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向世界傳播中國自然遺產經驗

巍巍中華,赫赫文明。川嶽崇峻,江河奔湧。

登岱宗知眾山小,望長城歎烽煙遠,覽黃龍曉天地美……這些底蘊深厚、心曠神怡的風景就誕生在中華大地之上,而它們同樣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作為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這些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4類。目前,中國擁有53項世界遺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數量提升之後,怎麽保證品質上的第一?世界遺產保護的新機遇又在何方?

近日,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保護地委員會等部門和組織的專家學者齊聚長白山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新機遇峰會,共同探討了世界遺產保護地的保護發展新路徑、新思路。

自然遺產

中國的遺產保護新機遇

為了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世界遺產地總數達109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

中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積極履行公約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成為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久前,梵淨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再次向世界呈現了美麗中國的精彩,體現了中國政府致力於遺產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今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歸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這為世界自然遺產申報、保護管理帶來新的機遇。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何露介紹:“在過往的申遺過程中,一些自然遺產地範圍內具有多種類型的保護地,例如雲南三江並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貴州梵淨山等,既有風景名勝區,也有自然保護區,在管理上需要加強平衡協調。如今有了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對遺產的保護將會更加有效。”

“自然保護地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瑰寶和精華,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未來應進一步加快建立保護地長效監管機制,推動共建共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與會代表達成的《長白山共識》中如是寫道。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保黨對《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將協助主管部門研究和推動‘國家自然遺產名錄’體系,簡稱‘國家遺產’。‘國家遺產’是世界遺產的預備隊,具有中國特色,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其中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遺產’,將成為優先向國際上推送的世界遺產提名項目。”

IUCN成立於1948年,是當時的聯合國教科文總乾事赫胥黎爵士組織並發起的。IUCN參與了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制定,並且長期受邀為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提供技術評估和監測。

目前,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主管部門正與IUCN綠色名錄探討借助綠色名錄,提升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水準的合作機制。

“伴隨著中國世界遺產與IUCN綠色名錄合作序幕的拉開,我國的自然遺產將得到來自IUCN的極大支持,我國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也將與國際視野接軌。”劉保黨說。

遺產保護與永續發展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旗艦項目,《世界遺產公約》一直致力於通過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的局部性目標,向著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的跨越。

而IUCN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技術評估和監測機構,對自然遺產的傑出價值、傑出管理和遺產完整性的問題格外關注,因為傑出的管理會決定這個傑出價值的時間長度。換言之,傑出的管理可以讓自然遺產永續發展並產生價值。

同時,這些自然遺產在預備以及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而這個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更新自身的管理水準,從而向世界級的管理水準靠攏。IUCN還會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水準,提供能力建設、培訓和相關倡議等服務。這些保護管理方面的指導性意見也會對遺產的申請產生潛在影響。

以巴丹吉林沙漠為例:IUCN在2011的《世界遺產沙漠景觀》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巴丹吉林沙漠具備足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價值。

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生物多樣性專家約翰·馬敬能對巴丹吉林申遺持有極大信心:“這一處中國內陸沙漠是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近年來被中國、日本、德國、英國的學者廣泛研究。這裡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特徵,還發育了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鋼彈450米),並存在許多如星狀等多種形態類型的沙丘,沙丘內分布風光迷人的丘間湖盆。此外,還有風化穴、蜂狀穴等眾多獨特的風化景觀。”

“從明年開始,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請一項世界遺產,且優先受理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項目,評審標準也更加嚴格。本次大會交流討論了我國自然遺產的潛力和申報方向,為未來培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何露說。

向世界傳播中國經驗

世界遺產理念與生態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世界遺產公約》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更重要的是促使締約國能夠更加積極有效地保護各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30多年來,中國通過申報一大批世界遺產,不但豐富了世界遺產的內涵,也逐步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體制機制,有效地保護了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

來自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教授大衛·紐薩姆擔任此次峰會的高端對話主持人。作為IUCN世界遺產項目專家,他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旅遊業的可續性上,同時他也對中國在對待世界遺產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嚴肅態度稱讚有加。

“中國有非常多的自然遺產景觀,如果這種保護的進程持續下去的話,中國將會成為世界遺產的領袖。”大衛·紐薩姆繼續說道,“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中國的大多數世界遺產保護得很好,並沒有處於瀕危的狀態。我去過許多國家,比如在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因為缺少經費、管理經驗不足還有人口問題對世界遺產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地方能做到完美的,但是在中國,管理方面的措施十分完善,這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成立於1976年11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由21名成員組成,主要負責《世界遺產公約》的實施。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決定哪些遺產可以錄入《世界遺產名錄》,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也使得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此前中國曾經先後三次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在2017年召開的《世界遺產公約》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再次當選委員會成員國,任期4年。今年是中國代表團重回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第一年。

中國已經在發聲,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尋求建立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自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從而實現在全球視野和本土環境差異的背景下,遺產所在地能夠結合國情來傳播和闡釋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這既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式經驗,也體現出了中國的大國形象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一面。(圖片來源於中國綠色時報)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