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準00後看《山海情》:最土也是最浪漫的

電視劇《山海情》的故事開始於1991年,比我的出生早了近10年。

簡陋破爛的住房、黝黑臉上厚厚的灰、鄉土味濃重的方言,以及,質樸如大地長征的生活。在這個“流量時代”裡,怎麽看都不像會火的樣子。可就是這部“土的掉渣”的劇,不僅從頭到尾緊緊揪著我的心,並且在年輕用戶居多的豆瓣,收獲了9.4的“超高評分”。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援建下,艱苦奮鬥、脫貧致富的故事。這是一部跨越了25個年頭,大開大合、扣人心弦的時代史詩。

直觀來看,劇中的方言、人物造型、房屋、生活用品、環境都在努力地還原真實歷史,這與劇組、演員們艱苦、嚴謹的浸入式體驗indivisible;更細致一點,劇中人物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甚至一個小動作、一個語氣詞,都讓我感覺到這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

看似故事有些遙遠,卻會刷爆網絡、好評如潮,讓無數90、00後為之著迷,正是因為它呈現出的不僅是歷史,也是當下;扶貧之外,更是我們每個人生活最本質的內核——就算生活本身足夠悲壯,我們也都在努力過得好一點。

這,正是《山海情》能把歷史的故事寫進年輕人的心的“秘訣”——透過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與命運變遷展開歷史畫卷,用有筋骨、有溫度的故事把年輕人帶入歷史現場,這樣的劇才是會被年輕人喜愛的動心劇,也才是對年輕人、對歷史、對時代負責的良心劇。

對像我一樣的年輕人來說,除了認識、了解了一段歷史以外,《山海情》帶給大家的震撼還有很多。

一是“艱苦、奮鬥、堅持”這幾個從小就在說的詞,掙脫扁平化的概念,刻畫出清晰的形象,並留下了蕩氣回腸的回響。漫天的黃沙、崎嶇的山路、“臭氣熏天”的蘑菇棚,像是一個個拷問——這樣的苦你能吃嗎?你有什麽理由抱怨累而不奮鬥;而海吉女工們不懈努力終於成為合格工人,以及從吊莊前的“未來是個啥”到整村搬遷後的“未來真的來了”,都提醒我們,想要擔當重任,就不能浮躁冒進、急功近利,厚積方能薄發。

二是理想與奉獻帶來的熱血沸騰。劇中得寶、水花、大有叔等普通村民們,他們沒有高學歷、沒見過大世面,即使一粒汗珠摔八瓣,即使黃土灘上多坎坷,也一直不曾放棄讓生活更好的夢想。還有說著“菇民任何問題都是我們要無條件解決的大事”的凌教授,把一生奉獻給鄉村教育、即使自己受處分也要為孩子們負責的白校長,以及以馬得福為代表的基層幹部,恪盡職守、晝夜奮戰,躬行著“一切為百姓著想”的承諾。我們因奉獻而感動,他們因理想而浪漫。

再用心想想,“最崇高”的理想背後,其實是“俯得最低”的身子。劇中多次提到了“扎根”。無論是村民、基層幹部,還是福建幫扶人員,都深深把根扎於腳下的土地——認認真真勞動,踏踏實實工作,全心全意服務,俯下身去,扎進土裡。正是因為有著這無數扎根基層的人,祖國的建設步伐才走得更穩,青年的價值也在時代進步中得以實現。

電視劇結尾部分,看著在鎮上開了超市的水花,得福感歎“水花的日子終於翻過來了”。實際上,“日子翻過來了”的又何止水花?又何止電視劇裡的“水花”?

電視劇外,閩寧村原村支書謝興昌回想起當初村子在一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還年輕的他在奠基儀式台下掉眼淚的景象,很是感慨,“雖然那時閩寧村還是一片荒涼,但我知道搬出山溝溝就一定會有希望”。再看如今的閩寧鎮,寬闊乾淨的公路、整齊的建築、熱鬧的集市,作為移民區鎮容鎮貌已經超越了不少當地鄉鎮。

放眼望去,無數個青年“謝興昌”正在基層一線埋頭苦乾,為建設“閩寧鎮”盡心盡力。而正是無數個“閩寧鎮”,組成了我們的中國,我們腳下站立的土地。

今天中國的成就,凝聚了一代代前人的血、汗、淚。未來中國的畫筆,握在新時代青年們的手中。站在“十四五”的起點,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鋪展的時代畫卷為廣大青年帶來的是機遇,更是責任與擔當。堅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守住信仰與初心,堅守理想,銘記奉獻,“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可能正是《山海情》想要告訴我們的。

作者:呂京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