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第一國產好劇,憑什麽是它?

拾遺物語

大解密:《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麽煉成的?

播出之前,

《長安十二時辰》沒做任何宣傳,

因為連導演曹盾都不知何時播出。

2019年6月24日,

曹盾收到一條微信:

“哥,十二時辰播了!”

信息是製片人梁超發來的。

曹盾趕緊打開優酷,

“呀,果然播出了。”

曹盾做夢都沒想到,

這部沒做任何宣傳的電視劇,

播出後會火得如此一塌糊塗:

“大唐長安版反恐《24小時》。”

“太好看了,你能快進算我輸。”

“今年國產劇最佳沒跑了。”

曹盾懸了半年的心,終於放下。

很多人說:“沒想到《長安十二時辰》會成為一匹黑馬。”

黑嗎?

如果你了解它整個拍攝過程,

一定會覺得:“不火才怪了。”

馬伯庸回答截圖(部分)

2016年2月2日,

馬伯庸在“知乎”上閑逛,

突然看到一條提問:如果你來給《刺客教條》寫劇情,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馬伯庸喜歡玩電遊《刺客教條》,

看到此問,頓時來了興致:

“腦子裡最先浮現出來的,

就是唐代長安城。

想象一個刺客的身影,

在月圓下的大雁塔上躍下……”

馬伯庸越想越覺得有趣,

於是信手一揮三千字:

“俯瞰長安城,

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

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

鏡頭逐漸拉近,

最終落在了長安縣西市……”

本來只是開個腦洞寫著玩,

沒想到越寫越興奮,

越寫越覺得意猶未盡,

於是一個念頭在他腦中轟然誕生:

“我何不寫一部小說呢?”

“要寫這麽一部小說,

最大的挑戰,

並不是故事的編織、人物的塑造,

而是對那個時代生活細節的精準描摹。

要讓讀者身臨其境,

真切感受一個活生生的長安城,

必須對那一段歷史了如指掌:

怎麽喝茶、怎麽吃飯,

哪裡如廁、怎麽乘車,

女子出門頭戴何物,

男子外出怎麽花錢,

上至朝廷典章,下到食貨物價,

甚至長安城的下水道什麽走向,

隔水的欄杆是什麽形製等等,

都必須一一了解清楚。”

於是馬伯庸忙碌起來,

查閱歷史典籍,

查閱專題論文,

查閱考古報告,

數次去西安實地考察。

被高曉松稱為“行走的圖書館”的馬伯庸,

花了近一年才寫出了《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上),

豆瓣評分8.4,算是好書了。

這部小說好在哪?

第一,好在人物“真實”。

男主角張小敬,

我從來沒聽過,

以為是馬伯庸胡撰的人物。

沒想到馬伯庸竟然說:

“此人物取自《安祿山事跡》。”

我一翻《安祿山事跡》,

書中果然有張小敬其人:

“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

其他主要人物,

也一一採用唐朝真實人物為原型。

靖安司司丞李必,

其原型就是深得四朝皇帝信任的隱士李泌。

李必的老師何監,

其原型就是大詩人賀知章。

李必的好友大將軍王宗汜,

其原型就是唐朝名將王忠嗣。

書中大反派林九郎,

其原型就是唐朝奸相李林甫。

第二,好在事件“真實”。

說事件真實,

並不是說唐朝天寶三年,

真的發生了這麽一起“恐怖事件”。

而是說這部小說的撰寫,

是以很多真實事件為原型的。

翻閱《資治通鑒·唐紀》就知道,

這一年(天寶三載)二月,

當了32年皇帝的唐玄宗,

厭倦了政事,準備交出大權,

然後專心致志寵愛妃子楊玉環,

於是將太子李紹之名改為李亨。

“亨”,即“亨通順利”之意,

就是希望李亨接班順順利利。

但這一年十二月,

唐玄宗突然對心腹太監高力士說:

“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我把政務交給李林甫處理,怎麽樣?

年初才給太子改了名,

年末怎麽就要把大權交給李林甫呢?

