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國邯鄲保衛戰:中國版的莫斯科保衛戰是如何打勝的?

在世界歷史上,“二戰”是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莫斯科保衛戰又是“二戰”中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當時,蘇聯在兵臨城下的極端困難情況下擊敗了德國法西斯軍隊,創造了一個奇跡,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於莫斯科保衛戰的戰爭,其戰鬥的慘烈與取勝的不易,絲毫不亞於莫斯科保衛戰,那就是戰國末期發生在趙國的邯鄲保衛戰。

一、首次邯鄲保衛戰

發生在戰國歷史上的趙國邯鄲保衛戰,其實有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戰國中期的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這個時候,中原的霸主還是魏國,其時是魏惠王魏罃在位時期。雖然此時秦孝公已經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了,但是變法才剛剛起步,成效還不顯著,秦國綜合國力還是難以與老牌強國魏國相比的。

正是因為魏國勢頭正盛、兵鋒正勁,魏惠王站起身來一看,四處都沒有自己的對手,所以,他一統天下的欲望得以更加膨脹起來。魏惠王清楚,若是要統一天下,首先得讓三晉統一,就是重新建立春秋時期的大國,讓從晉國分出去的韓、趙、魏三國統一,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把握和力量攻滅其他國家。

魏國要統一三晉,建立一個嶄新的地區大國,因為韓國疆土狹小、國力不強,所以最主要的難題是得解決趙國。只要攻滅了趙國,韓國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於是乎,在趙成侯二十一年,也就是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軍發兵攻擊趙國。趙國雖然也有些家底兒,卻在魏國國力面前顯得捉襟見肘,不怎麽經得起打,不久便被魏軍給包圍了國都邯鄲城。

邯鄲城作為國都,一旦失守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成侯趙種帶領舉國軍民進行了拚死抵抗。

儘管“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血性雖盛,國力難敵,戰爭是拚綜合國力的玩意兒,僅靠血肉之軀,取勝的把握不大。所以,趙國在堅持了幾個月後,還是敗了,魏軍攻入了邯鄲城。

趙成侯被迫放棄國都逃竄,邯鄲城裡不願投降的軍民遭到了魏軍的屠戮和凌辱。

趙成侯向齊國求救,齊王派出田忌、孫臏出戰,進行圍魏救趙,在桂陵大敗龐涓帶領的魏軍。

魏軍戰敗後,被迫在趙成侯二十四年(前351)撤出邯鄲城。邯鄲城被魏軍佔領了二年多,終於回到了趙國的懷抱。

趙國第一次的邯鄲保衛戰其實是失敗的,因為國都被別國佔領了二年多才收復,其間可謂國將不國,君主蒙塵。

二、長平余燼

趙國第二次邯鄲保衛戰發生於戰國末期的趙孝成王時期。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軍大舉進攻韓國的上黨地區。此時的上黨,因為與韓國本土被秦軍分隔開,守軍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擺在其太守馮亭目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麽殉國而死,要麽投降秦國。

馮亭不願意帶著滿城軍民一起赴死,更不願意投降秦國。危難之際,他想到了趙國。一是上黨地區緊挨著趙國本土,二是趙國綜合國力很強,若是取得了趙國的支持,很有可能會轉敗為勝。但是,國與國之間是因利相交,所以為了取得趙國的支持,他決定將秦軍即將攻取的上黨地區獻給趙國。

儘管對於要不要接受韓國的上黨,趙國朝野出現了分歧,但是,最後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趙孝成王叔侄二人還是接下了馮亭獻上的這份實為燙手山芋的“大禮”。

秦國眼看著韓國上黨守軍就要堅持不住了,坐等著攻取上黨,擴大地盤呢,冷不防趙國接管了上黨,這煮熟的鴨子竟然飛到了趙國的飯桌上,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後面毫無疑問的是,秦、趙兩國之間因為上黨打起來了。

