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盤和林:為何馬雲說貿易逆差不傷害美國經濟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盤和林

  馬雲署名文章《貿易戰:扼殺就業、機會和希望》提出了貿易戰中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川普把“貿易逆差”當作一個傷害經濟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貿易逆差”實際上降低了美國的失業率;二是貿易戰最終受傷害的是美國農民和中小企業。

  4月11日,《華爾街日報》刊發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署名文章《貿易戰:扼殺就業、機會和希望》。文章中提出了貿易戰中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川普把“貿易逆差”當作一個傷害經濟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貿易逆差”實際上降低了美國的失業率;二是貿易戰最終受傷害的是美國農民和中小企業。

  馬雲以致力於連接中美企業和市場的企業家視角展開論述的,卻與美國哈佛大學國際貿易教授、“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奠基人之一E.赫爾普曼在其學術名著《理解全球貿易》一書中的理論不謀而合,例如國際貿易影響就業更多取決於該國的勞動市場的狀況,因此,“貿易逆差”導致美國農民、工人失業是一個錯誤認知。

  國際貿易說到底是基於比較優勢,也就是馬雲文章中所說的“各個經濟體總是生產自己擅長的商品,進口那些自己不擅長的”。不過,傳統比較優勢往往被認為存在分配性衝突,即國際貿易雙方雖然在古典經濟學理論上具備完美互利,但現實生活中卻存在獲益者和受損者,這也是川普所謂的貿易導致了美國工人、農民失業的邏輯出處。

  隨著現代經濟中技術和要素比例等因素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兩者逐漸成為新貿易理論的新視角。技術和品牌佔絕對比較優勢,這是美國對中國服務業的貿易順差、美國對中國巨大利潤順差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貿易逆差”背後所隱藏的真問題。而要素比例更是解釋了馬雲說“貿易逆差”並不傷害美國經濟,甚至降低了美國的失業率的根本原因所在。

  土地、勞動、資本被公認是經濟發展的三大要素。表面上,國際貿易進口的是商品,而背後則隱含了生產要素的進、出口。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人俄林說:“每個地區終究會生產那些其自己生產比在其他地區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豐裕生產要素出口,稀缺生產要素進口。”

  也就是說,產品的國際貿易是一種間接的生產要素貿易,當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能跨國界移動而商品可以移動時,商品貿易使得國家間能夠間接交換生產要素服務,即每個國家進口其稀缺要素服務,出口其豐裕要素服務。

  實際上,“貿易逆差”使得美國進口了稀缺要素,促進了其經濟發展。因此,馬雲指出,貿易逆差帶來失業不是真問題,因為“美國公布的2018年3月失業率僅為4.1%,這是十七年來的新低。”

  即便從分配性衝突的角度來看待獲益者和受損者,國際貿易也不是導致美國工人、農民失業的決定性因素。E.赫爾普曼在《理解全球貿易》一書中,從理論上道出了一個川普刻意回避的事實:實證研究表明,勞動市場摩擦的差異是失業的重要決定因素,國際貿易導致失業可能對每個國家影響不同,這要取決於該國自己的勞動市場。

  因此,馬雲認為,貿易戰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手段,只會帶來錯誤的結果,最終受傷害的是農民和中小企業。進一步理解這句話就是,提高貿易壁壘並不必然增加美國農民、工人底層的就業,相反,中國對大豆等產品實施反製措施時,美國農民、工人反而因為失去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而受到損害。

  實際上,改善美國的勞動市場結構遠比提高貿易壁壘有效的多。馬雲提出“普惠式全球化”,致力於中小企業全球買、全球賣,其中就包括美國中小企業、農產品通過阿里巴巴,可以更方便地將產品賣到中國市場,做更大的生意,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川普被稱之為“企業家總統”,應該多一些馬雲式的企業家思維和視角,“和氣生財”,多一些協商、多一些互利共贏思維,少一些政治上的針尖對麥芒,否則就會背離保護就業、保護美國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初衷,反而使他們成為逆全球化的犧牲品。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