因為李林甫討得了玄宗的歡心:

“為了保證玄宗的奢靡消耗,

他不惜多次改變經濟法令,

甚至以增加賦稅的措施來聚財。”

太子李亨眼見大權旁落,

心裡自是不甘,

便想方設法欲保住大權,

於是一系列“明爭暗鬥”就發生了。

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

正是以這段“史料”為原型進行加工的。

第三,好在“以小見大”。

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後記》寫道:

“天寶三載,是一個平靜的年份。

在史書上,幾乎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

天寶三載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許多人——包括大唐自己,

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有一本書我推薦過很多次,

這本書就是《萬歷十五年》。

如果你看過《萬歷十五年》,

就知道馬伯庸這段話,

其實是在模仿和致敬《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開篇也有一段話:

“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

並沒有發生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

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

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

卻如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一般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萬歷十五年》之所以好,

就在於它通過撰寫這一年發生在幾個人物的事情,

揭示了明朝為什麽會崩潰的原因。

馬伯庸顯然也有這樣一份野心,

欲通過這樣一起“恐怖事件”,

來揭示唐朝潛在的盛世危機。

比如,第15集講“徐賓造紙”,

徐賓為什麽要賣房造紙?

因為大案牘術無紙可用了。

大案牘術的基礎是什麽?

是唐代推行的账籍制度,

各州縣錄入吏每月深入各家各戶,

問詢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案牘,

以保證朝廷及時了解民間疾苦。

但後來稅制出了問題,

再加上官員貪腐,

一味壓縮基層開支,

導致錄入吏入戶調查時竟然無紙可用,

久而久之,錄入吏便湮沒了心中的熱情。

“人心的失望,就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

大唐的衰落,也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

《長安十二時辰》雖無法與《萬歷十五年》相提並論,

但畢竟顯露了“野心”,值得一個點讚。

讀完《長安十二時辰》第一章節,

曹盾全身血液就燃燒起來,

他一直在等一個好本子,

所以看到這部小說後,

他立馬給製片人梁超打電話:

“我想把它拍成中國歷史懸疑劇,

還原千年長安的風貌與氣質,

讓觀眾領略大唐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梁超一翻小說,

血液也燃燒起來,

“果然好,乾。”

此時,優酷已買下該書拍攝版權。

曹盾立即毛遂自薦,

“我喜歡唐文化,

我自己也是西安人,

我一定能夠拍好這部戲。”

在三番五次申請之下,

優酷終於被曹盾的誠意所打動,

決定讓他執導《長安十二時辰》。

小說很精彩,

但要適合電視劇呈現,

很多地方都需要改動,

曹盾和編劇為此絞盡了腦汁。

僅僅是第一集,

他們就寫了23個版本。

為什麽要改這麽多版?

“就是要把人物出場的方式、節奏、氣味改得很合理。”

曹盾和編輯,

還為劇本增添了更多人性的東西。

比如張小敬暗訪地下城的那一段,

小說寫得其實很簡略。

小乙不僅沒說話,還閃躲想逃,

結果被張小敬一刀斃命。

但在劇本裡,這一段被改編成這樣:

張小敬先是說出了“小乙”的名字,

但小乙並沒有半點想逃。

葛老一直把小乙當兒子,

沒想到他會出賣自己:為什麽?

小乙動情地回答:

“想讓你早點收手……”

然後小乙轉身對張小敬抱手施禮:

“小乙辦的差,張帥可還滿意?”

“滿意。”

“請張帥賜福。”

“兄弟,下輩子,我給你當暗樁。”

張小敬含淚一咬牙,

一箭射穿了小乙。

這一段改編,

在人物刻畫上、人性刻畫上,

比小說“深刻”了很多。

為了把劇本打磨得更加精彩,

曹盾和編劇花了整整七個月。

劇本到位之後,

劇組啟動了浩大工程——搭建長安城。

曹盾給美術組提了一個要求:

“越接近歷史真實越好。”

為了還原繁華的長安城,

劇組租下了70多畝地。

然後以考古報告為基礎,

以歷史典籍為參照,

一一畫出各坊草樣。

再把樣圖一一建造成真實建築。

經過整整七個月的搭建後,

一個最貼近“歷史”的長安城,

就這樣被栩栩如生地還原出來。

真實到什麽程度?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

張小敬在追擊狼衛過程中,

有一場“枯水井”打鬥戲,

這一口井的修建,

也參照了現在幸存下來的“西市的水井”。

望樓“傳遞系統+加密系統”

精細到什麽程度?

