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的可能”從學生喜歡開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曾經有一位朋友將她讀初中的孩子轉到另外一所學校就讀。後來,我問她,孩子感覺如何?新去的學校是不是比原來的學校好?有哪些不一樣?朋友滿臉笑意地說,孩子非常喜歡新的學校。

朋友接著給我講了她的孩子在新學校裡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細節。她強調說,要說新學校的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在以前的學校,總是盼著早一點兒下課,早一點兒放學,而在新的學校裡,孩子卻總是覺得怎麽這麽快就下課了,怎麽這麽快就放學了。

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一個是興味索然,總想逃離;一個是意猶未盡,樂在其中,不知時之逝也。毫無疑問,朋友的孩子是真心喜歡上了新的學校,真心喜歡上了新學校的學習生活。顯然,朋友對這次孩子轉學的決定非常滿意。

這裡隱含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喜歡,沒有興趣,就沒有教育的可能。試想,一個孩子在時時刻刻盼著下課、盼著放學的狀態下怎麽可能把學習搞好?而當一個孩子對課堂戀戀不捨、對學校流連忘返的時候,他還有什麽學不好的呢?

這位家長朋友的遭遇其實並非個別現象,真正讓學生對課堂戀戀不捨、對學校流連忘返的,也並不是很多,而那種令學生巴不得早點下課、早點放學的卻不在少數。每每看到一些學校立下辦優質學校、辦卓越學校的雄心壯志,我就想起朋友孩子的這次轉學經歷。看一所學校好不好、優質不優質、卓越不卓越,恐怕首先還是要看這所學校的學生是不是真正喜歡這所學校。

無論是“帕夫雷什中學”的蘇霍姆林斯基,“夏山學校”的A·S·尼爾,還是一直關注“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的阿莫納什維利,抑或曉莊學校、育才學校的陶行知,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他們在自己的辦學實踐中,無一例外地都會認真研究和仔細琢磨如何讓學生們喜歡自己的學校,喜歡這所學校的學習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只有當它成為孩子過愉快而有趣的生活並努力求取知識和鑽研科學的園地時,才能成為教育基地。”在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最初的那段時間裡,他通過觀察學校每天發生的教育事實和教育現象,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一個學生甚至對媽媽說“讓我們搬到一個沒有學校的地方去吧”,孩子不僅不喜歡學校,甚至是討厭學校了,問題究竟在哪裡?他著手尋找,發現是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製約了他們的理解、表達和思考,導致對學習乏味。於是,他就從源頭上來解決這個問題。

李希貴校長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的重大教育活動都盡可能辦成學生的節日,並使學生終生難忘,學科教學活動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創造條件努力讓教室成為學生最喜歡的地方之一,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他把這一深刻的認識變成了生動而豐富的辦學實踐。在北京十一學校裡,不僅有潑水節、戲劇節,還有幾百門課程、幾百個學生社團,就是溫文爾雅的李希貴校長自己,在全校學生面前,也還有另外的一個又一個形象,比如“加勒比海盜船長”,比如“鄧布利多校長”,甚至還有“變形金剛大黃蜂”。

讓學生喜歡一所學校,有很多途徑,比如,喜歡學校的校長,喜歡學校的活動,喜歡學校的課程,喜歡學校的環境,喜歡學校的氛圍,等等,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學生們往往都是通過喜歡自己的老師來喜歡這所學校的。因為,學校的那些教育教學活動,絕大多數都是通過老師來實現的。老師能不能贏得學生的喜歡,對於辦一所讓學生喜歡的學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做一個讓學生真正喜歡的老師呢?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吳非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是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喜歡你這個人的個性與風格。無論是你的課,還是你所任教的學科,能不能贏得學生喜歡,取決於你的課、你教的學科對學生有沒有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

在20世紀上半葉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重慶南開中學的孟志蓀先生就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幾十年之後,他的學生朱永福在《激情孟夫子》中這樣回憶:“孟老師講課,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孟老師知識淵博,口才雄辯,講課既富哲理,又充滿激情,任何人聽他的課,都會被他吸引,感情隨他的指引而回蕩起伏,進入秦漢和唐宋詩文的境界,下課鈴響後,才如夢初醒,回到現實。”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在孟老師的課堂裡,那些“如夢初醒”的學生有多大可能盼著“早一點下課”呢?

在當年的重慶南開中學校園裡,有一大群像孟志蓀先生這樣有強烈責任感,又深受學生喜歡的老師,魏榮爵、鄭新亭、巢筱岑、殷美姑、董心涵、孫元福……比如:

在南開學生孫開遠的記憶裡,數學老師巢筱岑老師是這樣的:“他一走上講台,你所能看見的就只是那全力以赴、全神貫注的炯炯雙目,所能聽見的就只是那鏗鏘有力、包含著全部心血和生命的講課聲。他講課有如磁石,不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勤勉的還是懶惰的,全都會不由自主地隨著他的講解轉。他不是用知識和道理在講課,而是用他的全部生命在講課,因而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征服力。”

而物理老師殷美姑的講課,則是“溫柔敦厚,娓娓動聽”,“她能把艱深的物理概念化作潤物無聲的細雨,輕輕地叩入你的心扉,讓你懂得了還不知道是怎麽弄懂的”。

每一個優秀的老師,似乎都擁有一種被南開學生朱永福所說的“神功”,不僅會讓學生喜歡他的課,也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

曾經在上海中學就讀的程月初老人在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時說,一名叫張詠春的代課老師“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國文課的看法”,原因就在於這位張老師講課生動有趣,讓學生不知疲倦;這位張老師“學問博,口才好,教書的方法更好”,“他講到光緒皇帝看到西太后的那種怕法,眼直、臉青、手顫、腳抖的表情使我們全班同學鼓掌歷久不絕。從此,我們喜歡國文課,全班同學每次聚精會神地聽完五十分鐘的課文而不會感到有一點的疲倦”。而這樣的情形,都絕不是個例。

所以,“喜歡”這兩個字,儘管在今天來看一點兒都不新鮮,更不時尚炫目,但於教育而言,還真是一個繞不過的坎兒。當然,老師要贏得學生的喜歡,不能靠嘩眾取寵,也不能靠故弄玄虛,更不能去遷就迎合。阿莫納什維利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感悟到,“如果課的教育環境能使兒童的課堂生活變得愈益生動有趣和愈益充滿著激情,他們就會喜歡上課”,而這種課堂局面的得來,就源於他“深入鑽研的課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發展著的兒童的生活和他們的成長過程”。

由此可見,任何一名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讓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魅力,還是讓學生體悟一門學科的魅力,對教育規律的遵循,對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遵循,對所教學科本質特徵的尊重,才是這種創造性勞動的邏輯起點。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資訊技術與裝備中心主任)

本文刊載於《教育家》2018年10月刊 編輯:邢曉風。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