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大場面,《綠皮書》有什麽好看的?

衝突是劇作的基礎。

好看的電影不一定非要火爆的大場面,主角和反派打得死去活來,只要角色能陷入碰撞激烈的關係中,隨之引發一系列的爭吵,鬥爭,對抗,故事就會變得精彩紛呈。

沒有大場面的《綠皮書》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並且贏得高評分(豆瓣8.9,IMDb8.3),依靠的就是各種層面上的衝突。

包括內心衝突,關係衝突,族群衝突。

內心衝突

當角色對自己接下來的行動缺乏信心,猶豫要不要去做的時候,內心衝突就來了。

只是電影不像小說,可以把人物心中所想毫無保留的寫出來。多數情況下,角色的內心掙扎需要演員通過表情,動作表演出來,當然還需要加上觀眾自己的推理和理解。

《綠皮書》沒有著重表現內心衝突,但簡單地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他們並非隨隨便便就能做出決定。

Tony Lip決定接受Don Shirley博士的工作,是電影的第一個轉折點,也是整個故事的發起點。

Tony對Shirley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一開始他果斷地拒絕了工作。他其實根本不想乾,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經濟問題,Shirley再讓一萬步都不會接受。

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為黑人工作並不“光彩”,Tony再怎麽心胸開闊,也是要承受一定外界壓力的。從他扔掉兩個黑人技工喝過的杯子這個動作就能發現,外界環境影響了他對黑人的看法。

所以他面試完之後就是去喝酒消愁,面對一件不情願去做,又不得不做的事,人總是不那麽爽快的。

他會陷入一種掙扎,考慮怎麽做才是最有利的。作為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男人,家庭是他所重視的,如果接受工作有利於家庭,那麽他也義不容辭。

另外他的直爽個性,則減少了內心衝突的強烈程度。要乾就爽快地乾,然後痛快地拿錢走人。

就在建立Tony的角色個性時,這一內心衝突得到了解決。也就是說,編劇在解決衝突的同時,還塑造了角色。

這種巧妙的,非暴力的衝突解決方式,也是《綠皮書》隱藏的一大亮點。

關係衝突

當兩個價值觀不同,或者信仰不同,目標不同的人相遇時,他們相互對立,關係衝突就會十分激烈。

Tony對Shirley就是典型的關係衝突。

他們在品味,習性,觀念上完全相反,於是把他們放在一個小空間裡相處,衝突便難以避免地發生。

兩人在車上的互動推動了第二幕的發展。

Tony嘲諷Shirley沒聽過流行樂;

Shirley吐槽Tony話癆;

Tony嫌棄Shirley吃個東西踉踉蹌蹌;

Shirley指責Tony做人不夠厚道。

衝突在監獄戲後的爭吵上升到一個高點。

Shirley一直責怪Tony過於衝動,Tony卻認為自己是做了該做的事。一個認為應該忍住別動,另一個認為不能慫,很自然就吵了起來。

Tony進一步指出,Shirley根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活在社會底層有多麽不容易,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Shirley怒了,他反駁道,自己所受的苦完全不比其他人少。

他雖然住在華麗的城堡,但卻要承受孤獨寂寞。他是有才華,只是在白人眼中,他只不過是彈奏鋼琴,以展示白人優雅的工具,社會底層遭受物質上的折磨,而他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Tony,我是誰?”

一句讓Tony啞口無言的台詞,還有那每晚一瓶的威士忌,道出了Shirley的無盡辛酸苦楚。

這場戲是電影的第二個轉折點,緊接著進入的第三幕,任務就是解決這場關係衝突。

解決的方式仍然是非暴力的,一場餐廳的演奏,標誌著Tony對Shirley開始互相理解,互相認可。

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

當他們嘗試用對方的方式,其實理解對方也並不是什麽難事。

族群衝突

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群體各自有著不同的觀念和主張。像關係衝突一樣,族群衝突也是因為兩方面甚至多方面的意見形成對立而形成。

《綠皮書》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關於種族主義與黑人群體(反歧視)的族群衝突。

這個衝突在Tony和Shirley的旅途中一路隨行,並且在第三幕,也就是伯明翰聖誕音樂會上徹底爆發。

Shirley被拒絕進入餐廳用餐,因為他是一個黑人。

雖說阻攔他進入的人未必是種族主義者,但毫無疑問,一股種族主義的力量在阻攔著他。

其實《綠皮書》還埋藏著一條暗線,Shirley南下巡演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能改變人們的觀念。

他與一對叫肯尼迪的兄弟在努力讓一個國家變得更好,當上總統的肯尼迪在國會上提出給予黑人公平權利的議案,他自己則南下巡演,希望用自己的才華澆滅南方種族歧視的火焰。

只是現實情況遠比想象的要嚴重,要不是Tony數次解圍,Shirley根本無法完成巡演。

Shirley一路走來,從滿懷希望到沮喪失望,他心有不甘。

可能有人會覺得,唉都最後一場了,還折騰什麽呢?

就是因為最後一場了,才要去較真。

如果不能完成原來要改變種族歧視觀念的既定任務,那這趟行程將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面對“傳統”的阻攔,Shirley作為反歧視的力量,他絕不會妥協,也不會在乎金錢的損失,因為賺錢本來就不是目的。

他要是能破例進入餐廳,那將是美國南方的一次偉大的進步。這就是他來的目的,他力求能夠踏出歷史性的一步,這能影響當地人的固有觀念。

族群衝突到最後似乎是沒有得到解決,確實Shirley的暗線故事有些不了了之,經過這次巡演後種族主義與反歧視的矛盾還在,問題遠還沒有解決。

但Shirley不是主角,大背景下的族群衝突並不是重點,畢竟現實中這個問題還根深蒂固。

電影中把族群衝突的問題放在了角色身上,Tony是全片的靈魂角色,他是一個白人,一開始不喜歡黑人,這就是一種族群衝突。在與Shirley相處,見識過南方的“規矩”之後,他意識到歧視這件事情才是最惡心的。

於是,族群衝突在Tony的身上得到了化解。

而他和Shirley的“跨種族”友誼,就是衝突解決所得到的一個結果。

不要憑借衣著判斷一個人。——《綠皮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