這時,趙國名將趙奢已經病死了,藺相如也病倒了,執掌軍政的還剩下大將廉頗。於是,趙國以廉頗統帥趙軍與秦軍相持於長平(今屬山西省高平市境內)。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廉頗清楚兩軍實力的懸殊和優劣勢,就固守不出,秦軍卻也沒辦法。

後來,秦相范雎(即范睢)出來施反間計,加之趙國傾舉國之力來打仗,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可廉頗就是不出戰,這不是浪費錢嗎?於是,年輕的趙孝成王派出趙奢的兒子趙括撤換了廉頗。

臨戰換將本就是大忌,何況是用從未上過戰場、沒有作戰經驗的毛頭小子撤換久經戰陣、威望極高的老將,結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被殺四十餘萬,國力驟降,從此一蹶不振。

這還沒完,秦軍一鼓作氣,又橫戈躍馬,殺到了邯鄲城下,大有“不破邯鄲終不還”的架勢。

趙國被迫在第一次邯鄲保衛戰結束近百年後,進行第二次邯鄲保衛戰。

三、邯鄲苦戰

趙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殺到邯鄲城下,趙國第二次邯鄲保衛戰爆發。

秦軍這邊,是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都是秦軍主力,趙軍這邊,是長平之戰後剩下的殘軍拚湊而成的不足十萬人。雖然趙軍幾乎沒有什麽優勢可言,但是敵人兵臨城下,也只有拚死一戰了,所以同仇敵愾,皆有死戰之心。

王陵多次率軍攻擊,皆被趙軍擊敗而退。

就這樣反反覆複的打了一年,號稱天下無敵的虎狼之師秦軍竟然在邯鄲城下裹足不前,破滅了無往不勝的神話。

用現在的話說,“打仗是燒錢”的生意,過去也是一樣。沒有錢,是打不起仗的。儘管秦國國力底子厚實,但是由於常年的征伐,幾乎沒有一年不打仗的,所以國力漸有不支之勢。秦昭襄王嬴稷對於王陵的毫無戰果日益不滿,於是強迫武安君白起出戰,以期攻破邯鄲城,滅掉統一大業的最大障礙趙國。

可是,白起一是在長平之戰中屠殺趙軍太多,趙人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二是最佳時機已經過去,現在進攻趙國已經沒有了必勝的把握,所以多次予以拒絕。

見白起不聽使喚,秦王大怒,最後在范雎的挑撥下,賜死了白起。

白起雖死,但滅趙仍需進行。秦王派出了久經沙場的王齕替代王陵出戰,此外還重新補充了十萬軍隊。

見王齕來替代自己,王陵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就決定在王齕到來之前攻下邯鄲城,活捉趙王,立下滅國大功。他帶領秦軍再次發動了進攻。

城內的趙國軍民在經歷了一年的圍困和饑寒,已經死去了不少,但是活著的人仍咬緊牙關,誓死抗戰。

平原君趙勝將自己的家財分散給抗戰軍民,還編妻妾入行伍,四處籌措物資,進行後勤保障,激勵圍城中的軍民誓死抗戰,共赴國難。

面對秦軍的猛烈進攻,趙國軍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再次唱響一曲保家衛國的悲壯讚歌。他們在強弓勁弩、飛石流矢劈頭蓋臉攻來時,沒有退卻,毅然挺起血肉之軀,為保家衛國死而後已。

王陵的進攻再次失敗。

王齕來後,也發動了多次進攻,可是打了半年,還是在城下徘徊,未能攻進去。

寒冷的冬天來了,城內的軍民已經損失大半,戰死的、凍死的、餓死的、病死的倒了一地。平原君一方面帶人在城裡維持秩序,掩埋死屍,一方面又想方設法聯絡其他國家,意圖再次發動合縱運動,共同謀秦。

正在此時,由趙入秦的樓緩回到趙國,極力慫恿趙王割讓土地,與秦國講和。趙王見秦軍兵臨城下,苦戰經年,還是打不敗秦軍,也有意求和,但是遭到了以虞卿為首的一部分朝臣的堅決反對。

