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份來自古代的嵩山旅遊攻略,少林寺要這麽玩

編輯推薦

嵩山,中國重要的名勝風景區,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說到這裡,好想去嵩山玩啊。

什麽?少林寺裡巍峨的殿宇都是新修的?真正的古跡要步出寺院,往西走去看塔林和初祖庵大殿!

今天華文好書為你推薦的書摘是一篇嵩山旅行攻略。這篇攻略不是來自嵩山導遊,也不是來自網紅旅行達人,而是來自200年前的篆刻名家黃易,和當代考古學者耿朔。在考古學者的引領下爬嵩山,會有哪些特別收獲?

歡迎在文末留言討論,獲讚最多的留言人可獲贈作者親筆簽名的《問彼嵩洛:中原訪古行記》一本。(7月3日15:00截止點讚統計,鎖定最讚的你。)

嵩嶽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文/耿朔

我們的河洛訪古,緣於前一年某次飯局上的臨時起意。待轉過年,我受大家委託開始規劃路線,找來不少前人的考察記作參考。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二百多年前清人黃易(1744—1802)所作嵩洛訪碑之行的記錄。

黃易這個名字,對金石學或乾嘉學術略有了解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黃易號小松,又號秋盦,出生和成長於浙江錢塘(即今杭州)。和多數枯坐書齋把玩碑帖的學者不同,黃易為官閑暇之際,常常步出戶庭,走向田野,實地調查了大量石刻。1786年他在山東嘉祥發現著名的武氏祠闕,並組織人力進行發掘和保護,更是文物發現史和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

黃易名列“西泠八家”“金石五家”,於書法、繪畫和篆刻門門精通,他的訪碑不只是走走看看,還帶著工人親自錘拓。更難得的是,他將訪碑經歷寫成考察日記,又付以丹青,繪成數部訪古和訪碑圖冊,記錄詳實,細致入微,可謂別開生面。

黃易的嵩洛之行發生在嘉慶元年(1796)秋天,這一年他52歲,在所作的《嵩洛訪碑日記》一開頭,就交待了這次考察的緣由:“嵩洛多古刻,每遣工拓致,未得善本,嘗思親歷其間,剔石捫苔,盡力求之。”黃易帶著兩名拓工自任職的山東濟寧出發,從九月初六到十月初九,用了大概一個來月時間,踏遍嵩洛之境,通過自行錘拓和在當地購買,獲得多達四百餘份拓片,真是大豐收!

黃易在日記裡詳細記錄了每天的行程與收獲,明山秀水、佳刻名碑、人情風土,紛紛躍然紙上。在結束旅程後,黃易繪就二十四開《嵩洛訪碑圖》冊,將畫面和題跋對頁裝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追憶了最難忘的勝跡和事件。途中的日記和後作的圖冊,共同展示了非常立體的歷史景象,使得他的考察路線可以完整複原。這樣的活動,可以說與近代學術興起後的田野調查非常接近了。

我們的河洛之行,與黃易的足跡頗多重合。而我關心的是,雖然同地訪古,但時隔二百多年,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古跡,它們的自身形態和周邊環境仍似當初嗎?黃易關注的東西,我們都還感興趣嗎?而我們眼中的珍奇,又有哪些是黃易未曾措意的呢?這些同與異的背後,除了個人趣味的差別,會不會多少反映了有關“文物”的定義以及研究“文物”的角度,已發生了某些根本性的變化?

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出發了。

我們一行的集合地點是鄭州,不過隻住了一晚就前往登封,古跡密布的嵩山是旅程中第一個重頭戲。而黃易從濟寧出發後,雖經開封、鄭州、滎陽、鞏義、偃師一路訪碑,但多匆匆一瞥,每天晚上換一個地方住,到嵩山後才放慢腳步,停留多日,獲得豐收。離開嵩山後,黃易和我們又都去了偃師、洛陽等地。限於篇幅,本文只打算討論同在嵩山的這段行程。

九月十日,不冷不熱,黃易一行從偃師出發,一路向東南行,他大概坐的是馬車,或是驢車,反正日記裡說“驅車徑往”。黃易注意到偃師這一帶“山田多井,轆轤相望”,與江南鄉間風光大異,邑人都說這一年麥稻棉花的收成翻倍,為數十年未有,想必他的心情也很輕鬆。

在府店村吃過午飯後,黃易“望嵩少諸峰,愈近愈翠”,中嶽已然矗立眼前。

說起嵩嶽這座山,就不得不提到它與洛陽這座城的關係。雖然中嶽的開發史相當久遠,翻開《詩經》就能遇見“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讚美,但長久地近京畿的地理位置,才是把它推上中國第一流名山之列的決定性因素。2010年登封的一批古建築以“天地之中”之名成功申遺,可謂抓住了嵩山歷史文化的精髓。

