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錇堅:區塊鏈是技術和金融兩大行業的碰撞和融合

(本文為界面新聞副總裁黃錇堅在1月12日舉行的界面思享會“區塊鏈的中國道路”上的演講。)

區塊鏈的中國道路,這是我們界面思享會第一期活動的主題。

區塊鏈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領域?它代表的是華爾街文化,還是矽谷文化,或者說是中關村的玩具,還是金融街的玩具?今天在座的幾位嘉賓也有不同的出身,有的可能來自高校的經濟學和金融學背景,有的來自公司,在做一些區塊鏈相關的業務。在底下的交流和對話中,我發現不同的文化衝突還是非常大的。今天的演講也從兩種文化著手,我會更多的側重技術的基本知識,關於區塊鏈的金融和經濟學,會有更多的專家來給大家講。

我的演講標題是“區塊鏈:技術VS金融”。2013年4月18日,我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寫過一篇文章:比特幣超越人類的新物種。文章結尾寫了一句話:“比特幣是無政府主義者對中央銀行的一次反抗或者一個絕妙的反諷”。我的專欄欄目叫科技波普,當時只是把比特幣作為一個比較好玩的技術熱點來分析,當時比特幣的價格大概是100~200美元。

這篇文章在今天看來,仍然有一些有意思的說法。比如比特幣是一個生物,這個物種一旦誕生以後,人就很難控制了。它是人和機器之間雜交的一種生物,很難被消滅。後來也有人叫它DAO(分布式自動組織)。它的誕生,對傳統的金融勢力是對抗的關係,它也許是一次顛覆性的力量。它也可能就是一個遊戲,一個行為藝術,所以我說是一個絕妙的反諷。

十年:三個新物種

回顧過去10年,有三個關鍵性的事件,可以看出這個新物種對傳統的金融業或巨無霸帶來的衝擊。

2009年也就是11年前,比特幣的第一個創始區塊出現,中本聰在創始區塊裡面寫了一句話:財政大臣瀕於第二輪銀行救助,這句話是當天的《泰晤士報》的頭版頭條。背景是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央行正在救助銀行。這句話寫到創始區塊以後是抹不掉的。它不光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實驗,也體現了中本聰的野心,或者說他玩了一個彩蛋,寫在比特幣區塊鏈的這句話是永遠抹不掉。它是對央行和傳統銀行,對於整個世界的一個嘲諷。

第二個事件是2017年9月4號,央行和7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在此之前我也在關注這個領域。當時最熱的是以太坊,它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的計算機。世界上有很多計算機了,我們為什麽還需要一個新的計算機?以太坊是一個構建在區塊鏈上的計算機,可以做很多事情,跑各種程序。很多人做了各種嘗試,比如遊戲等等,但最熱或者說殺手級的應用就是ICO,叫首次代幣發行。這個新的遊戲可以繞開所有的傳統的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讓任何人可以基於以太坊發行代幣。所以ICO在2017年掀起了一個熱潮。這是以太坊對傳統投行和金融監管機構帶來的威脅。

第三件事大家比較熟悉,就是2019年被熱議的Facebook的Libra白皮書。這個計劃出來以後,所有的央行都比較緊張。總之,這是過去十年第三次在金融業的門口出現了一個技術的野蠻人。

所以,我把區塊鏈看做是金融和科技兩大行業衝突或者交匯的產物。

如何建立區塊鏈的基本知識框架

現在大家看到一些新名詞,喜歡用比較簡單的中文含義去理解它,但這裡面存在很多誤區。首先,區塊鏈是什麽,英文是Blockchain,要特別精準的定義,應該是類似數據庫的東西。

比特幣白皮書裡面其實沒有提到過這個詞,它隻提到a chain of blocks,一條用區塊組成的鏈。我本人最早接觸到它是因為一個網站blockchain.org。在這個網站,你可以查到比特幣的每一筆交易。人們在比特幣網絡上轉账後,會看看這筆交易到底有沒有被打包,被確認。這大概是2014年的時候。當時我不知道也不太關心blockchain是什麽意思。到這兩年才發現,這個詞成了這個行業的專有名詞,大家把它當做一個行業、一個領域了。