小說中寫用望樓傳遞信息,

但到底怎麽傳遞,

連馬伯庸自己都不知道。

但劇組硬是請來北斗北工作室,

專門發明了一套“傳遞系統+加密系統”。

馬伯庸看了這套系統後,

連連驚歎:“你們還真設計了一套暗號啊!”

接下來就是道具的製作。

道具的製作,

曹盾提了兩個要求。

一是必須“符合史實”。

比如軍士的鎧甲。

小說中,出現了四種軍士——龍武軍、神武軍、右驍衛、旅賁軍。

每種軍士應穿何種鎧甲?

劇組挖掘歷史典籍,

參考各種文物、雕像和壁畫,

終於複原出了四種鎧甲。

二是必須要有“真實質感”。

真正的鎧甲都是金屬做的,

所以為了獲得真實質感,

劇組真的採用金屬材質製作了鎧甲。

在這部劇中,

不論是將領還是普通士兵,

穿的都是金屬鎧甲,

“我們是第一個大量使用金屬鎧甲的劇組。”

劇組對道具講究到什麽程度?

再舉一個小例子,

強行接管靖安司的那一集,

劇中出現了一個“火鬧鐘”。

你以為這個“火鬧鐘”是隨意製作的嗎?

陝西歷史博物館志願者團隊透露:

“這是‘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龍’的仿製版。”

真是牛逼。

就下來是服飾的製作。

劇組請來的服裝指導是黑澤和子。

黑澤和子是誰?

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女兒,

日本著名電影服裝設計師。

上面這些服飾,

你以為都是隨意設計的嗎?

並不,

這些裝扮,都可以在歷史典籍和文物雕塑中找到原型。

對於服飾的製作,

曹盾依然強調:一要符合史實,二要真實質感。

何謂符合史實?

就是服飾設計必須以“歷史原型”作為基礎,

黑澤和子及團隊,

雖然吃盡了苦頭,

但最後真的做到了。

比如女童季薑的服飾,

原型就來自唐畫《搗練圖》。

比如右相林九郎的服裝,

就出自“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唐製半臂”。

“符合史實”精細到什麽程度?

連一個普通店員服飾上的花紋,

竟然都有來處——出自“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聯珠鹿紋錦”。

每一個女子的妝容,也有歷史出處

如何又做到“真實質感”?

曹盾這樣說:

“你們看到畫面中的每一個人,

所有群眾演員的衣服都算在內,

每一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

沒有一件是租來的,

很多布都是我們自己織的,

圖案也是我們自己印染的。”

真是牛逼。

唐代“叉手禮”

連禮儀都經得起專業考究。

《長安十二時辰》請的禮儀指導,

就是《琅琊榜》《羋月傳》的禮儀指導——李斌。

有了李斌的考據,

於是我們終於得以領略很多來自大唐的禮儀。

比如“叉手禮”。

執此禮儀時,雙手交於胸前,

左手握右手,右手拇指上翹,

行禮時,再配一聲:“喏(ré)。”

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曾詩雲:

“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

連片名也是講究的,

曹盾接受採訪時說:

“片名是我特意找好朋友祖峰寫的,

他書法特別好,

我把文案發給他,

他就瘋了,

幾十集片頭的字,

每個時辰的字,

都是祖峰寫的。”

為什麽要花這麽多錢和心思,去打磨場景、道具、服飾、禮儀呢?

