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試用期表現平平的員工,HR該如何對待呢?

在談人員去留之前,很多企業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對入職員工不是給資源,大力支持,而是設置各種條件,提各種要求。如七天內不辦餐卡、不領工作服,美其名曰是雙向選擇;不轉正沒有節日福利,甚至不繳納社保,出發點往往是成本,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

我一直很反感這樣的做法,企業從骨子裡把剛入職的員工當外人,卻要求新員工把企業當家,快速融入,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很多中小企業對於新入職人員都是一種散養的狀態,基層員工還可以用事務性工作讓忙碌起來,業務的看個人能力,空降的就比較慘了。所有新人整個試用期幾乎沒有固化的流程和針對性的指導,於是試用期結束時,用人部門只能用“還不錯、有點不大滿意”之類的詞匯來評價新員工。

我們在工作中也經常犯類似的錯誤,如一個員工遲到,我們會這樣批評他:怎麽搞的,最近遲到這麽頻繁?員工聽了不免在心裡嘀咕:也就三四次而已,哪有你說的那麽頻繁。

看到問題症結所在沒?我們習慣給員工定性,而不是用數據說話。如我們的月報,被集團指出有三處錯誤,報表的準確性與績效息息相關,不過我並沒有直接說專員如何不細心之類的話(這是定性),而是告訴他,這次我們的月報出現了三處錯誤,在整個集團中排在倒數第二,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公司績效在集團的年終排名,甚至影響到我們薪酬等級的評定,因此我們必須把錯誤降下去。我們先看下出錯的原因,用哪些辦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這些錯誤,爭取下次零失誤,好嗎?於是我們很愉快的達成一致意見。

再回到試用期管理的話題,我們能不能不要再用“人還不錯,但是業務能力表現平平”之類的廢話來評價一個人,而是用數據說話。

我會這樣對員工講:通過新員工滿意度調查,你在新人中排名第三,大家對你的溝通能力很認可,也認為你比較積極上進,但業務方面,你的業績排名在新人中倒數第三,雖然你一直很勤奮,因為你接待客戶的數量高於平均值,但是你的客戶轉化率是最低的,這其實是對公司客戶資源的浪費。這個結果證明你或許缺乏一些業務方面必備的技巧,你有沒有信心在短期內將業績提升起來,或者再測試下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至於走還是留,HR不要直接給用人部門建因為即使再正確的建議,在實施中也可能遇到困難。我們往往有這樣一種心理:如果是自己本人做的決定,肯定會想盡辦法完成,但如果是別人的建議,還沒實施就各種否定,萬一失敗了,也下意識地認為責任不在自己。因此我們需要用GROW模型提問,激發別人進行全盤思考,最終得出新員工是走還是留的結論。

作為HR,我們應該通過一些問題,清楚用人部門的目標是什麽,並且把它具體化,如科室績效的達成、成本的控制等。

新人業績平平,對用人部門衝刺年終目標會有一定的影響,還會佔用編制增加人事固定成本……

我們繼續詢問用人部門目前為解決員工業務不理想的現狀,都做過哪些努力,效果怎麽樣,現在誰負責這件事,他們持有什麽態度等等。這一組問題是為了讓對方搞清楚自己的現狀。這些問題問下來,思路就清晰多了。

我們可以繼續追問用人部門,在相似或相同的情況下,其他新人部門是怎麽做的,最後再通過提問強化用人部門的行動意願。按照這個邏輯談下來,這名新員工留下來的概率並不高。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總是容易被各種非核心因素干擾,如在跳槽時總時糾結於薪資、地域、氛圍等因素,而不去考慮自己三五年後的目標。

回到試用期,用人部門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如“馬上要到試用期了,用人部門還是未確定是否轉正。轉正吧,部門領導又怕培養不起來,後續解約更麻煩;而直接淘汰,卻又有些不捨,畢竟現在市面上候選人也不多,留著至少能幫點忙”。

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當初招聘這個員工的目的有多少聯繫?HR應該用行動打消用人部門這個疑慮,招人、培養、辭退、解約等都不要擔心,目的只有一個,有利於公司年終目標的實現,而不是減少個人或部門的麻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