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一周年,將開展數千米深井觀測試驗

鄭國光出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新聞發布會並答記者問 中國地震局網站 圖

5月10日,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情況時說,我國提出建設地震科學實驗場至今已滿一周年,在研項目近60個,實驗場新增觀測站360個,已經積累一批觀測數據。未來3年我國將建成多口數百米至1000米的地震井下觀測台陣,探索開展數千米深井觀測試驗和穿透地震活動斷層的科學鑽探,獲取更豐富的地下結構和介質觀測數據。

“地震科學研究的基礎是觀測。”鄭國光表示,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標誌著我國地震觀測將從地表向地下進軍。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吳忠良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新增的360個觀測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國對於地震的觀測力量,使地震監測在目前的基礎上向前再邁一步,但這個體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年能逐步改善目前的現狀”。

吳忠良告訴澎湃新聞,今年將布點建設的地震井下觀測台陣並不是“撒胡椒面”似地隨意布設,而是集中在川滇菱形地塊的東邊界。“我們希望能夠觀測到更清楚的地震現象,未來(地震井下觀測台陣)還會擴展到其他地區。”

為什麽要建立地震科學試驗場?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宣布建設。

這個試驗場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實驗室,其任務是針對地震孕育、發生和致災各環節的科學問題,特別是那些需要通過野外實驗進行驗證的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為什麽要建立地震科學試驗場?鄭國光說,這是由我國多震災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大陸年均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4次6級以上地震,平均每3年發生2次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10年發生1次8級以上大地震。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財富高度集中,地震災害的敏感性和易損性越來越高,地震災害風險更加不容忽視。

然而,地震科學是以觀測為主的科學,是年輕的、發展中的科學,人類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認識仍處於探索階段。地震孕育發生和致災過程十分複雜,解決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更需要野外的觀測和驗證。

鄭國光說,地震科學實驗場是集野外觀測和室內研究為一體,系統開展的科學研究。近年來,高分、多維、空間對地等觀測技術的進步,通訊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野外大規模的實時觀測成為可能。

實驗場區位於川甘交界到雲南南部 中國地震局供圖

實驗場區位於川甘交界到雲南南部

澎湃新聞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針對大陸強震,利用現代化的立體觀測台網,實現多學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觀測。通過開展野外觀測和實驗,致力於破解從地震孕育發生到地面振動以及建築物破壞的全鏈條防震減災科技問題,並對具有防震減災實效的科技成果進行應用試點示範,以實現推進地震科技進步和地震災害防治的目標。

實驗場區範圍為從川甘交界到雲南南部,即97.5°-105.5°E,21°-32°N範圍的國境內區域。

吳忠良說,這一區域位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強烈變形地區,涵蓋川滇菱形地塊、滇南地塊、滇西地塊、巴顏喀拉地塊東段等,包括龍門山、鮮水河、安寧河、則木河、小江、紅河、小金河等重要斷裂,是中國大陸與周邊板塊動力傳遞的關鍵部位。

“這一區域內目前所有的觀測都是針對特定的科學問題,在對一些科學難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地震科學觀測來進一步探索。”吳忠良說,“今年我們將布點的深井觀測台陣並不是‘撒胡椒面’似地隨意布設,而是集中在川滇菱形地塊的東邊界,我們希望未來能夠觀測到更清楚的地震現象,未來還會擴展到其他地區。”

我國地震觀測能力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實驗場一年來新增觀測站360個,吳忠良向澎湃新聞解釋說,新增的觀測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國對於地震的觀測力量,使地震監測在目前的基礎上向前再邁一步,但實際上,這個體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年能逐步改善目前的現狀”。

下一步,中國地震局將繼續加快實驗場建設。未來3年將建成多口深度數百米至1000米的地震井下觀測台陣,探索開展數千米深井觀測試驗和穿透地震活動斷層的科學鑽探,獲取更豐富的地下結構和介質觀測數據。

據悉,地震科學試驗場在建設上主要有三點考慮:第一將瞄準美國南加州地震中心,對標其現有水準,保持實驗場的國際領先水準;第二考慮我國大陸型地震特點和五十年來開展地震預測實踐的經驗,突出中國特色;第三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及時開展實驗場前沿探索成果的地震業務示範。

試驗場針對的是大陸型強震研究

據鄭國光介紹,地震科學實驗場借鑒了蘇聯、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內外各類地震實驗場建設經驗,在科學內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探索,又考慮工程抗震應用,是世界首個研究“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的地震科學實驗場。

在研究對象上,我國的地震科學試驗場是國際上現今唯一針對大陸型強震進行系統研究的地震科學實驗場。

鄭國光還表示,中國地震實驗場堅持開門建設、開放運行,將開展最廣泛的國內外合作。地震科學實驗場列入2019年“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協調人會議計劃,成為“一帶一路”地震減災重點內容。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部門的17個專家團隊已經開始科研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