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東浙江四川湖南,哪裡的臘腸最好吃

北風起,立冬後,空氣裡細菌一少,便是製作傳統臘腸的時節。

其實,臘腸早已突破了古人追求時節的規律,但冬天依然是各種臘腸的主場。

除了熱騰騰的火鍋,誰能在冬天打敗一碗蒸得油光發亮、香氣四溢的臘腸?

陽光下的臘腸,是最美麗的。

臘腸是年貨屆的無冕之王

1500多年前的某個北魏人,第一次把羊肉切碎塞進羊腸裡,用火烤著、小刀切片享受的時候,肯定沒想到他居然發明了讓無數人心心念念的冬日美食。

每到臘月,人們宰殺掉養尊處優了一整年的牲口,做成一掛一掛的臘腸、臘肉,既是保存鮮肉的絕佳方法,也是對美味的再創造。

「冬臘風醃,蓄以禦冬」,聞到淡淡的臘香,看到掛滿院子紅紅火火、醬色喜人的香腸,每個人都深知:年關將近。

《齊民要術》灌腸法記載,北魏人把羊肉切碎,拌上鹽、薑、蔥白、醬油、花椒末,灌進羊腸,直接就可以用火烤著吃。後來的做法並沒有太多變化,把鮮肉或各種下水剁碎,灌入豬、羊等動物的大小腸裡,脫水貯存起來就是臘腸了。

臘腸製作方法大同小異,沒有標準配方,卻是南方曾經家家戶戶必備的傳統手藝。

一條最基礎的原味香腸,用不了什麽稀奇材料,僅肥肉、瘦肉、鹽、酒、糖足矣。

絞肉機做出來的肉雖然均勻,但永遠沒有手工切來得有味道。

肉,最好是自家現殺活豬的新鮮肉,肥瘦也有要求。

有人說:「臘腸的審美,都建立在油滋滋甜膩膩的打情罵俏中,20%的肥肉起,可以多,但不能再少了」;鹽、酒、糖,既給香腸提供甜鹹交融的口味,又增添馥鬱的酒香。

灌腸

其他的變化都以此為基礎,充分體現了各地人民的創造力。

川湘人民要麽苦於山地崎嶇,要麽限於盆地潮濕,臘腸的保質成了首要考量。當地流行用柏樹枝等熏製臘腸,加速臘腸脫水,沒想到意外造就果木香;

