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雕塑家吳為山:我用我心寄雕塑

(新中國70年)人物志:雕塑家吳為山:我用我心寄雕塑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題:雕塑家吳為山:我用我心寄雕塑

中新社記者 應妮

“偉大的行者——馬克思”立於馬克思故鄉德國特裡爾,“微笑的顧拜旦”立在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孔子雕像佇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齊白石與達文西的對話”落戶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這些作品,都出自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之手。

圖為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他的雕塑作品大展《丹心鑄魂》上月剛剛結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出。186件展品囊括了他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既有高達七米的“老子孔子問道”,也有僅高六厘米的“睡童”,雕塑形象遍及古今中外名人,內容包羅萬千,而風格不過兩字:寫意。

中國歷史上沒有為活人立像的傳統,他們認為塑像以後靈魂就沒有了,因此中國的書法、繪畫、哲學、文學等優秀傳統文化也沒有在雕塑中得到體現。吳為山想改變這一狀況,“將這些東西融進中國雕塑,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文化磁場。用寫意雕塑的風格,向世界提出一種新的審美方式。”

從孔子、老子、秦始皇、李白到費孝通、季羨林、楊振寧等,吳為山刻刀下的中華文化名人洋洋灑灑。那麽,為什麽要創作這麽多人物雕像,而且很多都是老人?

吳為山猶記得1995年在南京為費孝通塑像,老人說,“你要為我塑像。我想,我這位老人美在哪裡?”他回答,中國的知識分子是經過長期積澱才有恆久的魅力的,而文化也是這樣。

在吳為山看來,文化需要積澱和積累,雕塑也一樣,是用心一點一點塑造出來的,用心靈去感受所有的人和事,最後慢慢地一錘一錘、一刀一刀、一手一指慢慢地把它塑造出來。

“那一年,我為費先生塑了一尊頭像,先生給我題了一幅字,‘得其神勝於得其貌’”,吳為山回憶,也是在這次交往中,費孝通跟他說:“塑像,要抓住神。所謂神是指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孔子時代、蘇東坡時代、魯迅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有不同的特徵。這就是時代精神在具體個人上的反映。”

圖為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丹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和老人的一番談話給了吳為山莫大的啟示,從那時候起,他就堅定了這樣一個理想:用可視的形象,把那些不可視的——寫在書本裡、口口相傳的民族歷史展示出來,讓每一個雕塑成為一個時代的坐標。

孔子長什麽樣?老子長什麽樣?即使流傳至今的畫像也只是後人憑想像畫的。如何得其神?吳為山認為,從中國文化傳人身上中找到他們的“神”,這既是捷徑,也是必經之路。馮友蘭、匡亞明、費孝通、季羨林、楊振寧、錢偉長……在這些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科學家身上,吳為山捕捉到了先輩知識分子的音容笑貌。

佇立於國博的孔子雕像,被吳為山塑成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慈祥、淵博。外形式上盡量單純,捨棄一切不必要的凹凸,輪廓趨於弧線,身體以半圓體喻示儒家的中和,整體以山體的形象意在表現孔子的正大天氣。亮相此次展覽的作品“秦始皇”雖抽象卻能讓人一眼看出來,頭部、身體和三角形的秦始皇皇陵拚接,整個雕像由好幾塊組成,不僅象徵秦始皇統一中國,也體現了長城是由一塊一塊磚砌成的。

資料圖:遊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丹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今年5月落戶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的雕塑“齊白石與達文西的對話”,兩人各立兩端,齊白石手中那根拉長的拐杖尤為奇特。在吳為山看來,這拐杖就是一條線,它上連天下接地,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宇宙觀和藝術觀。值得一提的是,有著456年歷史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首任院長正是雕塑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據悉這是其首次收藏並陳列中國雕塑家作品。

“雕塑,雕是減法,去掉就沒有了,塑是加法,是從裡向外慢慢地加。我們的雕塑應該在加加減減之中,一次次的生命體驗中和情感錘煉中把精神肢體塑造出來,這是慢慢由內而外地生發,更是用丹心、用文心、用誠心、用真心和一顆赤子之心來塑造。”吳為山說。也因此,在一大堆頭銜之外,他最看重的還是“雕塑家”這個身份。

今年57歲的吳為山告訴記者,他最大願望是20年後,在國家博物館再辦一次展覽。(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