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式死亡教育:「長大你就懂了」,但長大真的會懂嗎?

撰文 | 吾 易

編輯 | 陳某凡

全文共2120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寫這篇文章前跟不少人聊了聊,問他們從小到大對死亡的理解認知是怎樣獲得的?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或是藉由身邊的親人或是朋友、朋友的親人,因他們的離去而逐漸理解死亡的奧義;或是通過《入殮師》、《尋夢環遊記》等影視劇或文學作品;或是從小就住在醫院附近,小區租房看病的人來來去去,在這樣特殊的環境裡見慣了生離死別;或是因為心愛寵物的離去……

極少有人回答,是來自於父母或是其他人的言談教育。

在中國,對於死亡,我們一向都是這般諱莫如深。

01

「重生避死」的中國式死亡教育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性和死亡都是禁忌話題。對於「死亡」,人們總是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瑣碎如房間號、樓層,都會有意識地避開數字4,更別提當孩子對此發問時,多數也只會無奈地搖搖頭,告訴孩子「你長大就明白了」,就此倉皇結束話題。這種傳統文化的浸透,讓死亡與教育的絕緣成了理所當然。

多數人對死亡的認知,是藉由身邊人的去世才慢慢理解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著名影視演員高亞麟在談及父母與子女時曾提道,父母是擋在子女與死亡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的時候,身為子女會覺得自己始終是個孩子,父母在就有安全感。一旦有一天這堵牆沒了,身為子女的我們就會直面死亡。

中國人習慣對死亡避而不談,因此當死亡來臨時多數都毫無準備,便也談不上理性面對。輕則,選擇逃避對待、情緒崩潰,重則,陷入長期無法修復的傷痛。有調查顯示,在喪親的人當中,有超過82%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正常生活,癥狀包括失眠、健康受損,更有甚者還生出了輕生的念頭。「人在離世後究竟是入天堂還是下地獄,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再也不會回來了,」這句話說出來彷彿輕而易舉,卻是無數生者必須卻始終難以面對的現實。

他人的死亡尚且無法接受,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似乎對自己的生死也未能夠完全做到清楚的感知。通過國內官方渠道,我們未能夠找到自殺率相關的數據,因此我們只能參考國際衛生組織在這方面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身亡,每年自殺未遂人數是自殺死亡人數的許多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自殺人數佔全球自殺人數的79%。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年齡組中第二大死亡原因,並且在一般人群中,自殺未遂是最大的自殺風險因素。

面對他人還有自己的死亡,面對生命,我們究竟該採取怎樣的態度?陰陽相隔的人生,究竟該如何繼續?這是國人普遍缺失的一堂課。

02

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在今年召開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提出,「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他指出,死亡教育可以從逆向方式闡述生死關係,加深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領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更加珍惜生命,降低惡性事件的發生。

在西方,「死亡學」在20世紀初就已產生並得到發展,隨著美國對死亡學研究的深入,相關教育從起步走向普及,「死亡教育」也得以進入學校成為必修課程。緊隨其後的日本、英國等國家,也已經陸續開設死亡教育課程。

為了更好地推進死亡教育發展,普遍建立起良性的生死觀,各國還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和研究機構,並編寫了一系列教材,保障從小學到大學以及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都能夠正確合理地開展死亡教育課程。開設死亡教育課程的目的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幫助樹立科學的生死觀,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人生。圍繞這兩個目的,西方發達國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設置了不同死亡教育內容。

從死亡反觀生命的意義層面來看,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密不可分。有專家指出,死亡作為生命歷程的終點,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死亡對應著生,生老病死放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課題。隨著醫療水準的發展,人們的壽命延長,步入「漫長」的老年階段如何對待衰老,如何「向死而生」開啟第二人生,如何進行臨終關懷,這些理念的教育,都是中國教育亟待補齊的短板。

03

好故事,值得一個好的結尾

生命如同上演一段故事,要有一個好的結尾,過程固然重要,但終歸需迎來一個完整的結局。

當我們的親人罹患不治之症生命垂危時,是勸說其依賴醫療技術忍受極端痛苦來延長生命,還是接受生命有限世事無常而專註當下的生活,又或是,選擇安樂死呢?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患者自己所做出的決定,但基於中國對死亡的一貫認知,這種臨終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生者的心理負擔和道德綁架。

我們倡導死亡教育的開展,更多還是基於現實的需要。由上述的例子延展開來,對於那些患有絕症已確認無法救治的患者,現代醫學多倡導「不刻意延長生命,也不加速死亡」的理念。然而始終有不少家屬迫於擔負不孝罵名的壓力,或是無法坦然面對親人的死亡,窮盡所有方法,耗掉畢生積蓄來延長病人的生命,讓病人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下離開人世,生者人財皆兩空,都只為了保住一個無謂的虛名。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結果——現實中,有不少病人因無法忍受痛苦或是為了減輕生者的經濟負擔而選擇自殺,給生者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心理影響,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直面死亡,方能獲得內心的安寧。太多的悲劇足以說明科學進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眼下在國內,死亡教育仍處於萌芽階段,最大的阻力莫過於傳統文化中的「重生避死」觀念,使得死亡教育的開展缺乏廣泛的支持,在實施推廣上困難重重。

面對死亡,我們可以做什麼,還能做什麼,這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價值取向的問題。生命殊途同歸,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它的廣泛普及與發展,最終還是需要在與傳統文化真正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實現。

參考資料

《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新京報;

《世衛組織: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 精神衛生問題需得到更大關注》,世界衛生組織。

- - - END - -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