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被稱“奇技淫巧” 100多年前電報是如何進北京的?

清光緒九年八月十八日,即公元1883年9月18日,通州電報局開局通報,北京結束了沒有電報的歷史。發往京城各衙門的官電到通州落地後,由驛馬快遞入京,雖說只需半個時辰(約一個小時),但仍存諸多不便。如夜間收到電報,城門關了,驛馬會被阻在城門外,還是有所延誤。此時總理衙門已深深感受到電報的重要,恨不得把電報機設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他們已經不能容忍再等待了。

如此急迫,原因何在?就是清廷吃信息不靈的虧太多了。別的不說,就說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千餘名士兵登島,而清政府卻全然不知。待此事上報到朝廷,已過一月有余。這件事對清政府刺激很大,不得不下決心整頓海防。當時,清政府整頓海防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將沿海分為北洋和南洋兩個防區,命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海防事宜欽差大臣。他們深知,如果沒有快捷的消息溝通,面對外強的船堅炮利,所謂海防形同虛設。於是,李鴻章在自己的職轄內,積極地從事著電報的嘗試與推廣。於1880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津滬電報總局(後正式命名為中國電報總局),同時開辦電報學堂。津滬電報運行一年多,清政府切實感受到了電報的好處,於是李鴻章、劉坤一等人繼續上奏推進南洋的電報建設。

就在南北兩洋埋杆架線、興辦電報之時,朝廷中握有重權的頑固保守勢力卻強烈鄙夷電報,認為它是“奇技淫巧”,變亂風俗,破壞風水。“聞鐵路而心驚,睹電杆而淚下”。要麽懼如洪水猛獸,要麽嗤之以鼻。

有鑒於此,當總理衙門第一次要求李鴻章把電報延至京城時,他力主電報線先至通州,等此事“漸開風氣”,再入內城。所以才有電報在通州接收,驛馬快遞內城之事。

眼看到了入冬時節,總理衙門派張佩綸找到李鴻章,再一次談起將通州電報線延入京城內城之事,並且一起周詳地策劃了具體方案。這時,總理衙門認為將電報線直接引入總理衙門的時機已經成熟,刻不容緩。

光緒九年十二月初六日,總理衙門致函李鴻章:“中國旱路電線,業由貴處督飭局員安至通州,官民無不稱便。惟距京稍遠,未免多一周折。昨佩綸回京具述閣下擴充到京之意,實與蔽處意見吻合。現擬安裝雙線,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專遞官信。以一端擇地安置,用便商民。且線端由水關暗入。······俟來春解凍時,迅速開辦。”

這次與以往天津電報線延至通州完全不同,總理衙門不再是商量,而是直接要求李鴻章將通州電線展至京城。而且提出了具體方案:一是安設雙線,一線直接接入總理衙門傳遞官報,另一線擇地安置,便於商民;二是電報線由東便門水關暗入;三是開春解凍後馬上施工。

總理衙門同時還致函順天府和步軍統領衙門,馬上派兵協同電報局人員勘察線路。

接到總理衙門上諭,李鴻章馬上派縣丞蔣文霖、通州電報委員王繼善進京勘察。此時已臨近除夕,勘察設計仍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議設電線進京。將反覆商議的設線、設局方案上報總理衙門。並請總理衙門稟奏朝廷,以待開工。

根據蔣文霖、王繼善勘察報告,通州至東便門全長二十七裡用旱線(立杆架線),進東便門後改用水線安置城河河底,再進崇文門東面水關,約長七百餘丈。但是,由崇文門再到總理衙門所在地東堂子胡同,就沒有水路了,近七百餘丈地段,約三十餘丈就要立一根杆,亦甚礙目;用銅線埋入地下,又恐汙穢相蝕,線難持久,一旦損壞,必須挖溝更換,極不方便。

這個問題讓李鴻章頗感棘手,猶豫再三,還是向總理衙門建議:電報線不要進入內城了,電報局設在外城離總理衙門也不算遠,總比通州近多了。而且北京外城是普通平民的居住區,立杆架線也不至於招惹王公宗室的非議。

據史料記載:京城南,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和東、西便門為內城門,明代嘉靖年間,建造了連接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五個城門的城牆,兩道城門之間被稱為外城。而東北西三面,一直未建外城城牆,致使北京城呈現出一個“凸”字型。到了清朝,宗室王公,朝廷大員的宅邸及各衙門都設在內城,以致內城以王府、官宅、衙門命名的街道、胡同數以百計。漢族人不得居住內城,一般平民百姓也聚集外城。

意識到電報重要性的總理衙門沒有采納李鴻章的建議,堅持電報官所一定設在內城。但考慮到立杆礙目,放棄了在衙署內設電報局的想法,決定在城牆邊泡子河附近擇地設立官報公所。

閏五月二十日,總理衙門上奏朝廷《擬將通州電局移設京城》,當日批複“知道了,欽此。”

李鴻章接到諭旨,馬上命令通州至京城電報線全面開工。六月初,根據盛宣懷的推薦,李鴻章稟報總理衙門:通州電報委員王繼善負責專辦京城電報外局事務,命其即刻赴京,先在外城東河沿附近架線設局,安置機器,專收商報。並在官報所尚未開通之前,傳遞往來官報。要求“俟設線工竣,即將通州分局暫時裁撤,原班司事學生人等,局中應用機器物件,均移京局。”

通州電報局於六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陸續將設備物資運往京城。約計手推車十餘輛,坐車八九輛。車上用電報局小旗為記,入城查驗,以示區別。由東便門至新設電報局所。

電報線在城內分為兩路:一路進內城,在泡子河邊呂公堂設官電局,專門收發政府電報;一路進外城,在崇文門外喜鵲胡同楊氏園設商電局。開局後,以商電局的盈利補貼官電局的費用。

李鴻章認為,北京電報局分設官商兩個公所,事務繁重,尤其是官電所責任重大,應分別管理。於是稟報總理衙門:派王繼善專門負責外城商電局事務;派通曉西學的大興縣縣丞莊佩蘭專辦內城官電局事務。

當時在電報局工作的報務人員,可以說代表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不但要精通電報業務,還要精通英語,因為有大量英文電報,必須是“海歸”或電報學堂畢業的專門人才才能勝任。

光緒十年,即1884年8月22日,商電局建成通報;8月30日,官電局建成通報。電報這一近代通信工具,終於進入了北京這座千年古都。

說到這兩個電報局的歸宿,設於外城的商電局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前被義和團焚毀,設於內城的官電局在1898年還是被總理衙門遷到了衙署內,成為外務部電報局。直到1907年清政府在東長安街建成北京電報總局,外務部電報局的作用也就隨之消失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