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使用的飯碗直徑沒有超過12厘米的

西方人習慣於“盤食”,吃飯時,無須端起放在桌上的餐具。相對於此,中國人則是“碗食”,習慣把碗端在手裡,一隻手端著飯碗,一隻手去夾菜,這是中國人吃飯的習慣。即使碗裡是滾燙的飯菜,我們也會用手指端住碗的邊緣和底部,這樣就不感覺燙了。

中國人的“碗食”與西方人的“盤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像兩條鐵軌一直平行延伸著。直到清代早期,我們才開始使用西餐中常用的平口盤,兩廣和福建地區大量的出口陶瓷餐具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人的飯碗是由中國人手的大小和飲食習慣所決定的。

天下飯碗無二樣,上口大,下口小的渾圓造型,最適合托於掌中。而這之所以能夠實現,正是由於中國飯碗的絕妙尺寸。

中國人使用的飯碗直徑沒有超過十二厘米的。那是因為將我們的兩手合圍,直徑約為十二厘米。也就是說,將碗的直徑做成十二厘米以內,是最適合我們一隻手端取的。而我們飯碗的高度,一般是碗的直徑的一半,最多也不會超過七厘米,這正是大拇指的高度,這樣,我們才正好用拇指扣住碗沿。

將碗從餐桌抓取起來,端在手裡,我們至今在使用碗的時候,還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這些席地而坐時的動作。

飯碗在中國,最早是用來盛粥的,中國人最早是以粥食為主的,後來通過對米和水量的控制,便出現了不同烹煮效果,也就出現了米飯。飯碗的造型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逐漸進行著細微的調整。人們的生活習慣從最早的席地而坐,到唐宋時期端坐在椅子上面,也在某些程度上影響了飯碗的造型,但飯碗總體的形態沒有出現大的改變,只是人們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後,做了一些微小的調整,或者通過多一些圖案,與別人加以區分。所謂盛世美器,從貞觀之治開始的大唐盛世,碗打破了唐代以前以直口、平底為主,釉色不施到底,基本沒有什麽紋飾的狀態,開始以各種形式呈現著它的繁榮。這個時期的碗的器形也豐富了起來,有了直口、撇口、葵口等,施釉也逐漸接近了底部,有錢人家的碗已經開始施滿釉,也有簡單的裝飾圖案出現了。

當南方酷暑的濕熱隨著傍晚的落日漸漸褪去的時候,長沙銅官窯的窯工卻奮力地往窯口裡添著柴火,希望這旺旺的爐火,把他們獨創的釉下彩陶瓷燒遍世界。這個在唐朝盛極一時的外貿窯口,吸取了唐三彩和波斯、大食等國家以及佛教、伊斯蘭教藝術的特點,創立了獨有的釉下褐綠彩繪,這不僅改變了原來只有青、白單色瓷器的狀況,而且也開始了在瓷器的表面刻花、浮雕等嘗試。

好的飯碗應該是沉靜質樸的。樣子和重量一定要適合托在手上,因為每天使用,讓手能感知到溫潤,讓心情能平靜下來,才是最好的。

曾經買過日本的美濃燒的飯碗,開始用有幾分喜歡,但時間久了,發現並不好用。日本人的飲食結構多以生食、面為主,也保持著在榻榻米上吃食的習慣,他們的飯碗和面碗是區分開的,這和中國人是有區別的。對於中國人而言,飯碗不僅僅是用來盛米飯,也會用來盛湯、盛菜甚至水果。

自從用了設計師劉柏煦做的飯碗,就再提不起對美濃燒的興趣了。柏煦的碗,通體白色的釉,碗邊的兩條藍線,讓我瞬間想起小時候家裡最常用的藍邊粗瓷碗。

每次回到媽媽家,都能看到那兩隻白底藍碎花碗,沒什麽特點,也不驚豔,但看起來卻很有家的味道。

它們被生活打磨得沒有了最初的光澤。它們沾過胖胖的白米粒,盛過紅黃相間的蕃茄蛋湯,裝過亮油油的紅燒肉。無論是一碗薄粥,還是美味佳肴,總是碗先替我們嘗到各種滋味,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碗裡面儲藏了各種生活的味道。

每次回父母家,那碗總在,那陣米香總在,那溫暖也總在。

總是媽媽在廚房吆喝一聲:“吃飯了!”全家便動員起來了。有人負責擦桌子收拾桌子,有人負責擺好每個人的碗筷,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子。每個人都用一個屬於自己的飯碗,盛上剛煮好的米飯,然後默契地等著全家人都坐好,等著爸爸開始第一個動筷子。一頓溫暖的餐飯就這樣開始了。托著手中飯碗,用筷子把喜歡的菜夾到碗裡,那是熟悉的場景和味道。

家的味道瞬間彌漫開來。可愛的藍邊小碗,無論從重量,到尺度,到質感,都是那麽稱手。而且,碗沿的厚度在上下唇之間剛剛好,接觸的一瞬間,那種安全感和溫暖感迅速被手和嘴感受到,吃飯的願望也更強烈了。因為那碗裡盛著的,不僅有故鄉的陽光,也有記憶裡磨不掉的流水聲、蟲鳴聲、樹葉在微風下的沙沙聲,這就是故鄉。故鄉不在遠方,它就滿滿地盛在我們喜歡的飯碗裡。

用久的器物,就會變成家人,就像這飯碗一樣。

本文節選自高一強《日用之道》

? 相關圖書

高一強 著

新經典文化 /2018年10月版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和探尋人與器物之間的關係與學問,細致品味器物使用時的情景,喚醒舊日的回憶與情感,還原器物裡最真實的生活方式以及隱含的智慧。

日用之道的研究,是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方式的一種繼承和發揚,以東方思想的精髓、以優雅純粹的東方式感性,模糊設計的界限,探索針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道,推演出未來生活的方向。在如今漸漸開啟的“生活工藝時代”,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