曹盾有兩個想法。

一個是:

“我想還原大唐的一天,

在十二時辰內,

展現長安城裡上至皇城下至市井,

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社交。

我希望觀眾能從這一天裡,

看到古人早上起來幹什麽,

中午幹什麽,晚上幹什麽,

讓觀眾領略大唐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另一個是:

“只有把這些做扎實了,

生活才能扎實。

生活扎實了,情感才能扎實。

情感扎實了,情節才能扎實。

只有把這些真實感都營造出來了,

演員的情感基礎才牢靠,

很多很多價值觀的東西,

才能在真實情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拾壹

與此同時,

曹盾開始挑選演員。

曹盾選人十分大膽,

他竟然挑選易烊千璽飾演第二男主角李必。

有人跟他說:

“這麽重要的角色,找一個幾乎沒演過戲的人來演,風險太大了。”

但曹盾說了一句:

“巧奪天工永遠打不過渾然天成。”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即是說,易烊千璽雖沒演過什麽戲,

“但他身上有古代中國文人的風骨,

這是他自帶的,是別人演不出來的。”

果然,

易烊千璽沒有辜負曹盾,

很好地展現了李必的風骨,

幾乎讓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曹盾用人非常講究。

主演我就不說了,

來看看只露過一面的配角都是誰演的,

你就知道這部劇用人有多講究了。

大太監郭力士誰演的?

著名演員呂涼。

葛老是誰演的?

這不是跟小李子一起演《血鑽》的傑曼·翰蘇嗎?

他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在第一集片頭露臉十幾秒的老吏,

定睛一看,

這不是八百萬禁軍教頭林衝嗎?

這部戲很多小角色,

都是知名演員扮演的,

如果你眼睛夠亮,

會發現很多大明星,

比如黃海波、陳建斌。

但全組最牛逼的演員,

還不是這些大明星,

而是一條狗——就是張小敬用來尋找狼衛的那條狗。

這條狗叫“細犬”,

全世界不到十隻,

曹盾可真捨得花錢。

拾貳

你知道演員們多拚嗎?

“有一場戲,拍完之後,

易烊千璽就蹲在了地上。

當時是冬天,氣象很冷,

但我竟然看見他在不斷發抖,

開始我還以為他是太入戲了,

後來才知道,

他發著40度的高燒,

但他一直扛著,一聲都沒吭。”

雷佳音也是一樣,

真是拚了老命了。

拍攝這部戲實在是太凶險了,

因為高風險動作戲非常多。

雷佳音接受採訪時說:

“拍攝期間,

我光醫院就去了四家,

後來受傷沒法上了,

只好讓替身上,

兩替身都整休克了。”

比如,那場馬車追逐戰。

你知道拍這場戲有多難嗎?

首先它需要三駕馬車,

快速穿過人潮擁擠的長安街頭,

馬車的控制難度太大了,

一個鏡頭沒拍好,就得折回重拍,

在拍攝中,雷佳音多處受傷,

最後來不起了,只得用替身。

“替身一上去臉就被劃開,抬了下去。

動作導演說我鑽馬車,

結果一下就把牙磕掉了。

一天廢了三個替身,

片場天天都往外抬人。”

曹盾氣得在手機上大罵馬伯庸:

“你大筆一劃,

把馬車當汽車寫得過癮,

考慮過我們拍馬車追逐有他媽多難嗎?”

雷佳音更是感歎:

“我當時真的以為長安十二時辰是我最後一個戲。”

儘管拍攝艱難凶險,

但曹盾依然要把每場戲拍到極致。

僅僅這一段爆炸戲,

他就整整拍了15天。

正因為他如此自虐,

我們才得以看到一場精彩絕倫的爆炸戲。

分鏡畫

拾叁

把每一個場景做到極致,

把每一件服飾做到極致,

把每一場劇情拍到極致,

最終的結果,就是超支。

拍攝之前,

曹盾跟優酷簽了一個很苛刻的合約:

“如果超支了,只能自己掏腰包。

結果真的超支了,

這個錢就是我自己掏的。”

非常佩服曹盾,

為了拍好《長安十二時辰》,

他竟然不惜自掏腰包。

分鏡畫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播的《破冰行動》嗎?

