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國際玩笑?你們越說我越糊塗了

前幾日,李一諾的一篇文章《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刷爆了朋友圈(以下簡稱《玩笑》)。

李一諾是誰?

李一諾,清華大學生物系本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2005年開始進入麥肯錫公司,2015年6月李一諾開始擔任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2016年3月16日,李一諾當選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現為一土學校的創始人。

文中提到“全國上下對所謂‘國際教育’和‘雙語教育’的狂熱。不管什麽補習班、營地,加個雙語,價格就可以漲個 50%。很多經驗有限的年輕老外,因為看上去金發碧眼就可以在教育機構裡做到很高的職位,而且自然也會吸引到很多顧客。”一針見血的道破了中國國際教育的現狀。

對於以上觀點,不少人還是讚同的,但文章中還是有不少言論惹來了“眾怒”,一諾女士的文章,在後半部分越來越趨向於給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土學校打廣告之嫌。

一時間,許多自媒體號針對一諾文章中的部分觀點進行反駁,我們不排除有些自媒體號有斷章取義之嫌,沒有看過原文章的,不妨來看下小編對文章的提煉,方便大家對本文章的理解。

中國“國際教育、雙語教育”市場熱鬧之下有深刻悲涼,這個“悲涼”就是我們國內教育沒做好。

“中華的文化,只有我們自己能教育、傳承,所以對中國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在中國。”

送出國讀書的孩子投入產出比很低,至少和我們的投入相比,不值。

國外畢業的中國孩子,在美國精英職場全軍覆沒,被印度人碾壓。而這些印度精英都是本國培養的:“在印度出生,在印度接受基礎教育直至本科教育的印度人,遍地是例子。”

大部分反駁《玩笑》的自媒體,也是針對以上這幾點開展的。

01

論點一:題目?

一諾女士: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

K12談:可我想問問,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的國際教育怎麽就是個國際玩笑了?這篇刷屏文,講真,我覺得有些過於偏激了,有販賣恐慌之嫌。

藍橡樹:僅此標題就給人嘩眾取寵之感。

Sean老師 :這個標題將要誤導一大批人。李一諾女士所定義的國際教育居然成了“送孩子出國的教育”。

爸爸真棒:可是,我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出為什麽中國的國際教育,是一個笑話。隻讀出一個意思:你既然是中國人,那麽就應該在中國受本土教育。

02

論點二:對中國孩子

最好的教育,應該在哪裡?

一諾女士:中華的文化,只有我們自己能教育、傳承,所以對中國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在中國。

K12談:難道說在國內接受國際教育的就ok,只要出去,就得一棍子打死是嗎?

Sean老師:中華的文化,只有我們自己能教育,傳承,所以對中國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在中國。這一點,我舉雙手讚成。

新學說:前半句完全正確——“中華的文化,只有我們自己能教育、傳承”,但這和後半句“對中國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在中國”不存在任何的因果關係。

爸爸真棒:好吧,這下再牛逼的外國學問和經驗,都得慫。好在,這次沒人敢代表“亞洲”,李校長只是代表了一下“中華”。不花一分錢,就拿到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獨家代理權。

03

論點三:送出國的孩子怎麽樣了?

一諾女士:我們中國人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咱們送出去的孩子,怎麽樣了呢?答案是,不怎麽樣,至少和我們的投入相比,不值。

K12談:作者指出送出去的孩子要麽抑鬱症比例高,要麽就是沒法順利完成學業。且不說那些數據是否準確,這裡面還得考慮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呢。抑鬱症比例高,這其中原因錯綜複雜,有家庭因素,有文化衝突,怎麽就全都讓所謂的國際教育來背鍋呢?

Sean老師:中國出去的孩子數量和美國來中國留學的孩子數量之比,差距多麽多麽驚人,而我們孩子出去就算讀了藤校也是多麽多麽難以適應。這些論點,跟文章標題中的“中國的國際教育”有半毛錢關係嗎?

新學說:一諾不愧是世界一流谘詢公司的全球董事,要算一個投入產出,可偏偏教育這個事情是不能這麽衡量的。

爸爸真棒:且不說學校給學生的學習壓力,啥時候成了負面指標,最要命的是,李校長竟然用“憂鬱症”這種從西方學來的標準,作為我們中國的指標。

04

論點四:畢業以後,

這些孩子怎麽樣了?

一諾女士:我們自嗨的國際教育,又是強調國際視野,又是強調長官力,那結果呢?恕我直言,無非是向國外輸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

K12談:作者提到畢業以後,用大量人名及數據列舉了印度雇員相比中國雇員在美國的輝煌發展,那我想問,為什麽非得是留在美國發展才算厲害呢?為什麽就不能是在國外留學回國創業的勵志版本呢?

藍橡樹:一諾痛心叩問:“世界最大的‘國際教育市場’和全軍覆沒的精英職場之間,到底缺了什麽?” “最大的國際教育市場”或許沒錯,但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教育市場。發展得好不好,都不該是“中國的國際教育”背鍋。

Sean老師:李女士對麥肯錫的工作經歷相當自豪,所以把麥肯錫中中國員工數量拿出來做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標準,更進一步批判我們的國際教育在“自嗨”。一個企業的人數比例來倒推一個國家的教育失敗,這個邏輯也真的是很令人“服氣”的。

新學說:“中國國企,世界五百強企業裡就沒有大陸教育背景的CEO,所以國際教育是個‘笑話’。”

是啊!玄奘,你都沒混成印度獨角獸企業的大股東,你還有臉回唐朝?回過頭看看,咱中國五百強企業的CEO ,哪個不是中國本土孵化出來的?

05

論點五:印度人是不是

比中國人混的好?

一諾女士:我在麥肯錫的同時期,印度裔的合夥人有 15%,就是近 100 人!麥肯錫之外是同樣的大圖景。CEO 和一把手是在印度出生,在印度接受基礎教育直至本科教育的印度人,遍地是例子。印度的教育,教出來了比較通透的人,這個是核心。

K12談:這些印度雇員變成CEO/合夥人的年紀,文中所謂“全球最大國際教育市場”畢業的孩子,還根本未到這些印度裔職場精英的年紀啊,你總不能要求他們一畢業就登上頂峰吧,這跟揠苗助長有什麽區別。

新學說:一諾用了“通透“這個詞來解釋長官力的基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實在不是很明白通透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素養,還是能力,亦或是心境、心態,或許是指一個人的心靈。但無論如何這已經超出了教育的範疇,或許在宗教領域能夠找到答案。

如此看來,一諾女士在一片討伐中火起來了,隨之而火的就是她的一土學校。拋開她一土學校創始人的身份,確切的說一諾女士是一個很好的國際教育踐行者,有些言論要敢說,敢於承受批評,這樣這些言論才會有序的步入正軌。

與其在李一諾的文章中挑錯和反駁,倒不如去深入挖掘到什麽是國際教育,如何去實現和探索出中國真正的國際教育之路,讓國際教育不再是國際玩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