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野草勒笤帚這門老手藝 很多90後年輕人見都沒見過

近日,河南省西部石場村,60歲的陳蘭正在用山坡上的一種野草勒製笤帚,陳大娘製作的這種笤帚每把只能買5元錢,從割草、晾曬、勒製,再到附近的一個景區銷售,就需要十幾天的時間。通常人們見到的笤帚大都是用散穗的高粱糜子製作,陳大娘說高粱笤帚不耐用,掃地會掉毛,這種野草的能用5年以上,掃地還不掉掃帚毛。攝影/王懷卓 編輯/河洛鄉村

陳大娘的老伴兒帶了幾把笤帚,準備去銷售。笤帚是指用高粱穗扎的較小的這種,手工製作緩慢,現在都改用機器軋製或者塑料纖維了,一般在農村用來打掃屋子。而掃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種較大的,用來打掃院子或者面積大的場地及馬路。陳大娘製作的笤帚,卻是用山坡上一種叫做“野麥秸”的植物,看上去更加精細勻稱。

立冬之後,山區農村給人一種清冷的淒涼,陳大媽坐在自家院子裡,開始了笤帚勒製。野麥秸其實是生長在山上比較向陽處的野生燕麥,一般長在比較陡峭的山石縫隙裡,林地裡陽光和養分不足就很少了。陳大媽割的這些野燕麥是在離家十幾裡遠的一個陡峭大山上,從山腳上去就需要一個多小時,也正因為山高,沒有路,即使說謊人也很少上去,野燕麥才生長的旺盛,一天回來都能背上一大捆。

不管是用高粱糜子還是野燕麥,第一步就是晾曬,完全乾透了才能勒製笤帚。以前的時候,農村種有麻,收割之後,麻子可以用來榨油,麻杆的表皮剝下來,用來合繩,甚至紡織,現在比較昂貴的亞麻布其實就是用品質較好的麻纖維紡織而成。對於陳大媽來說,麻線的作用就是綁笤帚了。

勒笤帚開始了,先整理好燕麥糜子前端的整齊度,用一根筷子粗的麻繩,一頭纏在腰間,另一頭綁在一根木棒上,用腳踩住。繩子在整束燕麥糜子和杆交接的地方,繞上一圈,通過轉動燕麥束,腳用力蹬著木棒,繩子越勒越緊,最終成型。一般來說,笤帚耐不耐用,這一步很關鍵,勒的過緊,把植物勒斷了,笤帚毛就會在使用中脫落,勒的過松了,笤帚把會顯得很粗,很笨拙。

在農村裡,再好的勒笤帚司機,牙齒松動之後就得退休了,因為勒製的過程中可以腳和腰部配合用力,捆扎的時候,就需要用到牙齒了。一般一把笤帚需要把最少3束整理過的笤帚糜子捆在一起,勒製時間需要十幾分鐘,牙齒就需要不停的咬著麻線末端。乾的麻線有一股說不清的味道,牙齒咬著,也是用唾液浸濕麻線,使其變得更加柔韌。

乾透的燕麥草韌性很好,卻顯得凌亂,陳大媽拿起一個木質的榔頭,反覆捶打笤帚前段,讓那些頑皮、凌亂的燕麥草糜子回到自己該呆的位置。還需要根據捆扎的位置,用膝蓋頂著,把笤帚掰的更寬一些,掃地的時候接觸面就更大一些。

一把笤帚一般需要捆15道。在粗麻繩的勒製後,會留下一處處痕跡,細的麻繩就捆扎在那些痕跡上,完成後,用剪刀修整過長的笤帚糜子,讓笤帚形狀好看,笤帚的末端越整齊,掃地才能更乾淨。

農村製作笤帚的工具倒不是很多,最常用的也是隨處可見的農具。修整笤帚把,陳大媽就拿出來了割草時候的鐮刀。新勒製的笤帚把肯定是長短不齊的燕麥杆子,通過修整切割,還需要再倒過來,在地上磕幾下,讓笤帚把不扎手。

很多地方種植的都有高粱,高粱杆也更加粗壯一些,比較利於機器加工,而這些用野草做成的笤帚就顯得小眾了很多,就算在農村的集市上,也很難見到,更別說塑料製品對傳統手工業的衝擊,農村這些老人們的笤帚就更加難以銷售了。攝影師臨走的時候,陳大媽兩眼含淚,說:你們能來給我拍張照片,陪我說說話,我可高興,這幾年都沒有這麽高興了……如果想了解陳大媽的野草笤帚,可以通過公眾號: 河洛鄉村,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