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鮮卑:從山洞出發,哪裡才是他們的快樂老家?

看歷史看世界

拓 跋 鮮 卑

鮮卑拓跋氏,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權,虎視天下百五十年。終結了南北亂世的隋唐統治者們,身上多少都有著鮮卑的血統。而且孝文帝改革,令鮮卑的漢化程度空前提高。因此在五胡中,人們對鮮卑的熟悉程度可能不亞於匈奴。

不過人們對拓跋鮮卑的熟悉往往都是在他遷居代北,以及遷到洛陽的這段時間。但對於這一民族的興衰過程基本沒什麽認識。正應了范偉的名言:“我不想知道我是怎麽來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麽沒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流浪民族。

總體來說,拓跋鮮卑的流浪過程差不多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

故土階段

《流浪地球》中,大家離開自己熟悉的太陽系,奔赴遙遠而陌生的半人馬α星系,起點很明確,終點卻陌生。

而拓跋鮮卑的流浪故事,卻恰好反過來。我們清楚地知道終點在洛陽,而最初的起點卻莫衷一是。

按照後來的北魏官方記錄,最早他們的居住地是幽都“石室”。“石室”,直白點講就是山洞。對於已經入主中原的拓跋鮮卑來說,實在有點“往事不堪回首”。

其實這個講法等於沒講。這就好比你開車迷路了,搖下車窗問路人自己現在在哪,結果人家告訴你你在車裡。天下那麽多山,山上那麽多洞,哪一座才是貴府上啊?

但是北魏人自己是有數的,他們不僅有一個心中的故鄉,而且還千里迢迢回去祭祀了一番。《魏書·禮志》中記錄:

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雲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意思是,後來東北烏洛侯國的人過來說,我們有重大考古發現,你們原來的山洞還在,有不少人還去那祭拜,聽說蠻靈的。拓跋燾一聽,那咱更得去拜一拜了,就派了中書侍郎李敞過去進行了一系列封建迷信活動,又代替宗室講了話。但最重要的是,他把這段演講內容刻在了石壁上,而原文則被收錄到了《魏書》之中。

198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中,人們發現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這段祝文刻辭。這一牆的“名人字畫”正好和《魏書》中收錄的內容相對應。這一重大發現幾乎讓人們確定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鮮卑起源的地方。

現在學界主流也一般認同這一說法,上溯拓跋鮮卑的歷史也往往從大興安嶺的嘎仙洞說起。東漢司徒胡廣雲:“鮮卑,東胡別種”,晉王沈《魏書》也表示“鮮卑,亦東胡之餘也”。司馬彪稱:“鮮卑,亦東胡之支也”。考察東胡的活動範圍,這幾類說法也與此基本符合。

但也有其他觀點認為,畢竟嘎仙洞只是北魏皇室欽定的起源,至於是否真是這裡仍有待商榷。如吉林大學和複旦大學的團隊就先後利用體質人類學和分子人類學的方法進行考察。尤其是複旦大學教授韓昇與學者蒙海亮,以拓跋氏的元威的遺骨進行了父系DNA遺傳類型的測試,認為拓跋鮮卑的祖先應該來自於外貝加爾-蒙古高原地區。

不管拓跋鮮卑真正起源在哪裡,由於氣象轉冷,生存環境逐漸惡劣,拓跋鮮卑聯合部落的領袖們決定踏上他們數百年的流浪遷徙之旅。

2

大澤階段

拓跋鮮卑故土雖有爭議,但他們第一次階段遷徙的路線倒是比較能確定。按照《魏書》的說法,拓跋鮮卑在“推寅”的帶領下,向南方的大澤前進(推寅立,南遷大澤)。

看來鮮卑人在記錄這類事件時都有這個問題,之前弄了個山洞,現在又弄個大湖。

當然也不怪他們,畢竟當《魏書》開始寫作的時候,距離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五百年。這就類似於今天很多人追述祖上洪洞大槐樹那場遷徙,太具體的很難想起來。槐樹千千萬,大家所指的只是那一棵。具體是哪一棵,說不清楚,也並不重要。

在今天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扎賚諾爾上,人們發現了這一時期的鮮卑墓葬群。考古學界和史學界在這個問題上看法相對統一,認為大澤就是呼倫湖。這一階段的拓跋鮮卑人應該就是流浪到了呼倫湖附近的大草原上,兼采畜牧和射獵的生活方式。

這次遷徙發生在1世紀,也就是東漢的早期。但也有知名歷史學家如複旦姚大力教授主張可能發生在2世紀。而這次遷徙之後,隨著匈奴勢力退出蒙古高原,屬於鮮卑的時代逐漸開啟了。