五世紀後期北魏遷都洛陽,十世紀的北宋定都汴梁,而以洛陽為西京,這兩個王朝都在嵩山廣泛經營。北魏皇室先後興建了少林寺、閑居寺、明練寺、嵩陽寺等諸多寺院,後來更名嵩嶽寺的閑居寺中尚存一座造型獨特的密簷磚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上了中學歷史教科書。宋真宗時嵩山道教極盛,太乙觀升級為崇福宮,由宮廷管理,中嶽廟也大興土木。但最為傾注心思的,要數長期居住在神都洛陽的武則天,她是歷史上少數親自來過嵩山的皇帝,更是第一個在此封禪的皇帝。

黃易走的就是從洛陽朝拜嵩嶽的傳統路線,這條大路東頭連著嵩山,西頭通向洛陽,府店是進山前最後一個大聚落。而我們則是從鄭州東來,離開登封後才路經府店,開車穿過時發現這裡已是規模相當大的鎮子,只是沒有感受到窗外有什麽古意,看來便捷的交通加速城鎮面貌的更新,各地皆然。

黃易離開府店向登封進發,地勢逐漸升高,很快到了崿嶺口,那是萬安山與嵩山銜接處的豁口,是一個天然的孔道,成為偃師和登封的分界。這一帶古稱轘轅關,即因地形得名,《元和郡縣圖志》稱:“緱氏縣東南有轘轅關,道路險隘,凡十二曲,將去複還,故曰‘轘轅’。”這裡群山夾峙,一邊是太室,一邊是少室,道路的確很不好走,黃易看到道上“數夫纖輿而上”,頗像旱地行船。

《嵩洛訪碑圖》中有九幅畫的是嵩山名勝,分別為《轘轅》《嵩陽書院》《中嶽廟》《少室石闕》《少林寺》《石淙》《開母石闕》《會善寺》《嵩嶽寺》,佔了整個冊頁的三分之一強。從《轘轅》這幅畫中,可以看到山道回環縈繞,像是貼著山崖開鑿出來,驚心動魄,不亞蜀道。路上有幾個尺寸微小的行旅,或乘輿,或徒步,一起向山上行進。在他們視線不及的遠方,台階路通向一座帶有門洞的建築,旁設旗杆,表現的應當就是轘轅關。這畫面,竟讓我很不恰當地想起放翁詩句“細雨騎驢入劍門”。

黃易的訪古圖中基本都有人物出現,這一方面充當了建築、碑刻等景觀的比例尺,反映山川古跡的尺度,讓看畫的人能夠直觀地感受空間的廣狹,另一方面也申明了這不是風景畫,而是考察活動的記錄。這種做法,中外皆然,幾年前我在以色列買過英國畫家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的畫冊《聖地》(The Holy Land),他在19世紀中葉進行了一次聖地之旅,一路走一路畫,用細膩而寫實的筆觸描繪了埃及、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等地的歷史古跡和風土人情。在《聖地》的每幅畫中,也都有人物,大衛筆下的人物都是當地民眾,細心描繪他們的衣著打扮,這既是大衛旅行中的新鮮體驗,也是要給歐洲讀者帶回去的“中東風情”;而《嵩洛訪碑圖》因為畫面多取遠景,所以此間人物也都小如米粒,隻用淡墨勾出輪廓,畫中爬山涉水、指點碑文、展玩碑帖的,是黃易自己和他的朋友們。

轘轅古道不僅是前往嵩嶽的朝聖之路,也是連接河洛盆地和黃淮平原的一條捷徑,每當洛陽成為王朝首都時,這條道路便格外繁忙。曹魏黃初三年(222),曹植完成諸侯來朝的使命後,要返回東方封國,他的回程路線,記載在《洛神賦》中:“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從而遇見水邊的洛神。今天據說古道仍有跡可循。我們離開登封走207國道前往偃師,過轘轅關一帶時,公路盤曲,車速放慢,當時跟在大卡車的後面,開得小心翼翼,還能多少憑之聯想一下前人行路的艱辛。

隨著海拔的升高,黃易回首再望,只見“鞏洛山川,歷歷可數”,“及巔達縣城”,周圍山崗起伏,腳下悉皆坦途。這種山窮水複後的豁然開朗,是我們從鄭州一路高速過來,未嘗能有的感覺。

