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讀大學 | 培養四年的大學生都沒留住,談何引才?

轉眼已到五月下旬,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即將到來。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歷來是各地必爭的人才資源,2017年來,全國多個城市紛紛高呼“來了,就是自己人!”的口號,送錢送戶口送溫暖,打響了人才爭奪戰。那麽,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最終都被哪些城市搶走了呢?

軟科查找了各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流向情況,讓我們先來看看去年的畢業生們作何選擇吧!

(注:本文統計數據僅包含畢業去向為簽約就業或落實就業的畢業生,不包含直接深造或未落實就業的畢業生。)

沿海一線城市:大學生來了就不想走

與二線城市日趨白熱化的“搶人大戰”相比,北京、上海、廣東在吸引人才上似乎顯得不費吹灰之力。

在高房價、落戶難等現實問題的壓力下,北京和上海依舊是本市畢業生的首選。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都有超過50%的畢業生選擇留京,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研究生留京比例接近60%。

複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作為“魔都雙子星”,畢業生的留滬比例常年居高不下。2018屆複交畢業生的留滬比例均在74%左右,華東師范大學也有近六成的畢業生選擇留在上海,“大魔都”的留才能力可見一斑。

在坐擁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的同時,廣東不但房價相對較低,人才政策也明顯比京滬要友好許多。目前,廣東正式實行“擇業期”政策,本碩畢業生在畢業兩年內均可享有應屆生待遇,博士生的擇業期更是延長至5年,為高校畢業生營造了寬鬆的就業環境。

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畢業生留在廣東就業的比例高達85.5%,本科畢業生也有超過80%選擇留在廣東,而實際上華南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廣東生源比例僅為52.5%。另一所一流大學中山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留在廣東的比例也接近八成。廣東也因此超過京滬成為留住本省一流大學學子最多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京滬兩地對於廣東高校畢業生似乎基本沒有吸引力。以中山大學為例,2018屆中山大學畢業生去京滬就業的總體比例均不超過3%。除了上述提到的廣東相對更接地氣的房價和更低的落戶門檻外,廣東更宜人的氣候環境以及廣東人根深蒂固的不願“北上”的觀念等也為廣東留住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上海外,江蘇、浙江、山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留才能力也不容小覷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留在江蘇工作的畢業生均佔總就業人數的50%左右,本科畢業生留在江蘇省的比例也超過了40%,均超過該屆大學生本省生源比例。

作為浙江省唯一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浙江大學也為浙江的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有約60%的浙大畢業生選擇留在浙江,其中本科畢業生留在浙江的比例接近65%。

人氣很旺的沿海旅遊城市青島和廈門也頗受本市一流大學學子的青睞。中國海洋大學有多達58.4%的畢業生選擇在山東省就業,而其中留在青島的就有約41.2%。廈門大學留在福建就業畢業生中也多數留在了廈門。

中部二線城市:北上廣的人才培養基地

軟科查找到了27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學子除本省外的主要就業流向省份,其中有14所高校除本省外畢業生的主要流向省份是廣東,武漢和長沙兩座城市的高校畢業生對廣東就業顯得格外執著

“留不住大學生”似乎已經成為長久以來武漢城市發展最大的痛點。2017年,武漢開始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拿出最優政策支持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目標是“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可謂誠意滿滿。然而,從武漢兩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來看,至少在2018年,該計劃並沒有動搖多數名校學子南下廣東的決心。

近三年來,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生選擇留在湖北省內就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畢業生不惜跋涉千里遠赴廣東就業的比例卻逐年上升。終於,在2018年,廣東一躍成為武大畢業生最愛的省份,去廣東就業的武大本科畢業生比例為27.36%,比留在湖北就業的比例還要高出約3%。而武漢的另一所一流大學華中科技大學2018屆畢業生選擇廣東就業的比例也超過了本省就業率,達到26.7%。

從企業分布來看,廣東不但擁有騰訊、網易等高薪的互聯網巨頭,也擁有如華為、格力等對理工科人才有大量需求的重點企業。在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廣東省就有60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各省前列。

而武漢則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其主要支柱產業在鋼鐵、汽車、紡織等領域,這些領域對於新時代大學生來說,可能已經沒有了很大的吸引力。雖然武漢目前也在大力發展光電子、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但暫時還無法吸納每年從武漢畢業的大量理工科人才。

