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元璋知道西漢時期七國之亂,為什麽還要大封朱姓藩王?

“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其他則分王內地,用資夾輔焉。”

——《明史稿·諸王列傳》

於是,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確定了分封藩王的制度。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用以“鎮撫邊防”。然而事情發展的結果,卻與朱元璋的主觀意願恰恰相反。

由於諸王盡皆參與軍務的緣故,致使明朝形成了外重內輕,強忮弱乾的格局。隨著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再加上太子朱標早夭的緣故,最終導致了“靖難”之變的發生。說起來,似乎很是讓人奇怪,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開國之君,而且他也非常善於總結和吸取前朝興亡的歷史教訓。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他為何對漢代、唐代的分封藩王所導致的骨肉相殘歷史教訓不加以吸取,重走歷史老路呢?

朱元璋在《擬封建諸王詔》中是這麽說的:“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尚賴中外臣鄰相與維持,弼成政化,故茲昭示,鹹使聞知。”可見,朱元璋本身並不認為分封藩王的制度有錯。

一、廣磐石之安

元朝覆滅之後,儘管蒙元貴族已經盡皆被驅逐北上,成不了多大的氣候,但元順帝的繼承者仍然使用“大元”國號,自稱為大元皇帝。彼時,明朝北方諸多勢力中,“大元”仍舊是威脅最大的一方。

當時,大元皇帝經常出兵騷擾通州,並且威脅北平。其治下丞相納哈出甚至在金山屯兵二十萬餘,隨時盯著遼東之地。儘管所謂的大元勢力早已不是明朝對手,但在朱元璋心裡,其勢力仍然如鯁在喉。

因此,為了防止蒙元勢力的反撲,鎮守西北地區的邊防事務,變成了朱元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朱元璋此人又是個獨裁統治者,除了親族子弟之外,他連掌權的將領都不放心。因此,在“非親族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的情況下,朱元璋將眾多兒子分封出去,建立西北邊防軍事要點,以固守遼東之地。

比如說,秦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等人,就是在朱元璋分封後,被派往西北沿邊要地進行鎮守。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而叛變導致皇權旁落,還可以起到鎮守邊防的作用。因此,在防止皇權旁落的思想影響下,朱元璋為了鎮守四方只能進行“分藩”了。

那麽,除了防止皇權旁落之外,朱元璋分封藩王還有其他原因嗎?

事實上,除了穩固皇權統治的緣故之外,其中“眷親支之厚”也是一大原因。

二、眷親支之厚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戰爭之中脫穎而出,一舉推翻蒙元建立了明朝,確定了由朱氏王朝統治的封建政權。但當時明朝社會經濟破敗,加上天災頻發,導致經常出現“疫癘饑荒相繼作,鄉民千萬死無辜”現象時有發生。

如此情況下,敝衣枵腹的饑民往往經過“煽動”之後,就會四處剽掠,揭竿而起。從《明實錄》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很驚人的事情,那便是僅在洪武年間,就發生了多達兩三百餘次的農民起義。

而朱元璋此人雖然是明朝開國皇帝,但他卻是實打實的農民起義親歷者。尤其是在元末明初,在那疾風暴雨般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能夠脫穎而出成就帝王偉業,他更加明白天下農民的力量有多大。

不巧的是,明朝政權初建之時,社會經濟仍然不夠穩健。再加上天災時有發生的緣故,以至於雖然國家換了主人,但農民的日子並沒有好過多少。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就做了一系列的措施用以應對此種艱難的局面。

比如說,朱元璋就在政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一方面,他下令招撫流亡,給天下百姓一個“活路”。另一方面,他還鼓勵農民去開墾荒地,並且還減輕了賦稅。通過這樣的措施,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將農民給安撫了下去。

這種方法雖然非常有效,但是對於朱元璋這樣的獨裁帝王來說,就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除了安撫獎懲等一系列正面的措施之外,朱元璋還打算從根源上穩固朱氏王朝的政權。

他是怎麽做的呢?很明顯,他“大封土疆”,以“眷親支之厚”。通過這樣方式,不僅能夠鎮守西北邊防,還能鎮壓那些起義反抗的農民。因此,為了確保朱氏王朝能夠長治久安,能夠不被農民起義所傾覆。朱元璋“不得不”分封諸子為藩王,使得諸王成為拱衛皇權的重要藩輔。

如此一來,分封藩王不僅能夠保證朱氏王朝的長治久安,又能夠穩固西北邊防,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封建制度。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認為分封藩王制度是“古今通誼”的制度。

當然,對於朱元璋分封藩王制度的原因,在大家了解之後仍然難免有些疑慮,朱元璋本身是精於吸取前朝興亡的歷史教訓的。因此他定然明白分封藩王這種制度其實對皇權是有一定的威脅的。

既然如此的話,那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事實上,若是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朱元璋所定的分封藩王制度跟以前漢代、唐代的分封藩王制度是不同的。朱元璋確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藩王勢力過大,對皇權統治者造成威脅。

三、措施

朱元璋為了能夠讓朱氏王朝長治久安,以及對皇權的進一步鞏固,才確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換句話說,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核心指導思想便是鞏固朱家的皇權統治。但是歷史上分封藩王都會導致藩王勢力做大,以至於威脅到皇權內部的統治。為此,朱元璋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限制藩王的發展。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又一條明確的規定,那就是取消藩王自己選擇文官和首領官的權力。換句話說,朱元璋儘管分封諸子為藩王,但他們卻沒有在各自封地任命官吏的權力。這一點使得諸王在政治上的權力大大減少。

另外,在經濟上,朱元璋還做出了“列爵不管民,分封不錫土,食祿不治事”的限制。其大致意思便是,雖然分封的藩王具有爵位,但是其沒有管理百姓的權力。不僅如此,其雖然被分封藩王,但卻沒有土地。

除此以外,藩王雖然受領朝廷俸祿,但卻沒有幫助皇帝管理天下事務的權力。再加上,朱元璋廢除丞相等措施的實施,實際上他已經把皇權牢牢抓在手中了。

對此,可能有些人會好奇,那些藩王的軍權怎麽辦呢?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明初藩王唯一值得稱道的特權就是軍權了。不過朱元璋對藩王王府所設立的護衛兵也作了明確的限制。

《明史》卷116中的諸王傳序中,明確記載了諸王王府內的護衛兵數量,其“護衛甲士數量少至三千,多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也就是說,朱元璋通過限制諸王兵員的數量以防止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繼而導致皇權內部的矛盾。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重視對諸子的教育,他吸取了蒙元前期不立太子而引發的宮廷政變教訓,早早的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在太子朱標早夭之後,又立太子嫡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便是如此,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同時,又對藩王的勢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通過這樣,朱元璋在自己治理天下期間,穩固了朱氏王朝的政權,使得天下安定起來。

結語:

朱元璋在世期間,所分封的藩王安分守己,並沒有出現什麽意外的狀況。然而悲劇的是,朱元璋死後的第二年,朱允炆登基為建文帝之後,因急於削藩的緣故,使得靖難之變發生。

結果燕王朱棣將朱允炆從皇位拉了下來,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儘管朱棣登上皇位的手段並不光彩,但說實話,他在位期間做出的一系列成就,確實是歷代帝王中少有能與之媲美的。

參考資料:《明史稿》、《明史》、《明實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