黃易一行夜宿少林寺,從這天開始,直到十八日離開,黃易在登封前前後後轉了九天。而我們是7月19號一早從鄭州出發前往登封,21號一早離開,呆了兩整天。

可以比較一下黃易和我們在登封的行程:

黃易:

十日 從偃師南門出發,經轘轅古道抵登封,宿少林寺。

十一日 少室闕。

十二日 風大,不能出遊。

十三日 嵩陽書院及大唐碑、崇福宮、啟母闕及啟母石、中嶽廟、太室闕。

十四日 告成周公廟、觀星台、石淙河。

十五日 會善寺。

十六日 中嶽廟、太室闕。

十七日 老君洞、嵩陽書院。

十八日 離開登封,訪緱山,宿府店。

我們:

第一天:太室闕、中嶽廟、啟母闕及啟母石、少室闕、少林寺、永泰寺塔。

第二天:峻極峰、法王寺、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及大唐碑。

第三天:離開登封,訪緱山升仙太子碑,經偃師,宿鞏義。

兩相比較,除了因為時間關係未能前往路程較遠的觀星台和石淙河外,黃易在嵩山南麓尋訪的古跡,大多幸運地被保留下來,我們都“收入囊中”。而且我們跑的地方比他還要更多些,得益於交通方式的本質變化,觀覽效率當然數倍於古人,“千里江陵一日還”“一日看盡長安花”早已不在話下。

對黃易來說,尋訪碑刻是要務,不少名碑他早已有了拓片,但有諸多不滿意的地方,故這次親自帶人錘拓。相比之下,對途中其他古跡的態度似乎是能看則看,看不到拉倒。而我們在出發前,先由我列出值得看的文物,然後大家在微信群裡反覆討論,最後制定了一條相當高效的線路。我們幾位做的都是中古研究,所以自然以看漢唐遺跡為主,但這條線路也列入了不少更早或晚近的文物,像二裡頭遺址很為大家期待,只是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阻擋在村外,在洛陽期間還特意去看了澗西的工業遺產,包括蘇式的老廠房和居民小區,文物類型可以說相當豐富。

我所依憑的主要信息來源,是國保名單。

國保,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的簡稱,是中國大陸境內不可移動文物的最高等級,從1961年第一批國保名單公布至今,已有七批共4296處文物躋身國保行列,其中有的還包括不少子項,構成陣容龐大的文物國家隊。不必諱言,我對許多地方歷史的初步認知,就是被國保名單塑造的。早已習慣了每到一處,先搜一遍此地有幾處國保,這也成為快速爬梳一個地方歷史粗線的法寶。認識的朋友多了,我才發現有不少同道中人,自己並非孤夜獨行。

黃易在登封的第一站,是少林寺,嵩山名勝雖多,但對今天的大眾來說,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地無疑是少林寺。借助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大流行文化——電影《少林寺》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少林寺家喻戶曉。對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金庸小說影響尤大,我們幾個在藏經閣前的角落發現一把掃帚,還跑過去抓起來,擺出掃地僧造型拍了幾張照,並忍不住紛紛發到微信朋友圈,博得眾人一笑,其中要數范兆飛骨骼最為清奇,扮相最不違和。

這裡插點題外話,當年我們背著老師偷著讀武俠小說,後來通俗文學得到正名,逐漸也被視為經典,社會風氣不再把讀武俠當成不走正路。這兩年我在課堂上,給95後大學生上課時,偶爾會講到金庸筆下的段子,但我驚訝地發現同學們幾無反應,一問,看過的人寥寥無幾。這讓我在沮喪之餘,總想起最近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

從懸掛“少林寺”匾額的山門走進遊人擁塞的常住院,殿宇巍峨,院落森森,絕對的巨刹規模。不過這些建築多為新建,少林寺在民國時期遭受浩劫,被軍閥石友三焚毀殆盡,只有一些碑刻幸存下來。真正的古跡則要步出寺院,往西走去看塔林和初祖庵大殿。這從被列入國保的時間早晚就一目了然:“少林寺塔林及初祖庵”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國保,而以常住院為主體的“少林寺”則晚至2013年才晉級第七批國保。

初祖庵建在五乳峰下,一條小徑伸向密林,很有些“深山藏古寺”的意味,是嵩山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可惜等我們尋到時,已錯過開放時間,不得入內。這時候只能放出無人機,升空三米,越過圍牆,我們圍著操控飛機的王銘,從他手中遙控器的螢幕裡窺見宋構真容。少林寺塔林建有自唐以來230余座僧人墓塔,是國內最大的塔林,置身其間,仿佛能看到一千多年來的諸位高僧站立眼前,景象十分壯觀。

