聯3》。

 

口碑也不弱。

 

IMDb評分7.5,爛番茄新鮮度93%,217個媒體影評人有202個都給了“fresh”,metacritics上也有74分。


 

曝光度更是高得一塌糊塗,基本上把大片上映時才有的待遇全部解鎖了一遍。

 

勞模姐,克里斯·帕拉特在推特發文推薦;


 

主演們登上了艾倫秀;


 

更重要的是,女主角吳恬敏一身明黃色皮草,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旁邊配文:“《摘金奇緣》將改變好萊塢!”


 

《摘金奇緣》究竟為何如此轟動?這就得從它最重要的一個標簽說起——

 

《喜福會》之後,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全亞裔出演,講述亞裔生活的電影。


 

亞裔,指有亞洲血統,但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一批人,在美國約佔人口的5.4%。多年來,能代表這個群體文化的文學,電影作品少之又少。

 

可能不少人對這個群體有所了解,都是從美劇中偶爾露一下臉的小配角;


 

或是難得一見的脫口秀明星中獲得。


 

《喜福會》後,過了整整25年,才有了這部《摘金奇緣》。

 

無論是對於亞裔群體本身,還是想要了解亞裔群體的人,這部電影都是個難得一遇的機會。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它是當代亞裔生活的一面鏡子。

 

所以,當這部電影上映時,不少人其實都是失望的。


等了25年,竟然等來了亞洲版“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

 

女主角瑞秋,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名副其實的精英。有一個來自新加坡的男友尼克.楊,交往一年多。


 

在隨男友回新加坡見父母的過程中,瑞秋發現了他隱藏已久的身份:新加坡最大開發商家的富二代。

 

一開始,瑞秋跟著金主男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頭等艙,隨便坐;只要一出門,都是跑車代步。


 

然而到了男友家中,瑞秋慘遭鄙視。

 

剛進家門,傭人端上一杯水,剛想喝卻被告知是洗手水;


 

見面就擁抱,更是不懂禮貌的表現;


 

最終,為了守護愛情,瑞秋決定挺身而出,證明自己的實力。


 

全亞裔陣容中,包括不少熟臉。

 

曾出演《真實的人類》中機器人的嘉瑪·陳,出演《喜福會》媽媽之一的盧燕,活躍在脫口秀舞台並在不久前的《瞞天過海:美人計》中充當配角的奧卡菲娜,還有分別出演過《廢柴聯盟》和《矽谷》的鄧肯和歐陽萬成兩位小哥;以及曾出演《機械姬》中令人驚豔但沒有台詞的機器人的水野索諾婭


 左為水野索諾婭

楊紫瓊則將出演尼克.楊的媽媽,一個氣場強大的富太。


 來欣賞下女神的假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靈魂人物,女主角吳恬敏曾在2015年ABC的美劇《初來乍到》中出演一個在90年代移民美國的台灣媽媽,也因為這個角色圈粉無數。


 初來乍到


外媒的好評基本集中在它的有趣上,但其實也話中有話得影射了了故事的老套。

 

“What the Flick?!”的影評人稱之為“老式神經喜劇和浪漫喜劇的完美結合,某些瞬間還覺得在看一部歌舞片”。《底特律新聞》則稱“基本可以猜出它的所有套路,但它依然是個讓人喜歡的故事”。

 

另一方面,給出差評的人更是不少。

 

豆瓣上看過的網友抨擊它的價值觀,將其與偶像劇《流星花園》,紙醉金迷的《小時代》等作品做比較。


 


IMDb上也有外國網友毫不掩飾鄙夷,稱之為“明晃晃的拜金主義”。


 

本身品質頗受爭議的《摘金奇緣》,究竟憑什麽成為爆款?

 

答案從《衛報》在評論文章的標題中可見一斑,“這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時刻。”

 

《摘金奇緣》做到了25年前《喜福會》沒做到的事——真正讓亞裔電影最大程度地進入主流視野。

 

《喜福會》改編自華裔作家譚恩美的自傳體小說,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一部小眾文藝片。

 

它關注的,是亞裔群體在美國的“難”。

 

第一代移民,心頭始終壓著過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在美國長大的兒女,則面臨著在中美文化之間掙扎的自我意識困局。


 

電影《喜福會》呈現這些“難”的手法含蓄內斂。畫外音女聲幽幽講述著母女彼此的心事,近在咫尺,卻像橫著一道無形的裂痕。


 

來美國學電影的導演王穎前三部電影《尋人》《點心》和《吃一碗茶》都關注亞裔群體。讀到《喜福會》,愛不釋手,一心想改編成電影。

 

可導演無名氣,全亞裔演員又無先例,最終敢接下這一項目的只有當時在開發小成本電影的迪士尼。

 

據《喜福會》製片人回憶,在設計海報時,迪士尼為避免全亞洲面孔,甚至定下盡量不拍正臉,隻拍側面,或是乾脆拍背影的策略。


 不知是不是現在這張


結果,弄得好脾氣的導演王穎當場發火。

 

電影上映後,雖得到了當時著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等人的力捧,但最終票房也只有三千兩百萬美元(成本一千一百萬),在商業上並不成功,也遠不及此後李安 《臥虎藏龍》的1.2億票房。


 

此後25年,雖有《速度與激情》系列的華裔導演林詣彬拍攝的青春片《火爆麻吉》等作品,但亞裔電影的關注度一直不高。

 

而《摘金奇緣》相比於當年的《喜福會》,呈現出的無疑是亞裔自信的一面。

 

