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我們談論端午時,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麽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

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龍舟節,還有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等稱謂,近年來又被稱作為詩歌節、衛生節。在先秦時代,五月被認為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五月五日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這樣,民間就有插菖蒲、艾葉之舉,以用來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以用來避疫,因此端午又成了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這一天,各地的慶祝活動也豐富多彩。我們生活的崇明也不例外。早先崇明人都把端午叫“端(崇明方言‘端’讀作‘顛’)陽”。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清代乾隆年間崇明的端陽活動。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大麥黃。這裡端陽,那裡端陽,處處都端陽。”這一首詞再明白也不過地表明了崇明端陽的習俗。除了前文講到過的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以用來避疫外,舊縣志上民間還有端陽日要把雄黃酒噴灑在牆上的做法,說是這樣一來可以驅逐牆角落的蛇蟲百腳。家家戶戶的門庭上方,都要插上桃枝,香草、艾葉、菖蒲,以驅趕邪惡。小孩的肚兜上、前額上都要抹上雄黃辟邪。頸項上懸掛葫蘆,以保平安。家中的中堂裡,則要掛上鍾馗像,用來鎮宅。

崇明舊時民間也喜歡賽龍舟。民間歌謠這樣說道:“吃罷粽子坐布機,姆媽筘夾(布機上的器件)推得動。吱嗒啊嗒不停頓,隻盼落機早完工。完工全家看龍舟,港邊到處人潮湧。比賽用勁要吃粽,劃船力杜(大)賽蛟龍。看客吃了端午粽,喝彩不怕臉孔紅。大呼小叫喊加油,誰最領先誰英雄。”當然,由於舊時崇明的河道通江達海沒有水閘,河水受潮汐的影響落差大。大潮時水漫河堤;小汛時河底朝天。賽劃龍舟只能候潮汛,所以在端陽節亦有隻比龍舟扎得好看如何的“賽龍舟”活動,它大致始於明代,盛於清朝。這一活動重觀賞、輕競渡,以龍舟的建造手工競技和船上的文藝表演為主。參加比賽的船體制作工藝精細,造型別致,既全面傳承了江南地區龍舟的特色,又有諸多的獨特創造,地域文化風格明顯。一般來說,它船身小、船底平、行駛快、宜在當地狹小河道行進,龍頭都用香樟雕刻,栩栩如生;龍嘴朝天張開,猶如吞雲吐霧;龍尾高翹,氣勢磅礴。船的前部有亭樣式式樣的牌樓,後有艄亭,牌樓前扎“台角”,船上彩旗飄飄,流蘇搖曳,整體布局瑰麗無比。

清代乾隆年間崇明的《瀛洲竹枝詞》就有這樣的描述:“年年高興渡龍舟,只為乘潮過節遊。兒女裝成水台閣,精奇俏豔賽蘇州。”詞中的水台閣是指扎成的亭台樣的龍舟。這一艘艘的龍舟聚在一起,每艘的船上還有民間樂隊演奏江南絲竹,其場景也可以和現在的花車展示可以一較高下。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崇明當時的大同公社文化站,為了參加縣裡的民間文藝匯演,也曾經製作過一艘龍舟,限於經費,它只能在旱地上行進表演。江南絲竹隊伍在船內邊行進邊表演,吸引了不少觀眾。

端午佳節也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崇明人把糯米稱之為茶米。崇明歷來是盛產糯米的地方。舊時的縣志上記載,沙洲崇明產有燕子糯、爛頭糯、堆子糯、飛來糯、蘆花糯、胡桃糯、香紗糯牛筋糯等不下數十個品種,其中的燕子糯,更是裹粽子的好食材。崇明粽子從芯餡看,有豆沙、紅棗、鮮肉、蓮子、桃仁、花生、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五月端陽期間 ,崇明人包裹的粽子最常見、最普遍的是三角粽。除了三角粽,崇明人還喜歡裹長腳粽,矮腳粽,斧頭粽,關門粽。最普遍的是用赤豆來裹粽子。想想吧,雪白的米粒間相嵌著一粒粒紅紅的赤豆,這可愛的模樣就是不吃也誘人,吃時,把尖尖的粽子頭往糖缸裡一蘸,那份好吃,真叫“打巴掌也不放”。粽子的食材還有黃稷、高粱。黃稷跟高粱都為粘性,吃起來口感也好。也有的人家以米粉和麵粉調成糊狀後包裹粽子,此為粉粽,拿時不粘手,吃時不粘牙。

乾隆年間的《瀛洲竹枝詞》寫道:“茶米蘆包穿粽長,家家蒲酒醉端陽。時交夏至鳴金響,南北魚舟盡轉洋。”詩裡的茶米是崇明人對糯米的別稱。轉洋是指魚船從漁場回來。翻譯成現代文即是:“蘆葉包裹的糯米粽隻隻細長,家家暢飲菖蒲酒忙度端陽。時近夏至收港的螺號已吹響,南洋北洋的漁船正趕著還鄉。”想想吧,在初夏的楊柳清風中,在如煙細雨的幕簾中,空氣裡處處漂浮著蘆葉的清香。河水潺潺送祝願,葦葉聲聲寄思念。讀到這裡,大家千萬別以為粽子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種節慶飲食,它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寓意:葉葉層層,象徵著好運不絕;粒粒緊粘,顯示著幸福綿綿;線線纏繞,標誌著快樂相抱;水水相融,意味著情意濃濃;粽粽連接,傳達著祝福不歇。

現在,端午節已是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對過端午節也益發重視。崇明區每年都會在西沙的明珠湖舉辦端午季活動。屆時,龍舟競渡,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吸引著紛至遝來的遊客。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重又現出了它的勃勃生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