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揚州老城區有100座私家園林?

(作者:孔令君 陳抒怡)記者是從古建築保護學者阮儀三處得來的消息:在長三角,蘇州有100座公共園林,揚州有100座私家園林……著實有些意外,蘇州擁有大量古典園林,名聲在外,可揚州除了個園、何園、瘦西湖,似乎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哪來100座?更何況這是“私家園林”,難道有啥特殊的土地政策?

待記者從揚州老城區的東關街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穿進去數十米,敲開揚州人杜祥開用自家平房與天井改造出的“祥廬”,才豁然開朗,也恍然大悟——“祥廬”並非別墅豪宅,而是一個佔地僅120平方米的普通老民居院落,卻硬是騰出了約40平方米的院子。園內小橋流水,亭台假山、鳥語花香、錦魚暢遊。名人字畫懸掛牆上,匾額楹聯點綴其間。最精致的要數那座小橋,小到一步就可跨過,可紅欄杆、白石板,靈巧地連接著小院和牆角的“四分之一亭”。亭子攢尖頂,簷角飛翹,掛落、雀替、美人靠一應俱全,古色古香的亭上繞滿了爬山虎,枝條垂下簷口猶如流蘇。

杜祥開邀記者在亭子內對坐,揚州老城無高樓,大多不過兩層老屋,抬眼過圍牆,便能看到明淨的藍天。“亭子就是舒服。”杜祥開一口揚州話,雖長住於此,他也如此感慨,並說起揚州這100座私家園林的故事來。

揚州最小最精致的園林

說來有些掃興,這100座“新揚州園林”中,最早的的便是“祥廬”,改造興建於1995年,至今不過20多年,與印象中動則上百年、數百年歷史的古典園林不可同日而語。設計師、建造者也非名士,就是63歲的屋主杜祥開,不過小學文化、夜校進修,僅靠著在農村“插隊”時學的木工活,以及在揚州某家具廠工作多年的手藝,燕子銜泥般,是把灰頭土臉的平房,改成了私家園林。

“新的?”有人驚歎,可怎麽看著都覺得有古韻,深巷內一推門,是個短小廊道,木廊架上爬滿藤蔓,短廊前有海棠形券門,穿過券門便是院落。住屋磚木結構,堂屋居中,簷下掛鳥籠,屋前擺花盆,古樸精美的鏤花木窗。屋前是“園林”,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東南角,八角亭子取其四分之一,以小見大,效果宛然。亭柱上懸掛楹聯:“鵑開花弄影,琴彈魚躍波。”鵑、開、琴三字,取了屋主一家三口名字。亭下,一泓池水,其實是死水,可植被遮掩下,宛若一條沒有盡頭的河,似乎從牆外不知何處來,又流到不知何處去,池裡有蓮,幾位紅鯉遊弋其中。池上架橋,圍以紅色木橋欄,對面三級台階,白石築砌。南面圍牆,牆上砌花窗、貼磚雕。院內一草一木,搭配極自然,不雕琢,亭台之上,覆蓋爬山虎、金銀花,緊貼假山,幾株芭蕉拔地而起。小園以青磚鋪地,席紋狀。庭院周圍,有數方奇石。牆隅一口老井,井水用來澆灌花草。方寸間,精致是靈魂。堂屋側是廚房,上搭建“紫氣閣”,擺滿文房四寶……

杜祥開很驕傲,他說這是揚州最小、最精致的園林,之後那100座,大多數是受了他的影響與啟發。當年怎麽想到造園子呢?“就是喜歡。”杜祥開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揚州老城的居民流行棄了老平房,搬到樓房去,他不願意,他要改善家居環境,第一個念頭便是造園子——早上起來,就能看到花花草草,亭子假山,身心舒暢,別有風味,照揚州人的話說,要住得“愜意”。他又說起兒時接受的傳統審美教育,揚州自古繁華,春風十裡,煙波畫船,在杜祥開成長的年月,揚州的何園、個園並不對外開放,瘦西湖還叫“勞動公園”,可他就是喜歡翻牆進這些園子裡玩,鑽假山躲貓貓,亭台樹蔭下玩洋片,在杜祥開心目裡,老園子總是最好的。