嵩山南麓有數座古寺,而且幾乎每寺皆有塔,和中國許多寺院一樣,歷經變遷,寺院裡其他建築往往付與斷井頹垣,而佛塔反而幸存下來。少林寺塔林是最靠西的一處,往東依次還有永泰寺塔、會善寺淨藏禪師塔、嵩嶽寺塔、法王寺塔等多座名塔,始建時代皆在中古,每一處都是我們考察路線上的重頭戲。永泰寺塔地處荒僻,獨立山間,我們到時日影西斜,正站在跟前欣賞塔身優美的曲線,突然山風吹開雲層,送來數道霞光,現在想起真是妙不可言。在會善寺中,仇鹿鳴和我無奈地說起,那座罕見的八角形亭式塔——淨藏禪師塔,雖不過百米遠,卻已被劃入邊上的軍事管理區,樹掩牆隔,不得一見。

黃易在登封時間充裕,中嶽廟、嵩陽書院等地去了兩回,而“永泰、嵩麓、法王諸寺,不及留覽”。十五日遊會善寺時,他近距離觀賞了淨藏禪師塔,日記中提到“淨藏禪師塔銘,尚嵌塔身,巍然西峙”,不過一筆帶過,且更關心的還是塔上的文字。在《會善寺》冊頁中,黃易倒是畫出了這座塔,不過形態簡略,筆意潦草,塔身上部被畫得細瘦如針。

假設黃易聽到鹿鳴和我的望牆興歎,也許會轉過身來,疑惑地望著我們這些後生,用杭州話問:“這也叫古物?”

除去個人興趣的因素,這些東西沒能引起黃易太多的注意,更因為在那個時代,古建築還未被當作學術研究的對象。雖然古代文獻常有記錄,但中國古建築學科的建立,迄今不過百年:1930年營造學社成立,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回到北平,正式加盟營造學社,1933年劉敦楨轉任營造學社專職研究員兼文獻主任,1934年梁思成出版《清式營造則例》,這些年份和這些名字都應該被銘記。那一代的開拓者在動蕩歲月中工作極為艱苦,成果極為豐碩,誠如梁思成所說:“過去九年,我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每年兩次派出由研究員率領的實地調查小組,遍訪各地以搜尋古建遺構,每次二至三個月不等。迄今,我們已踏勘十五省二百餘縣,考察過的建築物已逾兩千。”

就國保的類型來說,1996年公布第四批國保名單時,確立為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和其他類(不好分類的如燈塔、酒窖等)共六大類,以後的三批國保名單也依賴這一標準,可以說至今仍代表了對不可移動文物類別的基本認識。古建築是這六大類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而且景觀性較強,實際上我們這支隊伍中也未見得人人都愛看古建,但大家都知曉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可以說,在專業成果轉化為大眾認知這一點上,古建築學科是做得比較成功的。

(注:本文摘自《問彼嵩洛》,經中華書局授權發布。)

作者介紹

耿朔,《問彼嵩洛》主編之一,《國家寶藏》第一期國寶守護人。1984年生,201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已在《考古》《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美術研究》《邊疆考古研究》《南方文物》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另為《中國國家地理》《國家人文歷史》《中國新聞周刊》《中華遺產》《南方周末》等多家公共媒體供稿,出版旅行隨筆《總有一段時光,虛度在江南》。主要研究興趣為漢唐考古和中國早期美術史,並任中國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

你有一份禮物

你去過嵩山嗎?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麽?

古人和考古學者的嵩山攻略,你用得上嗎?

歡迎在文末留言討論,獲讚最多的留言人可獲贈作者親筆簽名書《問彼嵩洛:中原訪古行記》一本。(7月3日15:00截止點讚統計,鎖定最讚的你。)

華文好書選讀

耿朔 仇鹿鳴 編

中華書局

本書以一群出色青年學者的嵩洛學術遊為主線,串起中原大地的名勝古跡,真正挖掘名勝蘊含的歷史意義。因是學術遊,行程中多獲當地考古所或相關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參觀不對外開放但極珍貴的文物或考古現場,獲取最新考古發現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面介紹考察過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體文物專門論述,或就中原地區的歷史地理展開討論,涵蓋文學、歷史、考古、美術等多個專業,展現出跨領域聯合考察的獨特價值,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可讀性。

書中配有多幅圖片,既有珍貴史料,也有旅途實景,更有結合新科技手段的無人機航拍,從而與傳統文獻結合,彼此印證,互為生發,衍生出新的學術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