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象棋後誕生科普:對抗賽冠軍頭銜最“短命”

2018國象棋後對抗賽2018國象棋後對抗賽

  2018世界國際象棋女子錦標賽冠軍對抗賽於5月9日在上海結束了上半程的五局比賽後,轉戰到了重慶九龍坡,下半程的比賽將於5月12日下午15時繼續進行,目前挑戰者居文君以3.5比1.5領先現任棋後譚中怡。

  比賽間隙,小編整理了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的誕生的過程,以及居文君是如何獲得挑戰棋後資格的?為還不太了解賽製的小夥伴們做個科普。

  女子國象世錦賽誕生於1927年,其前身為世界冠軍賽,當時的賽製是參賽棋手通過單循環賽比拚,成績最好者為冠軍,這一賽製沿用到了1952年,這一年國際棋聯對女子世錦賽賽製進行了改革,由單循環賽變為冠軍挑戰賽,棋手們需要通過會員國劃分成的8個分區進行選拔,出線者在與循環賽製進行世界冠軍挑戰者(候選人)資格賽,獲勝者才有資格向世界冠軍發起多局對抗挑戰賽。直到2000年,國際棋聯再次對賽製進行改革,這也就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淘汰賽製,即為世錦賽。

  淘汰賽製的世錦賽由國際棋聯於2000年開始改革創辦,那一屆的冠軍正是中國第一位國象棋後謝軍,隨後2001年(冠軍:諸宸)、2004年(冠軍:斯坦芳諾娃)、2006年(冠軍:許昱華)、2008年(冠軍:科斯堅紐克)、2010年(冠軍:侯逸凡)、2012年(冠軍:烏什尼娜)、2015(冠軍:小穆茲丘克)、2017年(冠軍:譚中怡)先後舉辦了共九屆。

  2017年3月國際象棋女子世錦賽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結束了決賽階段的爭奪,中國棋手譚中怡憑借加賽25分鐘快棋以1勝1和戰勝烏克蘭棋手安娜-穆茲丘克,加冕國象史上第16位棋後,成為繼謝軍、諸宸、許昱華、侯逸凡之後中國第五位國象世界棋後。

  目前國際象棋棋後誕生除了世錦賽以外,還有就是女子世界冠軍對抗賽,女子世界冠軍對抗賽(2011年開始創辦),兩個比賽的勝者都是世界冠軍暨“棋後”。兩個比賽交叉進行,一年世錦賽(淘汰賽製),一年冠軍對抗賽(其資格賽為“女子大獎賽”),換而言之,衝2011年開始國際象棋一年會產生一位“棋後”。而通過女子世界冠軍對抗賽加冕的“棋後”到了第二年就會自動“失效”。

  那麽作為冠軍對抗賽的資格賽,女子大獎賽又是如何進行呢?國際棋聯於2009年創辦女子大獎賽,周期為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了四屆。在前三屆比賽中,每屆比賽分為六站,被邀請參賽的棋手可參加其中四站比賽,並選擇最好的三站成績計入總積分,總積分排名首位的即為總冠軍獲得世界冠軍挑戰賽資格;第四屆比賽和前三屆略有不同,共分為五站進行,根據規則,參賽棋手可自由選擇三站參賽,並將三站總成績相加,成績最好的棋手將成為本年度大獎賽總冠軍,即獲得世界冠軍挑戰賽資格。在2015-2016年進行第四屆國象女子大獎賽中,中國棋手居文君獲得了總冠軍,也就是說她獲得了與世錦賽冠軍譚中怡進行世界冠軍賽的資格。

  當然,也有多位棋手對於這樣的棋後賽製表示“不滿”。2016年5月,當時的世界棋後侯逸凡宣布退出2017年世界冠軍爭奪,以抗議國際棋聯“不合理”的賽製。通過對抗賽拿到“棋後”頭銜,下一年不參加淘汰賽製的女子世錦賽,那就意味著頭銜不保。然而淘汰賽製的女子世錦賽從水準、品質等各方面來講都有一定差異,同時每輪比賽就下兩盤棋,偶然性太大,很難真實反映世界最高水準。這也是侯逸凡拒絕參加大獎賽以示抗議的主要原因,據了解此前侯逸凡曾多次向國際棋聯正式提出更改賽製的申請,並提出了3個備選方案,但國際棋聯均表示“正在研究”。以前其他“棋後”的類似提議也同樣未被采納。

(責編:樊璐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