虞卿等人建議聯合魏國、楚國、齊國,一同合縱,抵抗秦國的進攻。樓緩卻極力渲染秦軍的不可戰勝,只有講和,才是趙國的唯一出路;否則,只有國破邦亡的死路一條。

趙孝成王想求和,卻在舉國壓力下不敢表態;不求和吧,戰勝的希望,他幾乎看不到在哪。

平原君見此,決定出訪列國,發動合縱運動,以救國救民。

四、慘勝之戰

時間到了趙孝成王九年(前257),邯鄲保衛戰已經進行了三個年頭。秦軍不能攻進城裡,趙軍不能出城擊退秦軍,就這樣對峙著、相持著,雙方均損失慘重。尤其是秦軍士氣低落,戰鬥力也明顯減弱。

秦相范雎是個有恩必報、有仇也必報的主兒,為了答謝恩人鄭安平,他提請秦王批準,讓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著許多糧草支援王齕,助一臂之力。可是,王齕與白起關係好,對范雎十分反感甚至仇恨,自然看不起鄭安平,就讓他率軍固守一處,拋到腦後了。

一方面,秦軍、趙軍繼續交戰,一方面,平原君開始在魏國、楚國發動了外交攻勢,合縱攻秦。

平原君先是到魏國,見魏王。魏王的妹妹,即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妻子,平原君到魏國等於是到了丈母娘家,見了大舅哥、小舅子如此這般一說。於公於私,魏王也不能見死不救吧,就答應出兵。

然後,平原君又馬不停蹄地來到楚國。楚國原本疆土很大,經過楚懷王時期的喪衰,被秦軍攻佔大片領土,就連國都郢也被秦國攻佔,與秦國可謂有不共戴天之仇。平原君原想只要他一提出來合縱攻秦,楚王就會立刻響應支持的,卻不料楚王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偏安一隅慣了,苟且偷生,得過且過,不願去得罪秦國。

平原君曉以大義,磨破了嘴皮子,楚王就是不願意、不點頭。這讓跟隨平原君來楚國的門客毛遂看不下去了,持刃上前,先是把秦國凌辱楚國的舊账本子拉出來激怒楚王,然後據理力爭,擺事實,講道理,勸諫楚王參與到合縱攻秦的隊列中來。

最後,楚王決定派軍救趙。

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公子”中的三位,這才得以聯手,發起了戰國歷史上又一次的合縱攻秦運動。

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魏、楚聯軍進入邯鄲城郊,向秦軍發起了進攻。圍城中的趙國軍民也出城反擊,發動了總攻。三國軍隊像烏雲一般四面向秦軍殺去,怠戰、厭戰情緒蔓延的秦軍被擊敗,損失慘重,丟掉了許多輜重,狼狽逃走。

王齕搜集殘軍慌慌張張的逃回了汾城,卻沒有通知鄭安平撤軍。鄭安平見敵人四面八方殺來,也不知道來了多少人,急急忙忙出來迎敵,卻不是對手,被打敗圍困了起來,無奈之下,只好率部兩萬多人投降了。

五、戰爭意義

歷經兩年多的邯鄲保衛戰結束了。這場戰爭看起來是趙國在魏國和楚國的幫助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其實也是險勝、慘勝。趙國經此戰二年多,加之在上黨、長平與秦軍對峙二年多,五年的時間內消耗完了自趙武靈王以來三代趙王五十多年的積蓄,國力大損,再也難以恢復元氣。

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加之,趙孝成王以後的趙悼襄王、趙王遷均不是能擔當起複興國家大任的君王,他們倒行逆施、昏聵不明、所用非人,是一代不如一代,趙國的滅亡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所以,趙國雖然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卻難以徹底扭轉局面,只能延緩國家的滅亡,未能從根本上擺脫不利困境。

從邯鄲保衛戰中,讓世人看到了趙國軍民堅韌的秉性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們排除萬難、英勇無畏,同仇敵愾、誓死禦敵、忠貞愛國的精神,已然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永遠激勵著後人為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維護和平而不屈不撓、奮勇前進、視死如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