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還在選蒙氏園?先看看“在家的蒙台梭利”可以怎麽玩

作者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天的蒙台梭利家長工作坊,在此與大家分享她個人的心得體會。

文|蘇敏 圖|Pinterest.com

坦白說,對於成熟到已成派別的育兒理論——比如蒙台梭利的大部頭書籍,我並沒有非常高的學習熱情,因為我只需要養育一個孩子,不需要成為真正的專家。套用戴維·珀金斯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裡隨意提到的觀點,在育兒這種領域,做個“業餘的專家”就很好了。這大致就是我的選擇。

蒙台梭利很好,那麽粗粗地了解一下;時下流行的其他理論也都涉獵一點,已經足夠指導日常的生活。育兒畢竟不是學術,它是生活,是日常,很難做到現學現用。能隨時隨地用出來的,還是那些化在血液裡的東西,是什麽樣的人,就怎麽帶孩子,天經地義。

而理論的學習,是一個幫助自己提煉和鞏固的過程,我擁有什麽常識?我崇尚什麽邏輯?統整一下,更有的放矢。

0-6歲的“海綿”:你做的他都看在眼裡

蒙台梭利強調0-6歲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像海綿一樣,毫不費勁地從周圍吸收大量的資訊,構建自己。好消息是,孩子的學習就是這麽“毫不費力”,和成年人完全不同,對他們來說,一切皆是學習;壞消息是,作為父母,提供了怎樣的環境?自己本身又是怎樣的環境?

某天中午,我第一次做清蒸小黃魚,竟然不知道小黃魚小刺那麽多,自己吃著飯,同時還幫女兒小一弄魚肉,忙得我像拋球的小醜。所以自己入口的魚肉就沒那麽講究,一口送進嘴裡,靠嘴唇皮覓出小刺,噗噗地往桌面上吐。這動作實在是不太雅觀的,我心裡想的是,趕緊的吧,兩人同步吃,吃完她午睡我就可以好好歇著了。

你猜怎麽著?小一立馬開始“噗噗”(隻噗出口水和米飯),嘴裡還念念有詞:“學媽媽,吐骨頭!”更詭異的是,她那幾日在不同的場合(不管有魚沒魚,在飯桌上或下),都要來重現一下這個新技能。

這幾天PMS,心情容易煩躁,她特別作的時候我會較快失去耐心,收起好面孔,用低沉、嚴肅的語氣發指令,她立馬稍息立正站好,“收瑞”(Sorry)!解決掉眼下的炸彈後,則悠悠地評斷一句:媽媽很“環照”(煩躁)了。

不消多說,我之前“犯事兒”時,解釋過“媽媽煩躁”這件事,她都記得了。

好在,也學到了好的。

早晨是我最緊張忙碌的時段,廚房就是我的戰場,要備好早餐、盒馬下單、完成午餐晚餐的洗切配等。

一般7:30,父女倆就開始吃早餐了,我再收一下尾,晚點加入他們。不是每一次,但也累計好多回了:當我從廚房踏入客廳,小一會歪下腦袋,甜甜糯糯地來一句,“馬麻辛苦了!”——這,是跟爸爸學的。

總之,小孩子對身邊的一切都不加評判地吸收。任何重複性高的,抓眼球的,就更能獲取他們的注意力。所以,做父母有時也是件蠻terrifying的事情

往好的地方看,很多教養上的困難在這個年齡段都很有希望通過做榜樣(modeling)來化解。想想看,不用說教,不用懲罰,這一招已經解決了很多難題了。

記得聽Love& Logic講師上課時,有位媽媽起來提問說,孩子上了托班適應得不錯,但就是死活不肯在進園的時候跟保安叔叔打招呼。老師開的藥方就是,父母抓住一切的機會向孩子展示打招呼這件事,比如從小區地庫開車出門時,父母要向保安打招呼,路上遇到鄰居也是如此,等等,孩子都會看在眼裡。這也說明,許多育兒理論都是相通的

從一點小改變開始

蒙台梭利講究支持孩子的獨立性。比如,家長可以想辦法讓原本符合大人尺寸的家具物品也能被孩子順利使用,也就是有好的“環境”。

不知道您是否看過蒙氏幼稚園小朋友的“工作”?在這次工作坊中,我看到了好幾個影片:在幼稚園為全班同學set up the table的小女孩,在家獨立幫爸爸煮咖啡的學齡前小男孩。

前者身邊的桌椅、放杯盤的櫃子都是比較小的尺寸,女孩在完全沒有老師幫助和一丁點兒提醒的情況下,完成了接近10套餐盤餐具的擺放。後者則是借助了一個墊高的椅子(專門給小孩使用的,四周有圍欄,比較安全),在廚房裡忙東忙西,他爸爸教過他煮咖啡的全套流程,當他一開始成功打開咖啡機時,這孩子露出了興奮的標簽,“哇哦”,瞪大眼睛、嘴巴成O型,似乎在說“我這麽能乾哇”。甚是可愛。

孩子們需要在實踐獨立性中獲取真實的信心。

在孩子兩歲前後,一些細小的動作、事物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你會發現孩子對於擤鼻涕、洗手這些事很有興趣。可能大部分家長會習慣性地“幫”他們完成,畢竟在一開始,孩子還無法獨立擤乾淨,鼻涕多髒啊!而洗手容易弄得到處濕噠噠,冬天再弄濕衣服還怕感冒呢!