曾經沒人想到要造園子

1995年,揚州老城裡,巷子多,老房子多,可沒人想到要造園子。杜祥開的造園計劃在東關街一代掀起了軒然大波,他要過的首先是丈母娘這一關,造亭子的黃沙堆在東關街丈母娘家門口,她激烈反對,死活不肯,“你要看亭子,可以到對面的個園去看,幹嘛要自己造亭子。”丈母娘站在巷子口說,不留情面。杜祥開知道,老人家是不捨得拆了那間小房,房租每月能收五元,當年普通揚州人工資不過上百元,怎能就拆了蓋亭子?更何況,一拆一造,花費要一萬元左右,這在當年是一筆不小的錢,杜祥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操辦小工廠,把當時掙的錢幾乎都投下去了。

施工現場好些鄰居都來看,聽說是蓋亭子,面上客氣地說“挺超前”,背地裡說杜祥開有點“二氣”,揚州話形容“犯傻”的意思。還好當年也“寬鬆”,自家房子,想拆就拆,想蓋就蓋,鄰居們也淳樸,並不來吵。於是杜祥開到瘦西湖、個園以及長三角的古鎮、古街到處去看,仔細琢磨如何體現揚州特色,才挨著牆角圍牆,建造了一個四分之一的八角亭,並造了假山與魚池。

有了園子,杜祥開心裡美啊。1996年,揚州當地的古建築專家趙立昌聞訊來看,覺得很不錯,問是誰弄的?杜祥開說他自己。趙立昌暗自吃驚,專門搞古建築的人也未必做得到,“真了不起”,亭子不胖不瘦,小橋和假山,移天縮地,因地製宜,因勢而就,小中見大。趙立昌也提出了不足:名字“杜室”太俗,取杜祥開的祥字,建議改為“祥廬”。另外,園林有點模樣,可一邊的平房外立面還貼著白色小瓷磚,不協調。杜祥開後來一一翻修,改了。

74歲的趙立昌大半輩子都在和揚州的老房子打交道,據他考證,揚州歷史上有據可查的園林有200多座,新中國成立之後還存至少數十座,可他眼看著其中的一些成了工廠、大雜院和新樓房,舊城改造與路線拓寬也在不斷“蠶食”揚州的老園林……因此他非常欣賞杜祥開,好手藏在民間,平民百姓能造園林,當年是極少的。

園林雖然多了也有缺憾

杜祥開琢磨園林久了,確實成了“土專家”,喜歡四處去看園子,揚州老城區一些不開放的老宅、園林,他都托了關係,趁維修時溜進去看,蘇州的園林他也常去看。到2006年,揚州市旅遊局組織杜祥開等幾位私家園林的主人們開會,希望能他們能對外開放,打造成為揚州的一張名片。雖然是免費,杜祥開把這個活接下來了,他大概統計過參觀人數,剛開放的兩日內,“祥廬”這個小庭院湧進來三千多人,參觀者個個嘖嘖稱奇。

電視台與報紙記者們聞風而動,這個小小的私家庭院還上了旅遊指南書《孤獨星球》,不少外國人來過,覺得有看頭,認為這是實在的生活場景,有廚房、有炊煙——“以人為本”也是杜祥開的得意之處,廚房油漆用的是桐油,乾淨清爽;堂屋通往庭院的石階呈半圓形,向哪個方面都能閉著眼走;假山旁栽的芭蕉,夏天可以走影遮陽,到了冬天沒有枝葉,不擋陽光,雨打芭蕉還有意境;小池塘裡,有河蚌與螺絲,魚不大不小,如此形成一個平衡,七八年不用換水……杜祥開談起“老百姓自己的園林”,興致很高,這也是他堅持開放參觀不收錢的原因,“不是有錢人才能造園林”,草根接地氣才能讓人模仿,老百姓都能有自己的園子。雖然不收門票掙錢,可杜祥開覺得精神上收獲很大,大家進來看看園子,家裡有了人氣,心不煩了,又交了朋友,大家都享受。隔壁鄰居也覺得不錯,“這是我們的後花園”。

果然,“祥廬”對外開放之後,便有更多人找來,求杜祥開幫忙造園林,都是自家的院子要改造,有老房子也有大別墅。杜祥開也願意,“這園林肯定是要傳下去的,以後子孫後代說起來,說是我杜祥開設計建造的,多好。”杜祥開說。

