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遇到這五種指導教授,該怎麽辦

很少有教授能做到面面俱到,讓每位學生讚不絕口。

選教授有點像是“向高人取經”的概念。

你的教授除了提供嚴謹的學術研究訓練外,他對你的前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當你還是默默無名的研究生隻身闖蕩學術武林時,你的師父是誰,比你是誰重要多了。

但是,除了教授有不有名外? 教授的為人也很重要。

選擇教授多是看運氣,別人的美夢研究室可能是你的惡夢研究室。最難的是不進去根本不可能真的發現。

你在考慮要找誰當你教授之前,趕快看看你的指導教授有沒有踩到這幾點地雷。

1

偷你的研究

這種情形不常見,但是確實在學術界發生過。甚至還沒收你為徒就盜走了你的心血。

學生的入學面試當中,有教授與你深談你的研究是很平常的。

但少數別有意圖的教授,“保證”能收你當學生,但是學校卻遲遲不發admission。寫信去問後,教授卻對你不聞不問,更慘的是,過不久看到他們的實驗室,發表了你之前講過想做的研究。

看出來了嗎?那位當初看起來對你有興趣的教授,其實是對你的研究細節更感興趣。

學術間的交流很正常,不過應該遵循著一個準則,對於自己還沒有發表過的成果,可以講個大方向,但是避免fully disclose太多的細節比較妥當。至於那些你發表過的(journal article),可以多談倒是無妨。

2

永遠找不到人

有些教授是特定領域的龍頭,他的權威跨足學術、業界與政府部門。你或許會覺得跟到這樣的教授很好啊!

但是教授外務很多,多到根本沒時間指導你。你的教授越有名,你越可能找不到他的蹤跡。

那怎麽辦?你還是有畢業的壓力啊!

學術界的人可能會看在你教授的面子上,爭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你拿到學位。你也許可以從名師門下畢業,但是空有頭銜卻沒有受到扎實的訓練,之後的職涯發展可能會很困難。

面試你的面試官、跟你一起工作的上司可不是傻瓜,你不可能一直躲在教授的光環底下。

其實並非所有大牌教授都會這樣,常常讓你找不到人。

換個角度想,教授忙成這樣他自己也是不得已。最好是想盡辦法將自己排進教授的行程表。自己這方面要比教授還要積極。

3

超級情緒化

有種教授的指導方式是謾罵型的。沒來由地就先批學生一頓。

雖然說嚴師出高徒,但是不針對具體事實而出言侮辱人,甚至是在開會時連珠炮的罵人,不留情地摧毀自信與自尊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跟你有沒有做錯事沒有太大的關聯,跟教授的修養好不好比較有關係。

能避免就盡量避免跟到這種指導風格的教授,要不然希望你的心髒大顆一點,有鋼鐵之甲之軀,別讓教授無心的謾罵傷了你。

4

心如海底針

這種教授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出來。

有些教授上星期開會時可以大肆讚揚你的研究方式,下星期卻對同樣的研究表達了負評。讓你不知所措,一頭霧水到底要怎麽辦?你大改研究方向後,下次開會又無故被罵為什麽改這樣做。

教授扮演的角色是指引迷經。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鼓勵你多方嘗試,讓你從中找一條能解決research questions的更好研究途徑。雖然小細節可能是一直依據情況而改變,但大致上你應該要朝一個堅定、一貫的大方向前進。

遇到反覆無常,說話顛三倒四,甚至會質疑你為什麽擅自變更研究計劃的教授,實在是很困擾的一件事。

因為你怎麽做都不對!

如果你真遇到了這種教授,這裡提供一個有效的應付方法——有沒有聽過meeting minutes?

遇到這種教授的對應方式,就是每次meeting完後,主動地把開會的內容,做的決定記錄下來,副本寄給教授與其他相關人等。開會前你可以也寫份meeting agenda 把之前的決議、討論的結果寫成outline,到時候可以用來提醒教授。

5

超級nice的教授

有些教授人超好,好到不可思議。每次拿東西給他看,他全部都接受。

你怕上台給talk,想要做poster presentation,沒問題;要砸錢買儀器,沒問題,我幫你選。等等…..這樣的教授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嗎?

真的嗎?

對你有幫助的教授,應該是這樣的:

你不知道怎麽寫的話我會指導你寫。如果你這次無法拿到travel grant 的話,我一年可以提供你兩次的Conference grant, 你自己斟酌要不要把經費用在這次的conference。

會用心訓練你、栽培你的指導老師,才真的算是為你好。

要不然學位拿到了,你的履歷表除了在Education多了一行、碩博士畢業學歷外,其他section內容一概皆空。到時你畢業後跨出了他實驗室的bubble,你要怎麽與其他人競爭? 履歷的內容是要一步一腳印累積起來的!

那如果你現在正與上述類型教授一起工作怎麽辦?

退一步問你自己,如果你覺得跟在這個教授手下有學到東西,教授的人品還算正直,之後他也願意幫你寫一封強而有力的推薦函,助你往後發展一臂之力,那你就還值得留下來。

如果你真遇到了地雷教授就好好面對,不是說你應該吞聲忍氣,而是靜下心找出最有利自己的因應方式。

學術訓練的最終目的,不單只是取得更多的知識。過程其實在磨練你如何應對眼前所面臨的逆境。

加油,你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有韌性。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