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行軍打仗為什麽插那麽多軍旗,它們有什麽作用

公元前204年,為鞏固側翼,韓信率數萬漢軍背水結陣,與二十萬趙軍在井陘對峙。二千漢軍伏兵乘趙軍輕敵出擊之機,攻佔趙軍大營,“拔趙幟,立漢赤幟”。趙軍發現大營被踹,心無鬥志,全軍覆沒,“背水一戰”由此而來。此戰中,軍旗的重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古人對熊、虎等猛獸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畫熊和虎,祈求祥瑞護佑,這就成了旗。不僅如此,古人將一些特殊符號畫在布條上,此為幟。在《墨子》中,兩者合二為一,首見“旗幟”一詞。在沒有社交軟體的古代,豎立在杆子上的旗幟,是體現等級、顯示位置和通信聯絡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軍隊中廣泛使用。

圖1 北宋大駕鹵簿圖書中的金吾纛旓

一、纛

在軍旗中,“纛(讀dào)”的地位最高,它代表著最高統治者,有“旗頭”之稱。常見的旗幟不同,豎立纛的旗杆上部有一個毛球,是用耗牛尾製成,稱為旓(讀shāo)。用旓裝飾的纛,源自於黃帝。他戰勝蚩尤後,剪下蚩尤的頭髮作為纛的裝飾,由此奠定了纛的神聖地位。

圖2 成吉思汗軍隊裡的大旗“纛”

隨著時間的推移,纛的形製略有變化,始終傳承不絕。成吉思汗的大纛,稱為“蘇勒德”。它類似於矛狀的古代兵器,矛底銎部有個圓盤,盤沿上有81個小孔,以馬鬃為旓,用松柏做杆,豎立在石質龜座上,是守護蒙古族的聖物,也是攻無不克的勝利圖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受到北方放牧民族大纛文化的影響,奧斯曼帝國蘇丹的令旗也采取了大纛的樣式。

二、牙旗

在影視劇中,軍隊出征時常會舉辦祭旗儀式。祭祀的旗幟就是牙旗。三國時期,薛綜認為:“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雲牙旗。”意思是說,天子或將軍出征,在軍營前樹立旗幟,旗竿飾有象牙,因此得名牙旗。

圖3 中興瑞應圖中的紅纛赭黃牙旗

豎立牙旗的營門,叫做“牙門”,也叫“軍門”。 這個傳統由來已久。在《周禮》中,把“牙門”稱為“旌門”,有“為帷宮,設旌門”的記載。到北宋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在牙門傳承中,以訛傳訛,變成了衙門。至於軍門,成為了明代高級將領,如總督、巡撫的代名詞,也是清代對提督或總兵的尊稱。

三、號旗

“背水一戰”中,二千漢軍偷襲趙營,使用的就是紅色的號旗。底層士兵攜帶大量號旗出戰迎敵,能夠在戰場上區分敵我,鼓舞士氣。將領臨場指揮時,可以通過號旗的數量,判斷士兵的傷亡情況,此外,觀察號旗的推進速度,判斷戰場局勢變化,做出準確的判斷,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四、信幡

代表皇帝的軍旗,除了纛,還有信幡。這種表明將官身份的旗幟,在司馬炎建立西晉後,賦予了新的含義。當時,用畫有白虎的幡,作為主戰的軍旗。與之相對,騶(讀zōu)虞幡釋放的是和談罷兵的信號。清朝文人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提出“ 晉製最重騶虞幡”。說明騶虞幡是皇權的象徵,影響力巨大。

騶虞,至今仍爭議不斷,主要有雪豹、白化王獵豹和大熊貓三種說法。母雪豹有掩埋獵物的習慣,被人發現後,以訛傳訛,誤以為雪豹為仁獸,而且雪豹與《山海經》中的描寫大致相符,因此,騶虞很有可能就是雪豹。

圖4 明朝《出警入蹕圖》圖中前面的是皁纛,後面就是幡(招搖)

在“八王之亂”中,妖後賈南風假借騶虞幡的權威,解散了楚王司馬瑋的軍隊,順利將其誅殺。賈南風倒台後,晉惠帝司馬衷能力低下,無法掌控西晉亂局。永寧二年(302年)五月,河間王司馬顒(讀yóng)擅立太子,引起諸王不滿,長沙王司馬乂(讀yì)起兵發難,司馬顒欲再次借用騶虞幡造勢,結果遭到反殺。象徵皇權的騶虞幡隨著皇權式微,也走向了沒落。

五、五方旗

旗幟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還能標示位置。相傳在黃帝時期,就用青、赤、白、黑、黃等五種顏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因此稱為“五方旗”。古代軍隊作戰時,五方旗能夠便於將領指揮軍隊,隨時掌握戰場動態。

三國時期,魏國在旗幟上分別用青龍、朱鳥、玄武、白虎、黃龍等圖案,配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隊伍,起到溝通和聯繫的作用。直到宋代,將領“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就連在《水滸傳》也能看到五方旗的影子。第一九回中:“敲金邊,出五方旗,放大炮,掌號儹行營,各各擺陣出戰。”還原了宋軍作戰狀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5 明人摹宋繪《胡笳十八拍》 圖中為五方旗

梳理一下這些軍旗,不難發現,它們是一個層級分明、上下協調、實時有效的作戰體系。首先,體現了從上到下的國家機器。大纛旗代表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發出戰爭的指令。將軍受命出征,牙旗所在之處,必是將軍臨陣之地。手持號旗計程車兵積極應戰,奮勇爭先。其次,實時反映戰場狀態。五方旗將軍隊分成五部分,將軍通過旗幟的變化,了解戰場形式,調整作戰部署,為戰勝對手創造有利條件。

在戰場上,軍旗如此重要,奪旗成為一項重要的軍功。井陘之戰初期,趙軍佔據人數和地形的優勢。韓信以拔營奪旗的方式,瓦解趙軍鬥志,造成對手集體撲街,趙王歇,大將陳余被殺,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神話。

對於個人而言,奪旗同樣十分榮耀。公元前119年,西漢名將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跟隨大將霍去病參加漠北之戰。大軍北征兩千余裡,翻越離侯山,強渡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兩軍激戰。李敢不但斬首頗多,而且奪下了左賢王的戰旗。戰後,漢武帝表彰有功將士。李敢因奪旗有功,受爵關內侯,食邑兩百戶。李敢彌補了“李廣難封”的遺憾,也算是對李廣的安慰。

圖6 金兵的五方八卦旗,合五色為一面旗

相對於兵器甲胄,古代軍旗熱度不高,粉絲不多。軍旗沒有兵器剛強鋒利,也沒有甲胄避銳護體,但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民族尊嚴的代表,是軍隊靈魂的體現。在軍隊中,兵器甲胄是攻堅克難的硬體,軍旗是使命必達的軟體。裝備和意志的結合,軟硬兼施,才是打好仗、打贏仗的保證,如今,軍隊的武器早已更新換代,鳥槍換炮,可軍旗的精神內核不但沒有變化,反而發揚光大,激勵著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水滸傳》《廿二史劄記》《周禮》《墨子》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