杜祥開參與設計建造過10來個“私家園林”,小的造價數萬元,大的要數十萬元,最小的只有10平方米,把一個天井改造成了一個揚州特色的袖珍小花園。造園子本就是杜祥開的興趣愛好,他也並不圖賺錢。能乾這個活的人也不多,別小看一個“小園林”,光各類材料就要好多種,石頭、小青磚、鵝卵石等等,建造假山、搭配植物也都是“文化技術活”。在此之前,幾乎沒有“家庭園林設計師”,園林設計的大部門、大公司設計費貴,似乎也不屑於接這種“小園林”。

不過,園林雖然多了也有缺憾,趙立昌覺得,揚州不少園林雷同,少有個性價值,細節與文化內涵上稍顯不足,“鎮園之寶”尚未出現。

老房子壞房子成“寶貝”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自杜祥開造園並幫人造園之後,揚州人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基因一下子被激活了。揚州自古園林多是宅,人們且住且玩賞,老揚州人似乎個個都有濃鬱的傳統中國文化的審美與情結。另一方面,揚州老城區被保存下來,不再拆遷,人們“敢於”在家裡造園林了。

還有兩件事,間接促進了揚州“私家園林”的興起。一是2008年一場拆遷風波,杜祥開在廚房頂上建了“紫氣閣”,想彌補小院“亭台樓閣”缺“閣”的遺憾,這一違章建築被舉報,當地的城管局與杜祥開在聽證會上激辯,杜祥開強調自己是“善意的違章”,是真心為了揚州這座園林城市做貢獻,是請前來免費參觀的市民們喝茶聊天的地方,並非是為了讓自己居住……這番辯論引發當地媒體與老百姓廣泛的關注,讓“私家園林”無意被“炒作”了一番。另一件事,是近年來揚州竟出現了“園林經紀人”,買來老宅,裝點出園林,轉手之間,50萬元能升值到400萬元,多是上海、北京的買家來看“私家園林”。上世紀90年代,杜祥開的三間平房最多賣3萬元,如今有人出價數百萬要他的“祥廬”,甚至有人說,揚州老城區的房價,都因這些“私家園林”而水漲船高。還有一個令人高興的“副作用”是,揚州老城裡一些本無人問津的、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壞房子,開始受人關注,成了“寶貝”。

“反正帶不走,這些園子都是要留給揚州的。”揚州市庭院藝術研究會會長徐鵬志告訴記者,他甚至樂於看到“炒作”,讓揚州老城更有內涵,他飽含深情吟一句:“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他反覆提及,揚州是一座有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揚州老百姓應該有這樣的文化態度,自己動腦筋,讓城市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意思。這個庭院藝術研究會挺有趣,長三角不少城市都有園林協會,大多是“公家的”,唯獨揚州,研究的是“私家園林”。

據統計,近5年,揚州每年都新建十多處私家園林,雖然有一些“園林要素”並不全,或許只能稱之為“民居小庭院”或是“小花園”,但它們增加了古城的風韻,揚州老城區已有100座私家園林,在揚州郊縣也有近100座。

在揚州何園社區附近的“逸廬”,記者找到另一位民間園林專家高根榮,他替院子的主人打理院子,這也是一處“新揚州園林”,佔地370平方米,未改造前是普通民宅,牆壁由舊時磚瓦砌成,假山很大,“逸廬”的寓意,是“一戶安逸的人家”。高根榮和杜祥開都是“愛園之人”,提起園林來總有說不盡的話,他帶著記者在園子裡轉,說這假山,是邀請專家完全按照元代畫家王蒙《東山草堂圖》的畫意設計,他又指著庭院一處:“你看,疏影橫斜水清淺。”記者歎服。

一件“園林圈”裡的軼事值得一提,一位50多歲的“土豪”喜歡園林,在揚州郊縣圈了一大片地,花重金建了座古典園林,原以為進了“圈子”,可一次他來“逸廬”參觀,進門便深深歎一口氣:“怎麽我就做不出這個感覺?怎麽我建的園林就是沒有這裡舒服?”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人指點,藏揚州老城區人家裡的園林,汽車進不來,得下車穿過一重重的巷子,幾番尋找,才能覓一不起眼的門,敲門進去,又得曲徑通幽,才能豁然見亭台樓閣,其中的“感覺”,只可意會——揚州為何有味道?長三角城市,該如何擺脫“千城一面”,凸顯自身特色?從這裡也許能找到答案。

找回漸行漸遠的鄉愁

——訪古建築保護學者阮儀三

記者:揚州的這種私家園林算不算假古董?

