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老年人就要追求少食、清淡嗎?最合理的飲食建議在這裡

較真要點:

查證者:雲無心 | 食品工程博士

網上流傳著一位美國醫師的文章,宣稱“科學界高壽研究漸多,其建議有別於傳統概念”,文章還列出了6條重點,乍一看,很像那麽回事兒?

但也有一些讀者犯嘀咕了:這些建議有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是否算得上科學共識呢?

下面來分別評析。

1.長壽飲食不應過於清淡,要有魚有肉?

較真鑒定:有道理!

文章稱:“老人不但不應少食、清淡,更要有豐富的魚、肉、蛋等品質優良、容易吸收的蛋白質。”

事實上,隨著年紀的增加,人的食欲會下降。因為吃得少,營養均衡就更難保證。在美國和歐洲有調查顯示,很多獨居的老年人達不到科學推薦的食量——吃得少了,微量營養成分就很難滿足。

所以,“吃得少”“吃得清淡”只是很多老年人的現實狀況,但並不是“符合健康需求”的做法。為了保持健康,平時沒什麽食欲的老年人,應該適當地“多吃”一些,尤其應該注意魚肉、牛奶等優質蛋白的攝入,這有利於保證肌肉量、保證力量、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順暢運轉。

2.素食會導致老人得肌少症?

較真鑒定:有失偏頗。

文中關於素食的觀點是:“所有的素食在消化道分解後全轉變成糖質,縱然有少許植物蛋白質,但皆為不完全蛋白質,身體利用率低,無法形成肌肉,導致老人苦於肌少症,動作虛浮無力、不穩,只能小碎步行走,動輒跌倒,骨折意外必多,危及生命!”

其實並非如此。

“素食”是指來源於植物的食物。最終會變成糖分的營養物質是碳水化合物,但植物性食物並不等同於碳水化合物。豆製品和堅果也來源於植物,但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尤其是大豆,其中的蛋白質跟肉蛋奶一樣是“完全蛋白”,所謂“利用率低,無法形成肌肉”是混淆視聽。

建議老年人適當吃動物性食物是合理的,但不應該矯枉過正,把“所有的素食”都貶低得一無是處。

3.少葷多素會升高血糖?

較真鑒定:取決於吃的是哪種“素食”。

文中提到:“少葷、茹素(即嚴格的素食),必然的結果是這種高升糖的飲食導致體內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高量分泌。”

少葷、茹素確實不容易實現營養的全面均衡,但素食跟“高升糖飲食”是不同的概念。素食是避免動物性食物,而“高升糖飲食”則是糖和精致碳水化合物導致的。

舉個例子,精製穀物、豌豆紅豆等雜豆類和根莖類食物,一般是“高糖負荷”“高升糖飲食”。不過,全谷、雜糧和大豆綠豆等,營養也較為全面,升糖指數並不高。

所以,素食者如果避免糖和精米白面等精致碳水化合物,通過全谷、粗糧、蔬菜來攝入碳水化合物,並不會導致“高升糖”,更有利於整體健康,也不至於讓“體內的IGF-1高量分泌”。

4.油脂攝入不應過少?

較真鑒定:確實如此。

文中稱:“飲食中油脂太少,會使得膽汁分泌不暢,易在膽囊中結晶成石、造成便秘、痔瘡、產生精神情緒障礙,智能反應低下”等等。

事實上,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合理的飲食結構中,應該有25%~30%的熱量來源於脂肪。我們都知道脂肪攝入過多對於心血管健康不利,但脂肪吃得太少,也會導致多種症狀。

5.高膽固醇代表高營養價值?

較真鑒定:不嚴謹的說法,但是有一些糾偏作用

文中宣稱“刻意吃低膽固醇食物,使身體脆弱。高膽固醇食物代表高營養值,對老人特別有益!”

雖然表達方式不夠嚴謹,不過對傳統“養老飲食”有一些糾偏作用。

許多老人很怕“高膽固醇食物”,比如奶製品、蛋黃、肉類等等。在過去,營養學理論確實推薦限制膽固醇的輸入。不過,後來的許多科學證據顯示,食物中的膽固醇其實難以被人體吸收,所以不再限制食物中的膽固醇。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比如奶製品、蛋黃、肉類等,的確是營養豐富,老年人應該適量攝入的食物。

總而言之,因為口味感知能力的退化,許多老年人會食欲減退、吃得少。這是一種“現象”,並不應該成為“老年人應該吃得少”的依據。傳統的“長壽理論”認為老年人應該“吃得清淡、吃得節製”,並不合理。

想要長壽、想要老年生活質量高,那麽在飲食上,要注意:食材花樣多一點、質量高一點——不過分追求清單、少量,而是要吃夠量,用穀物粗糧代替部分精米細面,多吃綠色蔬菜水果,保證牛奶瘦肉大豆等優質蛋白的攝入等。

畢竟,老年人同樣需要足夠的、均衡的營養。

本文編輯:三月

想了解更多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辟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