3

陰山階段

時間越靠後,關於鮮卑歷史的記述就越豐富。當匈奴被漢擊潰後,鮮卑諸部迅速填補了草原上的權力真空。在大概公元160年左右,一位名叫檀石槐的領袖統一了鮮卑大部,建立起了一個能夠和過去匈奴相媲美的遊牧勢力,成為漢廷北部新的陰影。而此時的拓跋鮮卑或許依舊遊牧在呼倫湖邊,沒有加入檀石槐的部落聯盟之中。

檀石槐的部落聯盟在他死後迅速瓦解,繼之而起的軻比能也被曹魏刺殺,就在這段時間內,拓跋鮮卑又一次開始了南遷的道路。鮮卑內部的兩位領袖(後來被追憶為宣帝和獻帝)被族人又一次稱為“推寅”,帶領著族人離開水草豐美的呼倫湖,南下牧馬陰山一帶的匈奴故地。

其實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號一直很佛系,規律差不多都這樣:哪個部族強大了,整個北族就以其名號來自稱。所以打來打去幾千年,除了少量外族加入,基本上還是同一批人。比如東漢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余眾十數萬就“自號鮮卑”,其他的小部落以大族名號自稱的情況想必不勝枚舉。

所以當拓跋鮮卑進入陰山一帶的時候,難以避免地要與各族發生交集與融合。而在鮮卑名號之下的,也未必都是嚴格意義上的“鮮卑”人。這段時間的鮮卑名號非常混亂,大致給分為北部(拓跋)鮮卑、西部鮮卑和東部鮮卑,他們之間的關係大概如下圖:

到達匈奴故地的鮮卑人,也很大程度上采取了匈奴過去的制度,統治著過去的匈奴遺民。對於南方的曹魏和後來的西晉政權來說,鮮卑人扮演的角色也基本上相當於過去的匈奴。在氣候越來越趨寒冷的漢末三國和西晉,呼嘯的北風驅趕著這些民族一再南下,突破長城的阻隔,進入中原。

4

代北階段

拓跋鮮卑首領力微時期,實力增強,並且改變了之前劫掠的行為,與曹魏政權交好。這樣的轉變很快取得了成果,在甘露三年(258年),拓跋鮮卑諸部得到允許,正式跨越陰山,遷居到長城以南的代地。

拓跋鮮卑分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猗?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

經過兩百年的流浪,他們終於到達傳統華夏文明的勢力範圍之內。

拓跋鮮卑定居代北區域

在代北的這段時間,是拓跋鮮卑迅速崛起的時期,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猗盧後來總涉三部,建立了代國,是為後來縱橫中原的北魏政權的前身。到了什翼健統治時期,則開始迅速漢化,修建了漢式宮殿,建立漢式官僚制度和律令,並招徠漢人進行農業生產。在當時華北地區五胡混戰的襯托下,代地顯得生機勃勃。

但就在一切都欣欣向榮的時候,拓跋鮮卑遇到了最大的挑戰。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面前,將自己前進路上的一切都吞噬進去。就好像《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木星,用巨大的引力拉拽著途經身旁的地球。

拓跋鮮卑的“木星”,就是氐人苻堅領導下的前秦。

苻堅在登上前秦君主寶座後勵精圖治,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幾乎統一了華北,給患有密集恐懼症的讀者們帶來了極大的舒適感。當前秦消滅了先前華北的霸主前燕後,刀就架在了北方代國的脖子上。

公元376年,前秦發兵二十萬攻代,殺什翼健,滅亡了代國。

完。

當然不能這樣就完了,不然前面幾千公里,二百多年的流浪不就白費了?

我們都知道,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那個年代也一樣。

前秦政權的軍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其他民族,我們就差一根火柴!點燃前秦!

這裡充當火柴角色的是東晉。

公元383年,前秦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攻晉,沒想到淝水之戰折戟沉沙,謝玄的北府兵成了點燃前秦的火柴。此戰之後,前秦迅速分崩離析。

代國在前秦崩潰之後,奇跡般地復國。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四月改國號為魏。這個熟悉的名字,終於出現在了拓跋鮮卑流浪的歷史之中。

浴火重生的北魏,開始試圖建立自己的霸權。而在這之後,他就好像開了掛一樣,一股腦收拾了這些個燕和那些個涼,前秦崩潰後一盤散沙的華北,沒過多久又一次被整合了起來,而且比前秦收拾得還乾淨,強迫症患者感到非常滿足。