阮儀三:當然不算。假古董有定義,是用現代的材料、工藝,仿照古代的形式,為了商業的利益所建造的仿古建築才是假古董。揚州這些私家園林肯定不算假古董。

我看到他們在牆上貼瓷磚了,為什麽不可以?新舊結合嘛。現代化的建築材料、現代化的設施,為什麽不能用?裡面可以現代化,但外邊是傳統的。傳統需要繼承,也要創新,揚州的私家園林就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繼承的樣本。沒有大的木頭,可以“偷梁換柱”,也可以用鋼結構。

不要以為揚州園林的改造修繕都是亂來的,當地正在湧現一批園林專家,以前他們是沒事做,現在復出了,還帶了徒弟。揚州已經出現了園林修繕的工程公司,還出現了房屋置換公司,相應的產業正在應運而生。

記者:如何評價這些年揚州出現的新式私家園林?

阮儀三:說明老百姓還眷戀著古色古香的傳統老宅,他們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護著歷史文化的流失,用自己的行動在找回漸行漸遠的鄉愁。我看到這些私家園林,大門就敞開著,只要家裡有人,歡迎進來參觀。不怕遊客偷花偷草。各園林裡還經常舉行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琴藝、香藝、詩文雅集等。還有的,把幾個住宅連起來,共用一個花園,非常有情趣。這是老百姓自發的行為,再加上政府的引導,不斷改善著城市的環境,是一種城市更新的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城市開始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40年來,城市逐漸進入了更新期,有人提出要加裝電梯、要微改造,但我覺得這些都是消極的做法,積極的做法就應該是像揚州這樣。

以前西方的建築師講:住宅是建築的機器。這是隻考慮了建築的功能問題。對我們中國人來講,住宅是人們修身養性的地方,也是我們和睦相處、合家團聚、安度晚年的地方,更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基地。我們以前隻保護那些有名的建築,因為我們的保護名單中沒有民居,但實際上民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現在就應該保護,不能隨便拆遷。

中國的傳統民居獨具特色,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江南的廳堂以至上海的石庫門,它們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兩廂、前廳、後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禮儀和會聚的場所,這是闔家團聚的需要。中國人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四合院相連而成胡同,宅院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庫門排列在一起就是裡弄。它們雖然沒有間距、密度、綠地率等等的指標,在過去人口不是那麽膨脹的情況下,卻能讓入住者安居樂業,鄰裡融洽。四合院的溫馨、街巷的風情以及裡弄的親情,住過這些老居民區的人們會有那些美好的回憶,可惜這些都逐漸離我們遠去了。

記者:揚州私家園林給城市帶來新變化,這對長三角其他城市有何借鑒意義?

阮儀三:揚州帶個頭,大家都來,好極了!揚州等地的管理者“有水準”,有人私下告訴過我:“我們對待這些改造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現行的城市房屋管理法規上看,這些行為中,很多都算得上是違章搭建,這其中還有複雜的房產權、租用權等政策問題,而揚州市政府部門允許居民們這樣去做,並沒有進行大的干涉,這也是一種明智的措施。我認為,揚州是有所作為的,它站在了古建築保護的前列。居住者對自己居住環境的喜愛和厭惡最有發言權,對於如何保護、改造自己的老屋,揚州老百姓已經用行動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上海的田子坊也曾面臨過這些問題:不允許沿街開店,不允許改變性質……但最終都得到了妥善解決,現在田子坊已經成了世界知名旅遊景點。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對上海來說,石庫門也非常精彩,我們應該把這種居住形態發揚光大。揚州用了一點小力氣,撬一撬,就做了大事情,撬棒的支點就是好政策。

城市現代化了,但不能忘記中國文化傳統,這些私家園林就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揚州老百姓走在前面。在美化城市的同時,改善居住環境、陶冶情操,這是城市建設發展走向城市自我更新的新動向。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