然而,如果錯過了這個因為興趣而模仿學習的時機,等到了4歲再企圖“教導”孩子洗手的好習慣,很可能會發現孩子容易被激怒,想要逃避,不想學了。

工作坊老師舉了幾個例子:在玄關處擺一個小小的換鞋凳,孩子回家就能容易地記起先脫鞋這件事,不至於每次都直接往屋裡衝。影片中,一個蒙氏園裡的小桌子很乾淨,都是孩子們清潔的,他們獨立使用水桶、海綿、安全的清洗劑來完成這項工作。

總結一下,無非兩個點:一,通過非常仔細的modeling來“教”孩子,二,設定好環境。

這個工作坊給我帶來最“大”、最直接的效果,只是兩個很小的動作:在我家鞋櫃邊上放一個明黃色的小板凳;在浴室洗手台邊上放一個防滑蹬踏。都是宜家的產品,相當便宜。前者給女兒穿鞋、脫鞋時坐,後者幫助她自己洗手,輔之以一個水龍頭延長器(某寶有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出門、回家時,我都是讓孩子站著,我蹲下為她穿脫鞋子。已經快兩歲的她,並不是沒有顯露過想要自己穿脫的意願,但看起來不太能輕易獲得成功,我也就忽略了。洗手的操作更費勁,我把她抱起來,讓她背對著水龍頭坐在洗手台邊緣,由我拄著她的一條胳膊往後伸,幫她完成打泡、搓洗的一系列動作。她常常拒絕我“來洗手”的指令——誰喜歡被綁著似的做這件事呢?

這些都是有形的環境上的改變。它難在,需要大人拿出一筆預算——預留的耐心,接受孩子一開始沒辦法做得很好,需要一點點練習;也需要父母花心思,雖然環境並不難做,但人是不喜歡改變的,一點點心思也需要你發自內心的願意。

孩子最需要的並非是fancy的玩具,忙碌的課程。想象孩子內心的呐喊是:help me do it myself!他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樂趣、成就感、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在家的蒙台梭利,並不意味著要把所有的家具變成mini版本,把客廳和房間都整成蒙氏園的樣子,這太不現實。家是孩子最熟悉的港灣,一點小小的改變,一個自主activity的實現,都可以成為他獨立成長的助力,我相信這比依賴送孩子去一所最好的蒙氏園更重要、更有效。

無形的環境,專注、學習和工作

蒙台梭利相信,沒有任何人類是被另一個人所教化的。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哪一種文化中,兒童都是被一股生命的力量所激勵著,去前進、學習和發展。

兩三歲的孩子,老師稱他們“hungry for meaning and intelligent work”。一切有意義的日常活動、學習,就是孩子們的正經“工作”。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包括無形的環境,提供給孩子不被打擾的專注時間,這些是我們大人能夠做的。

小寶寶、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能力比較弱,大人總忍不住想幫忙,見不得孩子一點點煩躁和哭鬧(有時甚至是大人假想孩子“馬上就要不行了”,如果不多加打擾,孩子能夠堅持探索更長的時間,並不會真的煩躁)。

而孩子是在不斷的失敗、再嘗試中真正習得一項技能,除了技能本身,更大的意義在於,如果他將“從失敗中學習”應用到發展的各個階段,包括長大以後,那該是多美好的一件事!這就是“真正的學習”。

大多數成年人早已失去了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工作坊的老師說,一個真正被教育了的人在長時間多年的學校歲月之外還會持續學習,因為他有著內在的動力,這是一種被自然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終身的摯愛所驅使的動力。

聽起來真的太鼓舞人心了!

關於無形的家庭環境,老師談了三點:

1、結構和秩序。創建一個清晰、可預測的日程安排和活動日程。如果課外活動過度飽和,會影響他們完成自己的日常活動,不可取。鼓勵按時睡覺、有固定的睡眠儀式。

2、一致性。父母要多次重複你希望孩子養成習慣的那個行為。5歲以下的兒童,需要父母不斷的提醒。但提醒不代表代勞。不是說要一直嘮叨,可以用視覺提醒物(比如換鞋凳的例子)等。

3、強化。多和孩子談談他們自己及別人的好行為。但不是用獎勵的方式,而是做一些客觀的評論。比如:“你房間看起來好整潔!”“我剛看見你吃飯前洗手了。”等等。

這些不能算蒙氏獨有的觀點吧?哪怕是一個從未研讀過任何育兒理論的老年人,出於常識和邏輯,都可能點頭認可。

印象很深的一點,老師提到如今很流行的一個詞匯“Terrible Two”(剛好是我女兒的年紀,聽得格外認真)——在他看來,應該改成“Terrific Two”。為什麽呢?

兩歲正是意志力超強的一段時間,但作為小寶寶,他們還沒有足夠匹配的能力來使用這些意志力。意志力是個好東西,任何動作、行為,從簡單到複雜,都是他們意志的體現和貫徹,包括對衝動的抑製也是如此。他們這個年紀,說“不”、“不要”就是意志之使用中最為簡單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多多地幫助他們表達,通過遊戲力和合作的方式來化解所謂的衝突,幫助他們度過這特別的時期。

我一位有兩個女兒的朋友笑稱,別再說Terrible Two了,往後的哪一年會比現在更容易呢?我們的心態要轉變!

的確,不管這個期、那個期怎麽變化,不變的是孩子內在對學習、工作的追求。“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相信我們需要不斷地娛樂我們的孩子,有時用華麗而昂貴的玩具替代他們的工作,或是安排太多的課外活動。有時看看,這簡直是一場競賽,看看誰有最繁忙的童年日程。”工作坊教義上的一段話,我反覆研讀了多次。我理解的是:讓孩子享受日常,在日常中自然地學習、工作,注意別過度地介入(幫助),鼓勵從獨立中獲得自信。

用蒙台梭利的話來講,就是:

“A child's work is to create the man he's going to b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