再說比特幣,一看中文你覺得這顯然是一種幣呀。但在英文文獻裡面,我們經常看到人們用network或者system來形容它。當人們說以太坊、比特幣、EOS等新的公鏈時,都會用network來形容這一類東西。英文不會用幣,而是說這個網絡怎麽樣?所以從根本定義上來講,我們所謂的這個幣那個幣,其實是一個網絡。所以,以後碰到某個幣,你應該把它想象是一個網絡。

該領域用的很多的詞還包括虛擬貨幣、數字貨幣,但英文文獻都不用,而是用Cryptocurrency(加密貨幣)。在英文理解裡,它是一個基於加密算法的體系。這樣的確更精確,因為一提到數字貨幣,我們會想,現在的微信、支付包,難道不是數字貨幣嗎?遊戲裡的金幣,不是虛擬貨幣嗎?而比特幣等公鏈,本質是基於加密算法。所以我覺得,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其實更精確。

另一個詞大家也喜歡用,叫智能合約。實際上,智能合約既不智能,也不能說是一種合約,我覺得應該是一種依條件而觸發的程序。

Token這個詞也讓人頭疼,現在一般翻譯成代幣。在英文,它可以放到很多語境裡。比如說餐館的代金券,比如過去往街頭遊戲機裡投的鋼鏰,它是金錢的一種象徵。在互聯網和技術研發領域,Token這個詞也用得很多,一般譯成令牌,你訪問一個網站或APP時,伺服器能借token識別出你。

所以我建議,以後碰到區塊鏈的新詞,最好還是看看它的英文原意,查一下百科,把它放在一個大的體系裡去理解。

區塊鏈知識層級:數學、計算機學、博弈機制、經濟學、金融學

剛才說到,比特幣、以太訪其實都是一個網絡,那麽,它和現在很多服務和應用基於的互聯網有什麽區別?簡單說來,傳統網絡是中心化的網絡分布,而區塊鏈網絡是p2p網絡(點對點網絡)。

我現在在台上說話,大家都在下面聽,這其實就是個中心化的網絡。一人說,其他人都在聽。如果是一個p2p網絡,大家都會站起來,同時有幾百人說話,這肯定會造成很多噪音,造成通訊和溝通的困難。而比特幣和以太坊的關鍵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既要用點對點網絡,但又能提高效率和達成共識。

很多人解釋比特幣時用麻將這個比喻。的確兩者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區別更要關注,麻將是四個人打,而比特幣可以有無數開放式進入的玩家。獎勵方面,麻將是籌碼,比特幣是出塊。比特幣可以完全成為一個自洽的遊戲,就是說,我們可以不跟法幣任何關係,每一局的獎勵就是比特幣,獎勵的籌碼是這個遊戲本身產生的一個計量部門。打法也可以來做一些區別,比如說有廣東麻將、四川麻將,在比特幣我們做克隆,比如萊特幣;做分叉,比如比特現金和BSV。

而比特幣和區塊鏈最核心的問題是記账。如果四個人打麻將,記账很簡單,大家可以在一起記一下這盤誰胡了,誰給誰多少籌碼。而在比特幣網絡,每個節點都需要記錄一個账本。這就產生很多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同時有幾萬人在打比特幣麻將遊戲的話,账本怎麽記?裡面記錄哪些東西?會不會有人寫錯,或者篡改歷史?整個區塊鏈行業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有人總結,比特幣網絡至少由四部分機制組成。第一,它是由大量節點構成的、不需要許可就可進入的網絡遊戲。第二,它是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第三它有2100萬發行量的上限,每4年出塊會減半。第四,它是公開可溯源的很難篡改的账本。我們把第四點提出來,把它叫做區塊鏈。

