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杜甫的這首詩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765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杜甫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歷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秋興八首》組詩就成於夔州,這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思想為主題,以夔州秋景,詩人的身世飄零為基調。在第一首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描寫後,經過第二首獨處古城,翹首北望長安的情緒烘托,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詩人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抒發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歎。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詩,從這首詩看律詩的標準:

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律詩作為近體詩,是需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杜甫作為近體詩的巨擘,特別是在老年詩作成熟之際,言必有章法,意必有縱橫。

我們來看杜甫的律詩。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很容易得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二字為平,尾字為平,所以這是平起押韻的平仄格式,押平水韻“五微韻部”,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下,第三字可平可仄,這裡的“山”字為平聲,不會影響整首律詩平仄關係的推導。根據“對、粘”規則,得出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一下,看看是不是平仄相符。第六句“劉向傳經心事違”,“心”字和首句“山”字一樣,這個位置可平可仄。可以看出整首七律是合平仄格式的,韻腳“暉”、“微”、“飛”、“違”、“肥”均屬於平水韻“五微韻部”,合韻。

律詩格式要求第三點就是對仗,頜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頸聯“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都是對仗的。

所以,從格式上來講,這是一首完全符合規則的七言律詩。當然這只是格律,詩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內容和寫法。律詩類似於一篇小文章,講究“起承轉合”,我們逐句來看。

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從寫景入手,交代時間地點環境和狀況。白帝城裡千家萬戶都靜靜地沐浴在朝暉裡,我天天去江邊高樓裡,坐看江岸翠峰。這大概就有些了時間空耗,身不由己的況味。

承句“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承接首句,繼續寫景,用對仗手法開始鋪陳細寫,並用“清秋”點出具體時間。“信宿”就是連住兩頁的意思,“信宿漁人”其實就是指一直在江上勞作不上岸的漁民。那些幾日不曾上岸的漁人還在江上泛舟,時間已經是清秋了,燕子卻還在飛來飛去。這兩句是繼續寫景,但是隱隱透著人在江湖飄,清秋燕子不得歸的意思。

轉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不再看眼前景色,寫起了典故,點明詩意所在。這裡用了兩個典故對仗,也是詩人回憶自己的仕途遭遇的兩次重大變故。《後漢書·匡衡傳》載,漢元帝初,匡衡數上疏陳便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漢書·劉向傳》載,漢宣帝令劉向講論五經於石渠,成帝即位,詔向領校五經秘書。

天寶十年,杜甫在長安獻“三大禮賦”,玄宗卻隻給了個入伍之類的小官。安史之亂中,杜甫亡命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因上疏救房房琯,被貶。杜甫借用匡衡抗疏、劉向傳經影射自己的兩次重大遭遇,感歎自己不如匡衡、劉向,功名事業一事無成,悲憤感慨隱而不發。

合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用少年時同學飛黃騰達來反襯自己懷才不遇的境地。人家都是“五陵裘馬自輕肥”,而我呢?“日日江樓坐翠微”。從意思上合回首句的登樓傻坐,也加深了頸聯中仕途不遇的哀怨。

這麽樣細細捋清楚,大家對這首律詩也就沒有疑問了吧。至於說如何從這首詩說起,作一首標準的律詩。其實——每一首合標準的律詩都是可以作為樣板的,只要做到前面分析這首詩的平仄格律、韻腳、對仗和詩意文筆上的“起承轉合”,就跑不了調。

如果還有些文采和別出心裁的構思,那就是一首好的律詩了。

你看,這就是近體詩格律化的好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