顏色豔麗的川味臘腸,圖源@四川楊大爺

東北人民則喜吃蒜,加蒜、風乾的鹹鮮口香腸符合大方豪氣的東北人一貫的追求:肉,咬下去幸福感爆滿的肉。

哈肉聯風乾腸

儘管臘腸做法千差萬別,但最終結果往往殊途同歸:上鍋蒸。

氤氳著熱氣的臘腸紅白相間,面若桃花。如果選用的是追求原味鮮香的廣式、金華香腸,滋味則更勝一籌。

臘味合蒸,一定少不了臘腸。

廣式香腸濃鬱醇厚,鹹甜兼備。

受製於嶺南水土,臘腸需要進烘房加速脫水,最傳統的廣式臘腸還會加入靚陳皮改善口感。

廣式臘味店豐富的選擇,圖源@春播

而在吃上永不滿足的廣東人還創造出鴨潤腸、鹹蛋黃臘腸、東莞臘腸等新品種以供嘗鮮。

東莞矮仔祥香腸

金華香腸則甜味稍淡,肉汁豐盈。

地處金衢盆地,金華人只需要控制每日曬香腸的時間,無需再加火烘焙;而在口味上遵循古法的金華人並不喜甜,僅用當地土豬和土燒酒、鹽、少量糖調味,照樣能得到優質臘腸。

金華臘腸形製簡單,只有長條形。圖源@今日金東

相隔十萬八千里的浙江和廣東,在臘腸的甜鹹口味認同上,其實攜手達成了美好的共識。

煲仔飯是臘腸的最好歸宿

臘腸切片,無論和哪種綠油油的蔬菜如蒜苔、如豆角、如尖椒搭配,混著炒一炒都是一盤家常美味。

生於廣式臘腸區的蔡瀾提供了更誘人的選擇——臘腸蛋炒飯:「最搭的是臘腸,不過都要切粒,不要比米飯大太多,不然就搶去了雞蛋米飯的風頭」。

臘腸炒飯

而對更多廣東人來說,臘腸的最佳搭配一定是「臘味煲仔飯」。光是想著滋滋冒油的臘腸和層次豐富的長粒絲苗米,就已經足夠讓廣東人想過冬天了。

臘味煲仔飯

一般認為,完美的煲仔飯有三重境界。

一是浸透了肉汁、豉油,借足了味道的上層米;二是肉汁不能及、猛火也燒不著、樸素單純的中層米;三是金黃酥脆,略微帶焦的下層米,俗稱「飯焦」。

飯焦是煲仔飯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圖源@Feekr

第二第三層米全看店家選料和廚子對火候的掌控,真正留給食客自行選擇的只有頂層而已。

但對最嚴格的老饕來說,沒有一種食材能像廣式臘腸一樣,仔細地浸潤米飯,撐起一份煲仔飯的豐腴。

頂料葷素搭配,豐儉由人,但臘味是永恆的經典

如果是香港人,對廣式臘味煲仔飯的要求就更加嚴格。

「鴛鴦腸飯」,豐腴鮮美的鴨潤腸和甜鹹適口的傳統臘腸雙腸合璧,不切片,隻切段,成為愛腸人的心頭寶。

鴛鴦腸飯,圖源@半島便利店

潤腸,其實是用豬肝、鴨肝代替了部分肥肉製成。粵文化喜潤不喜乾,「潤」有家肥屋潤的好意頭。

吃到後來,直讓人不顧形象,拋棄米飯直接送一整段臘腸入口,體會廣東人說的「爆汁感」。

鴨肝髒肥美,於是潤腸可以少用肥肉、多用瘦肉。尤其是鴨潤腸,吃起來油潤、韌口,口感好到無以複加。

老廣說:「秋風起,食臘味」,在氣象轉涼後做臘味、嘗臘味,並不僅僅是對臘味美味的認可,更是廣東人對「順時而食」的堅持。

從鵝肝、鱔段到龍蝦、膏蟹,煲仔飯的頂料現在已經涵蓋海陸空,「脊背朝天皆可食」了,但如果連最基礎的臘味煲仔飯都做不好,一家煲仔飯店還有什麽存在的意義呢?

始創於1979年的廣州民記煲仔飯

中國臘腸地圖

新疆丨馬肉馬腸

熏馬肉馬腸

懂馬的新疆哈薩克族人給了馬肉第二次生命。

風乾三個月的馬肉馬腸,血肉由紅褐色變成了深棕色,而沒有生機的肥肉白則變成了奶酪般的乳黃,原本乾澀、口感較牛肉差的馬肉煥發新生。

或烤或炒或隔水蒸,直接撒上新疆辣味輕、鮮嫩甜香的皮牙子(洋蔥)或做成那仁(手抓馬肉面),那美味令人發指。

那仁

四川丨川味臘腸

川味臘腸,圖源@半島便利店

四川人離不開大紅袍花椒,四川臘腸也是。

除了大紅袍花椒,必不可少的還有辣椒、八角、豆蔻、茴香等料;煙熏這步驟倒是次要,只是因為四川盆地氣候太潮濕,不烘乾容易變質。

川味臘腸以青川縣農戶手作為佳,最重要的是調味,其實並不很精致。隨便炒點蔬菜,就是四川人最平常也最巴適的下酒菜。

川味臘腸,圖源@半島便利店

湖南丨湘西臘腸

湘西臘腸,圖源@健康第一刊

湘西山區喀斯特地貌遍布,地形崎嶇,溝通不暢。在這裡如何保存肉類才是最大的難題。

和川味香腸相比,除了少加甚至不加花椒,湘西臘腸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熏製。

每逢臘月,湘西土家族的農家都會在堂屋裡挖一個火坑,而臘腸則掛在火坑上面,一邊燒柴做飯,一邊取暖,打打牌,聊聊天,湘西人,簡直擁有全南方最舒服的過冬方式!

湘西熏臘腸,圖源@健康第一刊

浙江丨金華香腸

金華香腸

金華,一條源自大盤山的婺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也帶來了習習山風與江風。

相比火腿,同樣盡享天時地利、鹹度卻很低的臘腸才是金華人的冬日美味。

金華香腸不比廣式,調料僅為鹽、糖和高度加飯酒,偶爾也會視情況微調。雖然調料追求簡潔,但三者配比從來都是金華人的秘方,基本從不外傳,工廠化生產的香腸更是為金華傳統手作臘味的匠人所鄙夷。

虞府手工香腸,傳統金華香腸需要按照一氣象候規律曬製。五更天,晾到露天「打冷風」;中午日頭猛,又把香腸轉移到陰涼處。曬曬收收,金華香腸慢悠悠地吸納著天地靈氣,散發出油香,金華人稱其為「香腸」。

正宗金華土香腸,在豐腴的優質豬肉味上帶著絲絲微甜,回甘又呈現微弱的酒香——這是來自酒精和油脂攜手的美味創造。

如今,金華傳統土香腸流行地區也僅限於金衢盆地,就連過年的餐桌地位也被各式山珍海味替代,日漸式微。

響馬出品,沈巨集非大愛

生態黑豬肉製作的手工香腸

掃碼立刻購買

撰 文 / 小樓

圖 片/ 網 絡

主 編/易 小 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