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惹爭議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魯迅能打幾分?

近期一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網上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熱議,該滿分作文由閱卷組幾位老師共同評分,且得到閱卷老師的高度評價,但為何並不能服眾?

讓我們先來看看該作文是哪種風格吧,以下是文章的開頭片段: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鑒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細品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三大特點:

1. 能用複雜生僻詞,就不用簡潔的常用詞。

2. 哲學家文學家的名頭和作品概念,一定要見縫插針地植入。

3. 有著極其濃重的“翻譯風格”。由於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由其他語言轉譯為中文形成類似風格,該文風看起來就更有所謂的“學術感”。

已有研究哲學文學的專業人士指出文中一些概念與語句是錯用了,但假設這些名人語句都用對了,它又是否能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呢?

如果讓大文豪魯迅來為它評分,估計39分也就到頭了——39分也是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的分數。

魯迅曾經在《南腔北調集》中寫過,有人向他打聽作文的秘訣。他帶著反諷意味地提到這種現象:有的人作文,要“通篇都有來歷”,文章是他寫的,但又全都不算他寫的,文內言之無物。

在這篇文章中,一方面,隨處可見的名人語錄很少真正推動論述,隱藏在繁瑣語句之下的文章觀點比較平庸、簡單;另一方面,名人語錄佔據篇幅已經超過正常比例,正是魯迅說的“通篇”。

除此之外,魯迅還提到另一現象:修辭兩大“秘訣”,是“一要朦朧,二要難懂”。你知道可以用簡潔詞句表達,但一定要翻譯一遍,寫成晦澀難懂的詞句:“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具體怎麽執行呢?魯迅諷刺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

當然,如今哲學著作文摘也與生詞古句有同等功力:用古詞典故易顯迂腐老套,但用上哲學概念,就顯得很前衛、有思想。

魯迅還自嘲,自己正是因為無法這樣作文章,所以才“隻配在雜誌上投稿”。

為什麽此類文章容易讓人有一種“寫得很好”的錯覺呢?魯迅總結了兩點。

1. 能力不行不要緊,“遮醜”是一大法寶。這樣寫作,雖然不能真的讓文章變優秀,但的確可以掩飾空洞、平庸的缺陷。

2. 人們總是會對這種“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但感覺很厲害)的文章有一種莫名的敬意。許多人會下意識地崇拜“苦”和“難”:一個地方難以到達,就是高級的地方;一件事難做,做到了就更可貴。但文章真的是越難寫、越難讀,就越好嗎?

說到底,作文已經不是作文,而是在玩“障眼法”了。

雖然我們不能以文學的標準去苛求一篇高中生的應試作文,但需要明確的是,這畢竟是中國語言文學門類下的大考,而非哲學考試問答題,更不是學術寫作訓練課的期末作業。所以這篇作文取得滿分,的確很難服眾。

“滿”意味著沒有大缺憾,但此文卻有一塊很重的硬傷。與這件事相關的一些文本,除了能體現出學生的稚嫩之外,也更加顯現出老師們亟需提升的文學水準。除此之外,應試作文教育方式與分數評定標準也亟需再次被審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