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孔子真的刪掉了《詩經》90%的內容嗎?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一期:孔子刪詩

《詩經》這部經典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綿延五六百年。創作地點以黃河流域為主,遍及長江、漢水一帶,可謂縱橫千里。

把這般時間、空間跨度的詩歌匯集起來,並精選而成305篇,究竟是怎麽做到的呢?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主要有“孔子刪詩”“王官采詩”等說法。

孔子刪詩

“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論語》中並未提及,出處見於《史記》。

《史記·孔子世家》裡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司馬遷記載,以前的《詩》有三千多篇,孔子以“禮義”為標準,對其進行刪減、編錄,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版本,共305篇。

“孔子刪詩”自唐代孔穎達開始懷疑之後,日趨否定。

有學者表示:當代研究《詩經》者,幾乎都認為孔子沒有刪詩,否定孔子刪詩之說似成公論。

王官采詩

另外一種普遍的說法便是“王官采詩”說,據《漢書·藝文誌》記載: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是說古代有專門負責采集詩歌的官員,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鑽研詩歌本身。

“詩言志,歌詠言”,他們是要通過研究詩而觀風俗、明得失,考察民間的風土人情,了解廣大民眾的心聲,進而評斷到政治的得失,以便調整治理政策。

《漢書·食貨志》有這樣一段更為生動詳細地描寫,說每年初春時分,老百姓去去田裡面勞作耕種時,采詩官便搖著鈴鐺在路上巡視,向老百姓采集民歌。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對此,你怎麽看?

留言區和小夫子聊聊吧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