它從一開始,就是衝著爆款去的。

 

電影原名為“瘋狂的亞洲富人”,改編自新加坡裔作家凱文·關的暢銷小說。他的家族是新加坡第一家本土銀行的創立者,影片中的奢華生活不少都來自於他的真實經歷——要知道,他的童年寵物是一條價值30萬美元的金龍魚。


 

而對亞洲富人(並非指亞裔)的關注近年來也是個熱門話題,如youtube上就有專門拍攝年輕的富二代在紐約等城市投資開店,揮金如土的紀錄片。


 


毛遂自薦的導演朱浩偉是美國著名中餐廳喜福居的少東家,又有拍攝《舞出我人生》《驚天魔盜團2》等商業大片的經驗。

 

所以他會在片中用到30年代老上海的歌曲,家人團圓時包的餃子等東方元素,也會用讓英俊的男主角頻頻露肉的方式來增加看點。


 

電影確定開拍前,Netflix就曾給出一大筆收購費,據說可以讓原作者凱文·關和導演朱浩偉“直接退休”。

 

但兩人還是選擇將影片交給華納兄弟,目的就是讓它能成為一部像《黑豹》一樣在大銀幕上上映,並能轟動整個電影產業的作品。

 

雖然這部片的成本只有3000萬,但華納行銷發行的力度,絲毫不亞於一部大片。

 

不但在全美3526家影院中從4月份就開始頻繁播放《摘金奇緣》的洗腦預告片;

 

更是讓主演Facebook和Instagram上展開了“真實故事大賽”,讓影片主創和觀眾在社交平台上互相評論對方的故事,並隨時分享去各地路演的故事。


 主創們在instagram總部拍攝的照片


上映之後,真正引爆民間口碑的,還是美國亞裔們的瘋狂安利。

 

企業家大佬們,直接包場。

 

由矽谷創業者們發起的GoldOpen運動,讓科技圈首先開始包場做點映;此後,紐約,洛杉磯等地的小業主也都紛紛響應,前後有200多個團體參與了包場看片。

 

 

更有不少第一代的老移民,因為這部電影第一次走進了美國的電影院。


 


支持《摘金奇緣》,變成了一個宣言。

 

浪潮之下,是亞裔群體長久以來文化話語權缺失所造成的壓抑。

 

亞裔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但往往還是與美國白人有一層隔閡,同家族原本的文化更是割斷了聯繫,形成了無根無源的狀態。

 

此前小電君就在B站上看過一群亞裔年輕人拍攝的短片,講述一個從小的美國長大的亞裔男孩在美國小鎮上因為亞洲臉被區別對待。


想約白人女孩去畢業晚會,卻被婉拒。


 


而在他申請去加州上大學,遇到了不少來自各國的亞洲人後,卻發現自己同樣融入不進他們的生活。

 

世界公民,他們生來就是;漂泊感,生來就有。

 

平日裡,他們很難在影視劇中,看到跟自己長相,膚色相近的人物,更難看到屬於亞裔自己的故事。

 

據2017年的調查統計,亞裔演員中能拿到有台詞的角色的只有5.8%。連本應由亞洲演員的角色,也往往會為票房考慮改由白人明星擔任。


 

《摘金奇緣》的女配的嘉瑪.陳此前曾在一部名為《女主角》的諷刺短片中演出一個亞洲演員去試鏡的過程。一進門,面試官就面露難色,半天給出一句,“你怎麽不能再“白”一點?”


 

雖然是諷刺劇,卻也脫胎於現實中的無奈。

 

嘉瑪.陳此前在《神探夏洛克》中曾出演一個倒茶的亞洲女孩,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也是一閃而過。


 

在主流話語中缺位,無疑會加強本就是少數族群的亞裔人群的邊緣感。

 

在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時候,我們都需要不斷從各種地方尋找鏡子,以此來確認自己的身份,緩解懷疑自我的焦慮。

 

《赫芬頓郵報》郵報的專欄作者Kimberly Yam在看過《摘金奇緣》之後,寫下了自己作為一個華裔女孩從8歲到25歲中經歷的身份認同困境,以及此後慢慢的自我治愈,真正接受自己是個亞裔的身份。


 


看著後面長長的跟帖,你會驚訝於這些亞裔小孩們曾經有過這麽多的困惑。

 

不會說中文,卻被人當成是中國人的尷尬;

 

被同學讀不準名字的時候,被嘲笑膚色的時候,都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我為什麽跟身邊的人都不一樣?我的存在有哪裡不對頭嗎?

 

有亞裔年輕人稱《摘金奇緣》為,“一次釋放”。

 

他們未必認為這部《瘋狂有錢亞洲人》能真正展現出他們的生活。

 

讓他們買账的真正原因,是看著跟自己同樣膚色,同樣出身的人在銀幕上談戀愛,大開玩笑,脫下上衣秀肌肉,而在此之前,這些美好的點點滴滴往往發生在白人演員身上。

 

《摘金奇緣》對於亞裔的意義,不止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身份確認。

 

目前,《摘金奇緣》的續集已經確認開拍,改編自凱文·關的另一部作品《中國壕女友》,甚至《喜福會2》都可能借著它的熱度開拍。小成本的亞裔作品《網絡迷蹤》等也受到影響,票房成績不錯。


 

可以說,《摘金奇緣》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成為爆款,並帶動亞裔電影在未來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爆款。

 

至少,這是它的觀眾們對它所抱的最大希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