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廣東位居我國四大經濟強省之首,在廣東的21個省轄市中有10個躋身2018中國城市GDP百強,其中深圳和廣州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四。武漢雖位居全國第九,但湖北GDP排名第二的城市卻是排在全國第51名的襄陽。這樣看來,若只靠武漢一座城市,湖北的留才能力確實很難與廣東相抗衡。

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與經濟實力相比,廣東稱得上高校“窪地”,這與武漢的百萬大學生資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對接”。

與武漢高校情況類似的還有長沙的兩所一流高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湖南與廣東的距離比湖北更近。雖然目前來看,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畢業生主要的就業省份還是湖南本省,但已有超過25%的湖南大學畢業生去廣東就業,中南大學去廣東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也達到了約23.9%。

除了留住本省的高質量人才,京滬兩地也吸納了不少臨近省份的高校畢業生。以天津為例,雖然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留在天津本市就業,但選擇去北京的畢業生也有約18%。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北京和天津的聯繫勢必會更加緊密。為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在天津上學,去北京工作”成為天津大學生的一種熱門選擇,而在高生活成本的壓力下,“在北京工作,住在天津”的“雙城生活”也早已不是新聞。

除天津高校外,山東大學去北京工作的畢業生比例也超過了10%。

受到“江浙滬”等周圍省份的衝擊,安徽省在吸引本地人才方面略顯無力。雖然合肥也放寬了落戶條件、提供了3年個人租房補貼等優惠政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屆全體畢業生留在安徽的比例依舊僅約27%,有接近20%的畢業生就業地為上海。

以下為27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8屆畢業生除本省外的主要就業流向省份統計:

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問題凸顯

2018屆全體畢業生就業最多的省份不是本省的高校除了華中科技大學,還有位於黑龍江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畢業生本省就業率最低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僅有不到1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黑龍江省就業,碩士畢業生的本省就業率甚至低於5%。據統計,有約21%的哈工大畢業生從北到南幾乎跨越了整個中國去廣東省就業,去北京就業的畢業生也接近18%。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工大這屆大學生有約27.5%是本省生源的情況下,在簽約就業的本科畢業生中也僅有19%留在了本省就業。鄰省的吉林大學也出現了大學生本省就業率低於本省生源率的情況。

近三年來,位於遼寧的東北大學的畢業生本省就業率逐年下降。在遼寧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從27.6%下滑到21.6%,而選擇到北京打拚的畢業生越來越多,比三年前多了5%,可見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在東北的四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大連理工大學是唯一的本省就業率較高的大學,這主要歸功於它位於“濱城”大連。大連理工大學有35.85%的畢業生留在遼寧省就業,而其中大連市就佔了30.29%。

雖然大連不是遼寧的省會,但大連是東北最大的港口城市,還擁有東北地區唯一的保稅區和高新技術園區。2018年,大連的GDP已突破7500億元,穩居遼寧省GDP第一寶座。同時,作為一座海濱旅遊城市,大連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有著“浪漫之都”的美譽,這可能也是吸引大工學子留下來一大原因。

除東北外,同樣存在人才流失問題的還有河南省。長久以來,河南不僅是人口大省,更是人才輸出大省。

雖然鄭州大學的本省就業率超過了50%,本科畢業生的本省就業率也達到了43.1%,但與其接近68%的本省生源比例相比,初步估計其本省高校畢業生的流失率已超過20%。

而同為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的雲南大學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卻超過了60%,比其56%的本地生源要略高一些。雲南的地理位置距離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較遠,且雲南的生活環境相對較為舒適,這可能雲南比河南更容易留住人才的原因。

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的本省就業率均在40%以上,重慶和陝西的幾所一流大學的本省就業率也均超過30%,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畢業生的本省就業率甚至超過50%。可見,成都、重慶、西安三座內陸城市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人才是第一資源”,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與引領。相較於斥巨資去挖動 “將帥”級別的高端人才,在人才爭奪戰如火如荼的今天,二三線城市除了“栽桐引鳳”外,留住本省培養的一流大學畢業生顯得更加實惠,更具基礎性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