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部分工業園撂荒,如何破解開發區“開而不發”?

真正高質量的招商引資不是優惠政策堆積下的工業園區,而是“放管服”改革營造的良好的營商環境。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新京報網

文 | 劉曉忠

野草長得半人高,樓已建好但大門緊閉,新招項目沒地擱、僵屍項目沒人管——最近,《瞭望》雜誌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內蒙古、山西、寧夏等地的個別工業園區存在招商爛尾等現象,土地閑置、低效利用、處置不易等問題日益突出。

據報導,這些工業園區土地閑置的原因大致包括:個別地方超規模、超標準用地;過度突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對建設項目用地配置失序;僵屍企業過多,債務債權關係複雜,導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盤活難度較大等。

雜草叢生的爛尾項目背後,是曾經“風生水起”的招商熱潮,這起初也是“兩廂情願”之事。

對一些地方而言,申請開辟工業園區,只要能引進企業就可以算入政績,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盲目攀比,不少地方更是來者不拒,“蘿卜快了不洗泥”。

而對企業而言,一些地方提供“優惠大禮包”,在實踐中往往演變成其虛誇業績和資產的遊戲。有的企業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拿到土地使用權,然後將其計入公司資產,為其在金融機構舉債提供擔保或者質押,進而從金融機構套取金融資源。政府贈地導致的“連環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盤活”僵屍土地的難度。

一方是政府招商心切,另一方是企業“將計就計”;然而當實力不足以支撐經營或當優惠難以持續的時候,發生爛尾也就不足為奇。必須指出,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仍在於,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

其實,超規模超標準用地也好,過度優惠也罷,背後都是政府與市場運行邊界的失范。一些工業園區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個別政府借用招商引資之手,將公權力伸進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領域,進而導致當地資源配置的扭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引進企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值得肯定,但前提是能夠獲得足夠信息,使招商引資政策契合市場規律、招商引資項目有效融入當地經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涉及複雜的資源配置和權衡。一味地替市場做主,與中央明確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實際上,各地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應重點放在落實“放管服”改革、完善本地營商環境等方面,即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實現容商、宜商和興商,降低經濟社會的行政交易成本,為市場主體提供有效的防護型保障體系和透明性擔保體系。若如此,好的投資項目和好的企業將會不請自來。

故而,各地招商政績的考核,也應側重於營造好的營商環境這一軟指標,而非拚工業區面積、招商數量、政策優惠程度等。過往的招商歷史證明,靠物欲的優惠只會滿足一時的政績,無法搭建起穩定的本地特色經濟結構。

目前,對這些爛尾工程及其背後的債權債務關係問題,可考慮從產權角度上進行特殊議定,如一些企業利用各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獲得的土地使用權、礦產等資源,應該歸類為政府與企業的共有產權,避免一些企業用這些零成本獲得的土地使用權和礦產等資源,製造複雜的債權債務關係。

總之,招商引資亂象警示,真正高質量的招商引資不是優惠政策堆積下的工業園區,而是“放管服”改革營造的營商環境,是不斷完善的防護型保障體系和透明性擔保體系。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家)

編輯:孟然 校對: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