當時這個劇本,

是資深編劇陳育新寫的。

但投資方對劇本不滿意,

覺得不夠時尚,

不夠迎合年輕人的口味,

於是進行了一番大修改,

結果改得破綻百出,最後直接崩了。

所以,我很佩服曹盾,

他在拍攝《長安十二時辰》時,

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始終“堅守”。

有時候就算被逼無奈退讓,

他也要想方設法達到目的。

分鏡畫

比如,按照曹盾的想法,

“《長安十二時辰》,拍成48集就夠了,很緊湊。”

但投資方卻覺得:

“投資成本這麽大,

拍60集更好一些,

這樣可以賣更多的錢。”

曹盾只得聽資方的,

但聽雖聽,

他暗地裡卻準備了兩套計劃:

寫了60集劇本,按照60集拍攝。

但凡資方松口可做48集,立馬就剪出48集緊湊版。

最終,資方中了他的“圈套”,

在他的不斷遊說下,

資方最後支持了他的創作理念,

“我很陰謀地實現了這件事。”

正是因為曹盾的這些堅持,

才有了高品質的《長安十二時辰》。

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麽黑馬,

所有的好結果都是厚積薄發。

拾肆

《長安十二時辰》還有兩個點,

特別特別打動我。

一個是它充滿了“人性的光芒”。

在很多電視劇裡,

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

但在《長安十二時辰》裡,

沒有絕對的好人,

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狼衛曹破延很壞吧,

他不僅殺害了很多長安市民,

還殺害了救自己的恩公焦遂。

這個大壞蛋,在理發店理發時,

又準備殺死理發師。

但當理發師的小女兒季薑,

捧著衣服走過來時,

他臉上的殺機立馬柔和下來,

眼波開始變得溫柔如水,

因為他看到季薑,

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兒,

於是他反覆叮囑季薑:

“今日乖乖留在家中,好好陪你阿爺。”

他不想季薑出去觀燈而命喪自己製造的火劫。

他雖然是一頭毒狼,

但在這一刻卻充滿了人性。

而這樣的人性,在劇中一再閃現。

另一個是這部戲“看見了人民”。

在那一集裡,李必問徐賓:

“你為什麽這麽喜歡張小敬?”

其實李必也是在問:

“你憑什麽篤定張小敬會拚命救長安?”

徐賓說了這麽一段話:

“人當面說的話,

九成都沒什麽意義。

遠不如我檔案裡的那些卷宗來得有意思。

所以徐某不愛聽也不想聽,

可唯獨張小敬說的,

徐某愛聽,覺得精彩,

生動,鮮活,有人情味。

他會跟你聊,

販夫走卒的心頭所好,

城東城西菜金的高低,

甚至會告訴你,

這高牆內院隱秘的人情。

但最關鍵的是,

他喜歡長安城裡的人,

他真心真意地喜歡。”

追捕間隙,張小敬問崔器:

“為什麽留在長安?”

脾氣暴躁的崔器,

竟然那麽柔情地說道:

“初來的時候,

阿兄帶我晝夜不停,

遊走長安三日,

帶我見了很多人。

做紙船的紅秀阿婆,

馴駱駝的阿羅約,

吹笛子的薛樂工,

烙胡麻餅的回鶻老羅,

還有,練跳舞磨爛腳跟的李十二。

從前在隴右作戰,

初時是為了立戰功,

久了,看戰友死傷無數,

便不知以命取功意義何在。

所謂保家衛國,隻覺一場虛空。”

“直到在長安見到他們,

長安好吃,好喝,好生活。

當然讓人想留下,

可真讓我覺得活得有意思的,

就是長安城裡再普通不過的這些人。

大家沒讀過什麽書,

沒有多少錢,

也說不上有什麽了不得的前途。

可他們,不,可我們,

都在盡心做自己的事。

所以我隻做旅帥不夠保護他們,

位子還得高一些,

至少要進右驍衛。”

這一大段台詞,

竟讓這個粗獷漢子一下雋永起來。

崔器不像很多官,眼睛隻往上。

他的眼睛是往下的,

他看見了“底層的人民”。

張小敬和崔器想保護的這些人,

如果放到今天,

就是賣小面的趙大媽,

就是攤煎餅的張大嬸,

就是送快遞的小王,

就是蹬三輪的小李,

就是熬夜寫文案的我,

就是早起趕地鐵的你,

我們雖然平凡如斯、渺小如蟻,

但正因為有了平凡而渺小的我們,

才有了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昌盛。

所以張小敬對李必說:

“倘若讓突厥人得逞,

最先失去性命的,

就是這樣的人。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

我會盡己所能。

我想要保護的,

是這樣的長安。

我這麽說,你能明白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