但是拓跋鮮卑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厭倦了流浪漂泊的生活,北魏解散了原來的部落組織,讓大家就此定居,不再進行遷徙(其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

北魏還確定了代北本位制度,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簡單來說就是不管領土如何擴大,國家的核心機構和最強大的軍隊都駐扎在代北,也就是自己進入中原之後的大本營。如果某地有事,就派遣鐵騎前往平亂,事後再調回代北。這樣,代北的軍事實力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北魏治下每一塊區域的頭上,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經過這一系列的經營,拓跋鮮卑似乎已經從一個遊牧民族政權轉變成了中原王朝政權,北方草原上柔然繼之而起,鮮卑人似乎落到了自己曾經劫掠過的中原王朝的位置上,開始設置六鎮,以備北邊。

著名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北魏抗擊柔然的時期。圖源:電影《花木蘭》劇照

有了這麽多壇壇罐罐,還能夠說走就走麽?

別急,還有最後,也是最出名的一次遷徙。

5

洛陽階段

北魏最為人知的事情並不是統一北方,而是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名宏,也就是拓跋宏。從小由北魏文成文明馮太后撫養長大,深受其影響。馮太后是漢族長樂馮氏之後,曾經大力推動北魏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可以說是在她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的。

拓跋宏在馮太后的影響下,對漢族的文明相當景仰,於是在自己的統治時期,他努力行漢人制度,穿漢人服飾,廢除鮮卑語,推行漢語。就連自己的姓氏也從拓跋改成了漢姓“元”。

這樣激烈的改革,也導致了很多鮮卑貴族的不滿。雖然孝文帝嚴厲處置,後來甚至處死了自己的太子,但是阻力依然不小。

在這樣激烈的漢化改革之前,孝文帝決定要遷都到漢文化的核心區——洛陽。但是北魏已經實行代北本位很久了,平城一帶經營已久,而且鮮卑貴族對漢化的意見不一,想要遷都,必然會遭到大部分貴族們的反對。

在南北朝對峙時期,對南朝的軍事行動是隨時有可能發生的。北魏經常會進行皇家軍事演習,用騎兵方陣代表北朝,步兵方陣代表南朝。

孝文帝遂提出了南征的計劃,並且開始在南征的幌子下開始做起搬家公司的工作。除了太子(當時還沒殺)和一部分保證北方安全的班子留守,大部分機構都隨軍南下,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為了保證這次遷都的成功,孝文帝故意弄出了這麽大的排場,要讓天下人都知道這次行動。到了洛陽附近,連日陰雨,不易前行,大家都開始勸孝文帝放棄南征計劃。孝文帝趁勢假裝不同意,這麽大耗費,天下人都知道我們要南征,結果到頭來你們不去了?那怎麽行,得有個交代呀,是吧?不南征了,也得乾點啥吧?

經過孝文帝的瘋狂暗示,大家也心照不宣了。那就遷都洛陽吧,畢竟遷都也比繼續南征強啊。再一看,該帶的東西都帶好了,那還說啥。於是北魏正式遷都洛陽。

遷都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此後大量的鮮卑人隨之南下,定居到洛陽周圍。但洛陽附近的條件並不適合鮮卑人過去習慣的生活方式,孝文帝遂順勢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可以說,到了北魏的洛陽時期,這一來自遙遠北方的遊牧民族,正式融入到新的華夏文化圈中,在中國北方建立了新家。

周杰倫的《煙花易冷》背景故事就發生在遷都洛陽後的北魏皇室

這一場遷徙對拓跋鮮卑來說是福是禍,從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將北魏的滅亡直接歸罪於漢化,也有人將民族的融合乃至於後來統一的基礎歸功於此。

但是對於當時的華夏文明圈來說,拓跋鮮卑的這場遷徙的確帶來了很多影響。北方遊牧民族的許多習俗融入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馬扎、優酪乳等事物的傳入豐富了漢人的生活,鞍馬嫻熟的胡人加上中原高效的管理制度,也促進了衝擊騎兵等戰術的進一步發展。

最重要的是,新鮮血液的融入,讓中國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今天我們閑話南北朝與隋唐盛世,那些傳世的名字中少不了這個曾叱吒風雲的族群。

參考材料:

《魏書》《資治通鑒》

曾雯《從體質人類學、分子考古學看鮮卑、契丹的源流》

韓昇、孟海亮《隋代鮮卑遺骨反映的拓跋部起源》

姚大力《論拓跋鮮卑部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記〉》

羅新《民族起源的想像與再想像——以“嘎仙洞”的兩次發現爲中心》

馬利清《原匈奴、匈奴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探索》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