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炒鞋一時爽,一直炒鞋一直爽嗎?

“70後炒房,80後炒股,90後炒幣,00後炒鞋。”

“炒鞋一時爽,一直炒鞋一直爽!”

“男孩一面牆,堪比一套房。”

你敢想象嗎?2019年8月19日,26款熱門球鞋單日成交總額突破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成交量;這幾天,參考售價1499元/雙的某國產球鞋,被炒至48889元一雙;耐吉Air Yeezy2(Red October),最終成交單價逾1億元,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鞋。

本來就是工業量產的東西,為啥能炒出天價?

鞋圈資深玩家馬先生對島妹說:“炒鞋是一種價值投資。”

2014年,馬先生初入鞋圈。他還記得,當年自己憑“最強手速”搶到了一雙限量款球鞋,轉手就加價賣了幾百元。

圈內沉浮數年,馬先生見過各種各樣的炒鞋客。“有從國外進鞋,利用信息差在國內賣高價的;有在國內實體店拿折扣,隨後上網賺差價的;還有非正當投機的,通過‘使手段’讓鞋價高漲,完事兒再‘割韭菜’。”

2019年8月中旬,鞋價暴漲,這讓馬先生及身邊鞋圈人始料未及。“很明顯,鞋圈‘炒房團’已經進場。”馬先生說,似乎從那時起,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成了不少年輕人的“財富密碼”。

在北京高校就讀的小謝,親眼見證了炒鞋客的魔性操作。鞋販子在球鞋發售時用Bot(刷單軟體)刷單,隨便抽中幾雙,利潤就相當可觀。“唯利是圖的風氣一下汙染了鞋圈文化。”小謝說。

一些球鞋交易平台直接允許玩家買空賣空。你甚至沒有收到鞋,也沒有真的買鞋,買的就是個名額,記在账下就可交易。“鞋根本不用郵來郵去,完全不需要時間成本。這樣,炒鞋完全被金融化了。當然,風險也來了。”馬先生說。

如今在鞋圈,想加入炒鞋微信群,要先付“學費”,各路炒鞋培訓師、分析師層出不窮。不少鞋圈APP推出行情圖、買賣實時報價,甚至有平台根據24小時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吉指數、阿迪達斯指數。

據馬先生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鞋圈炒鞋就已開始,圈內人一直將其視作“切實可行的生意”。直到投機客入局,部分炒鞋行為變成“擊鼓傳花式的資本遊戲”

在普通人看來,鞋子是用來穿的,頂多有的限量版、某些品牌可能會被愛好者收集,和普通的收集愛好並無二致。但為什麽一雙定價1000多元的球鞋能被炒到幾萬元,明顯超出其使用價值?

其實,這背後有一套完整的牟利機制在推波助瀾。

首先是品牌方搞饑餓行銷。對這一代“後浪”來說,球鞋的潮流效應已然蓋過其實用功能。為迎合年輕人口味,品牌方往往推出限量款、品牌聯名款、明星代言款,人為製造稀缺。

阿里巴巴《明星消費影響力報告》顯示,僅2017年7-9月,就有超4億人次在淘寶搜索“明星同款”,每天有450萬人次聚焦“明星單品”。其中,球鞋品牌只在特定渠道發售特定款式。某球鞋交易平台員工稱,“有了明星加持,品牌方想讓什麽鞋火,什麽鞋就一定能火”。

之後,球鞋交易平台又帶來“鞋圈二級市場”。美國的StockX平台是球鞋轉賣生意的早期入局者。在StockX買鞋,跟炒股類似,用戶可以看到每款球鞋的價格走勢,買賣雙方參考市價波動情況,出價並成交。

在中國,幾大鞋圈頭部平台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用戶數均已超過20萬。其中有的借助“數據+社交”模式,實現全網球鞋出售平台及價格信息聚合;有的依托平台早期“球鞋鑒定”業務的用戶基礎,推出球鞋交易服務,在粉絲認可和資本加持下做大;還有的上線小程序,在渠道端提高用戶留存率。

一位揚州球鞋賣家告訴島妹,平台上不時會出現“資本天團”。他們將某款平價鞋全部收購,之後加價賣出,其他人看到這款鞋價格上漲,就會跟風買,但大多會賠錢。

據馬先生觀察,這次讓某國產球鞋價格暴漲幾十倍的得物APP,也時常會出現賣家亂出價、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行為。

在鞋圈交易日益畸形之餘,更有社交媒體出頭造勢。球鞋大V、球鞋頂級流量一路高歌不斷,最終有人當了刀俎,有人成了魚肉。

馬先生曾寫過一段鞋圈往事。

故事中的小A是一名學生,初入鞋圈,加了個炒鞋群,看到別人說買啥就跟著買,人家說穩住就穩住,說不拋就不拋,對大佬俯首帖耳。最終,不出意料,小A虧完了自己的學費,女朋友也把他甩了。

201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布《警惕“炒鞋”熱潮,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簡報,點名鞋圈的黑箱化操作。

簡報中寫道,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務,杠杆資金入場,助長金融風險;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近年來,炒鞋詐騙案時有發生,假鞋交易層出不窮。

說到底,鞋圈中有組織、有目的投機炒鞋,走的還是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老路。不良炒鞋客偷奸耍滑、坑蒙拐騙,試水者盲目跟風、追漲殺跌,最終這些“小A們”或被迫接盤,或抱得假鞋歸,無不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試想,炒來炒去,最後自己手裡一堆球鞋,賣也賣不出去,穿吧又嫌太多,到底圖個啥?

如今,包括阿迪、耐吉在內的部分國際品牌因惡意抵製新疆棉被中國市場冷落,一些炒鞋客又打著“支持國貨”的旗號,盯上了國產球鞋交易市場,將國產品牌凝聚的愛國情懷作為牟取暴利的工具。他們並不是“支持國貨”,而是什麽能炒就炒什麽。

但是,一旦這種惡意炒作讓消費者對國貨心生厭惡、失去信任,剛剛迎來突圍時刻的“國潮”,又將何去何從?

“炒物經濟”絕非遍地黃金,但人類似乎總喜歡炒點什麽,且這種愛好不分國界。人們炒過鬱金香、郵幣卡、數字貨幣、頭盔,也一再經歷過泡沫崩壞、血本無歸的套路。

對於炒鞋中出現的虛構交易、製假售假、非法集資、詐騙等新老套路,相關監管部門必須及時介入、嚴厲打擊。尤其是,參與其中的往往是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沒那麽強的年輕人。

對仍幻想著借炒鞋“一夜暴富”的年輕消費者,馬先生跟島妹說了句掏心窩子的老話:“堅守理性,多觀察,三思而後行。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點蒼居士

資料/雲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