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心收住?

這是靜之兄第1114篇原創,累計原創230萬字

01

大家好,我是靜之兄,今天我們來講《傳習錄》第280條。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談到了收心的問題,這是承接上一條講的。上一條說到有些人連吃飯都不安寧,心始終收攝不住,到處亂飛。接著他就給出了收心的方法,真是太貼心了,可謂雪中送炭。

他是怎麽說的?我們來看一下:

如下:

“琴、瑟、簡編,學者不能或缺,這是因為有事去做,心就不會放縱。”

02

解讀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其中提到的“琴、瑟、簡編”到底是什麽東西,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句話。

關於琴、瑟,我們應該不陌生。有個成語叫做“琴瑟和鳴”,講的就是琴和瑟無間配合,演奏出動人的音樂。琴和瑟都是弦樂樂器,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古琴,它有七根弦,一般置於貴賓前演奏,演奏者大多都是美女或帥哥。瑟有二十五根弦,一般置於屏風後演奏,起到背景音樂的作用,至於演奏者是貓是狗就不那麽重要了。打個比方,古琴就像獨唱演員,而瑟就像躲在幕後做烘托的和聲。

有些注釋者把原文裡的“簡編”一詞譯作“書籍”,我個人認為不妥,如果王陽明真想表達書籍的意思,為什麽不直接說書籍,而說簡編?我們知道,所謂的簡編,指內容簡要的著作,而非用來應付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可見,在王陽明的眼裡,並非所有的書籍都值得去看,只有言簡意賅、談道而非應付考試的書籍才值得花時間去研究。所以,我們不妨直接照搬原文裡的簡編一說。

03

王陽明把琴、瑟、簡編拎出來一起講,說這些事很重要,每個人最好都要在三者之中擇其一,有事做才能把心收住,不至於放縱。這應該怎麽理解?

琴、瑟屬於音樂類,簡編屬於學問一類,前者像是娛樂項目,可有可無,後者才是正事,尤其在王陽明的時代,所謂學而優則仕,讀書是可以改變人生命運的一件大事。按理說,三者的重要性是很不一樣的。為什麽王陽明又會將這三種東西放在一塊?

這就要說到人生到底是用來幹什麽的這個問題上。

王陽明認為,人生應該用來學道、悟道、行道,簡而言之,就是用來從事聖人之學。聖人之學就是道學,是一門研究如何使自己的行為合道的學問。一個人哪怕大字不識一個,只要循道而行,也算有大學問。反之,一個人即使滿腹經綸,卻私欲爆棚,也只能是沒有學問。所謂有知識沒文化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04

而對於普通人而言,人生應該用來博取功名,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宿在金山寺,一天,他看見江上很繁忙,來來往往的船隻非常多,不禁感慨的問住持,這些船上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忙什麽?住持告訴他,只為一件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封建時代,讀書做官是天下第一等事,高於一切。所讀的書籍,肯定是考試用書,相比之下,簡編倒成了閑書。就像我們現在看見孩子看課外書而誤了學業,會批評他們不務正業一般,在王陽明的時代,不去看朱熹注釋的四書五經而沉迷於古本原著也會被認為不務正業。

可見,如果以爭取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目標,那麽琴、瑟與書籍是不能放在一塊的,書籍的重要性顯然要遠遠高於不務正業的彈琴鼓瑟;但如果以聖人之學作為人生的目標,那麽可以幫助一個人調攝內心的琴、瑟非但與書籍同等重要,而且只有可以明道的簡編才有資格與琴、瑟同列,考試用書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王陽明把聖人之學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這才把琴、瑟、簡編放在一塊講。

05

那麽,是不是彈彈琴,鼓鼓瑟,再捎帶看幾本古書就能把心收住?

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做對兩件事。

首先是要選擇對的音樂和對的書。

王陽明曾在討論音樂時說過,古樂已經近乎銷聲匿跡了,只有一些傳統戲劇的本子裡還依稀保留古樂那種反映道、敘述聖人事跡的功能,如果選錯了音樂,不僅不能幫助自己把心收住,反而會使它更狂放。因此,或許一些傳統的反映聖人的戲劇才能幫助我們把心收住。

問題是,如今距離王陽明的時代又過去五百多年了,又有多少傳統戲劇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了呢?這是很讓人擔心的一件事。好在我們可以從西方古典音樂裡找到替代品,一些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作品,真正的反映了自然的生活,選擇其中比較平和的音樂作品去聽,當能幫助我們平複情緒,達到中和的狀態,比如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等。

至於對的書,最基本的莫過於四書五經。不過,這裡所指的四書五經不是經過朱熹改編的被用作科舉考試用書的四書五經,而是原汁原味的古本。當前流行的版本大多都是朱熹版,這些古本不太好找。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去克服這個困難,如果實在找不到古本,那就先學《傳習錄》,《傳習錄》中涉及大量的四書五經的解讀,讀懂了這些解讀再去看朱熹的版本,就不至於走彎路。

06

其次是要用平和的心態去玩音樂和看書。

王陽明特意提到要“有業以居之”,其中的重點在於一個“居”字,也就是說要用一種安住、平和的心態去玩音樂和看書。

比如說,有些音樂人說自己是在玩音樂,其實不然,他們在用音樂賺錢,必須迎合粉絲,非但玩不了音樂,反而被音樂玩。我們看很多有名的歌星,紅的時候身不由己,總是唱著自己不喜歡的歌,後來厭煩了,想收收心,於是選擇急流勇退,可過不了多久內心又躁動起來,又哭著喊著要復出,這哪裡是玩音樂,明顯是被音樂玩嘛。

玩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它超脫於功利,建立在平和的心態之上。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曾把一個茅草棚子命名為“玩易窩”,經常在裡面看《易經》。可見他是帶著玩味的心態去看《易經》的。假如換作一個靠《易經》吃飯的算命先生,可就沒這個好心情去慢悠悠的玩《易經》了,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用它來唬弄別人、大賺其錢,心就越跑越沒邊了,怎麽可能收得回來。

07

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心收住?

簡單啊,彈彈琴,鼓鼓瑟,或者看看書。不過,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做這些事。

可是,如果心態平和,心就定了,哪裡還需要收住?

原來,王陽明不過教給了我們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偽方法”。真要收住自己的心,外求是沒有用的,非得回到正心誠意上才行。

附錄:《傳習錄》280

“琴瑟簡編,學者不可無,蓋有業以居之,心就不放。”

去年今日文章:《靜之兄 | 學會六大傾聽技術,與孩子溝通零障礙(父母溝通心學第二講錄音整理稿5)》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