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牛,真牛!寧夏涇源95%靠“安格斯”脫貧

現如今養牛已成為寧夏西海固地區當之無愧的脫貧支柱產業。其中涇源縣最牛,95%的農戶靠養“安格斯”脫貧。

高級畜牧師王小平介紹涇源現代養牛體系 攝影:吳舒睿

“不僅是西海固,全寧夏第一批安格斯牛也是我們縣率先引進的”, 涇源縣畜牧局局長楊繼宏開門見山,2014年這個縣從澳大利亞引進1500頭安格斯牛。可當時,這批牛能否在涇源養得住、養得好,誰也說不好。

寧夏南部山區傳統上養什麽牛?秦川牛和甘肅張掖那邊過來的西門塔爾牛。澳大利亞的安格斯牛與他們的區別那可大了。首先是育肥速度平均縮短1個月;出肉率比西門塔爾高10%;市場價格每頭高2000至3000元。楊局長告訴記者,全縣11.8萬人口中,70%是回族。縣裡7749個建檔立卡戶,29550人,有95%是靠養安格斯牛脫的貧。

95%,這麽高的比例?!走進六盤山牧業有限公司不由得眼前一亮:監控室、觀望平台……數字化管理已成體系。縣畜牧中心高級畜牧師王小平手指滑動著觀望平台的大型視頻:“這裡可以看到全縣牛產業四個養殖區域,即養殖區、育肥區、飼料加工區、有機肥加工區。全縣目前安格斯牛存欄達到2萬多頭,超過100頭的養殖大戶有20多戶。在我們這裡給建檔立卡戶‘托養’的就有700牛安格斯”。

靠養安格斯脫貧的建檔立卡戶有很多,最有名的當屬香水鎮園子村的伍六十。“十裡八村的人都知道,俺爺爺六十歲才抱得我這麽個大孫子,所以才叫上這麽一個名字,哈哈……”或許是剛剛忙完家中的牛,只見一位五十歲上下的伍六十滿頭大汗。

儘管名字很吉祥,可是伍六十從小就吃不飽,長大娶上媳婦也一直過著窮日子。家裡有4畝地,除了種點小雜糧,還要養牛、養羊、養雞、外出打工,不管怎麽折騰,兄弟幾人年收入加起來也就是2萬多元。更何況2012年養雞失敗,欠了一屁股債,家裡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俺要養牛,俺一定要養安格斯牛!”接著,伍六十開始講他這幾年的“發家史”。2016年每頭安格斯基礎母牛補助2500元,自己掏2000元,別人家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養1頭、2頭的,伍六十咬牙貸款1萬元,開場就養了5頭安格斯。沒想到到了2017年,家裡五頭安格斯下了5個小牛犢,他家一下子變成10頭牛;更沒想到的是政府補貼力度不減反而加大了,每頭牛又給了3000元飼料補貼,5頭牛又拿到1.5萬,更何況賣掉5頭牛犢,賺得7500元。

政府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好,伍六十養牛的“膽子”越來越大,越養越上癮。就這樣,2018年伍六十家養了18頭安格斯,年底賣出5頭牛,淨賺6萬元,建檔立客戶裡率先實現脫貧。“不超過兩年,我家安格斯就會達到80頭,年收入100萬沒什麽問題!”伍六十滿臉得意。

從伍六十家的牛棚出來,驅車向東南行駛1公里。來到涇源縣最大的現代牧場——寧夏伊源牧業。只見一群群又黑又亮的安格斯牛大搖大擺地向我們走過來,每頭牛耳朵後黃色耳標十分顯眼。王小平告訴記者:“為什麽一定把你們帶到這裡來?這是今年2月在疫情期間寧夏唯一一批從澳大利亞買進來的1500頭安格斯。何止是千里迢迢?在天津黃驊港口隔離45天期間,每頭牛若賣掉的話,原地便是翻番漲價。可是由於這其中有1000頭是要放給建檔立卡戶的,寧可捨棄高額利潤,政府也要守住承諾”。

談及涇源縣牛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王小平手指牛耳後的耳標說:這個小小耳標可以看出牛是何時運進來的、體重增加值、出欄時間等等七八項的原始記載。作為寧夏最大的安格斯牛養殖基地,我們要加強溯源體系建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的運用,將全縣養牛產業推向更高的平台發展。

採訪伍六十(右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