那麽,前面幾點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當然有。比如第一點,其實是存在聯盟鏈的方案。和比特幣這種公鏈不同,聯盟鏈需要許可才能進入。第二個,達成共識可以不用工作量證明機制,在聯盟鏈裡面或者其他公鏈,我們有PoS(權益證明)的方案,會有PBFT或者HoS,以及Libra用的Hotstuff等機制,這都叫共識機制,即多個節點怎麽達成共識?第三個我覺得也很重要,就是激勵機制。在今年四月以後,比特幣的出塊又一次減半。那麽,在聯盟鏈和其他鏈上就會產生一個大問題。激勵機制是什麽?如果鏈本身沒有激勵機制,誰願意往裡投入,誰來維護節點?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總之,比特幣是一個開放的自洽的系統。自洽是說它有激勵,同時也抗攻擊。我覺得中本聰的意思是,這個遊戲的規則是邏輯自洽的,如果你是經濟學裡的理性人,只要你在我這個遊戲裡玩,你就不會去破壞它,因為只要算計一下,你與其篡改或作惡,還不如去挖礦。當然,如果你不是這個遊戲的人,你從外面過來,你說我不在乎你這個遊戲裡的獎勵,我就是要破壞你,那還是可以破的。這是博弈機制方面的思考。美團的王興曾提到一本書,叫《有限和無限的遊戲》。借用一下,比特幣這個遊戲就是停不下來的無限遊戲。我們現在可以消滅麻將這個遊戲嗎?好像也很難,因為它是一個遊戲的玩法。

比特幣的四個部分是互相牽製和互相促進的。關於第四點,一個難以篡改可以公開查詢的账本,其實只是一個結果。或者說,篡改比特幣帳本的成本非常高,並非完全不可以。

稍微引申一下,比特幣並不是一個什麽完美的方案,它會有很多資源消耗和重複浪費。現在的中心化網絡,比如說你在淘寶、京東的各種購物記錄,其實這些數據是存在大公司的伺服器上,不需要存在你的手機裡。這種分工也是一種效率。 而比特幣和所有公鏈有一個很大問題,账本要在所有的節點存儲,這是多麽巨大的一個浪費。

我畫的一個圖表,從下到上大概是從數學、計算機、博弈機制、經濟學到整個應用的各種概念層級。

這個圖是理解區塊鏈的一個基礎,最底層的是數學,包括算法。如果不了解哈希,就會遇到一些基本困難。包括公鑰、私鑰、非對稱加密,這都是整個區塊鏈的基礎。這個表的最右邊一欄,是在媒體和網絡文章裡經常看到的詞,但這些詞很可能有歧義。比如人們說公鏈和聯盟鏈,而這兩者最重要的區別是進入該網絡是不是免許可,你進來挖礦或者成為一個節點,需不需要許可?公鏈的特點是誰進來我都不怕。聯盟鏈,像Libra這種聯盟鏈,是需要許可才能進入。

如果對每個概念都比較了解,當你看到網路上的一個新詞,你大概知道作者在說什麽,他錯在哪裡。

上表分成兩塊,底部是灰色背景,上部是紅色背景。灰色這塊基本上處於技術體系,包括數學、計算機、網絡的共識,數據庫和經濟體系。到了紅色背景這塊,就是外層了,比如說穩定幣USDT、比特幣的價格,包括溯源、版權追蹤這些應用,都是搭建在灰色區域的基礎之上的。

有了這個表格,看到很多新聞事件你會有新的理解。比如說量子計算很有可能出現突破,這就觸及最底層的加密算法。如果真是突破,那就是非常根本性的變化,可以把整個比特幣和很多區塊鏈的根基推翻。比如另一個新聞,人們說比特幣價格跌到了極低,比如1000塊。但這只是比特幣和法幣的一個兌換,圖表底下整個灰色區域是不受影響的。

所以,一個事件的影響到底是多大,你可以放到整個框架裡來理解。

有媒體總結說,區塊鏈的特點包括安全不可篡改。看到這一條,我會把它轉成一個技術名詞來看它,說的是女巫攻擊、拜佔庭將軍問題嗎?或者是說雙花、51%的攻擊。技術圈子關心的是TPS、吞吐量、延遲和最終性等等。

區塊鏈和傳統數據庫的優劣比較

很多公司的互聯網業務,其實都用數據庫來解決問題。在考慮要不要採用區塊鏈解決方案時,關鍵是把數據庫和區塊鏈放在一起來比較,看看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在哪。

從傳統數據庫到封閉的聯盟鏈、開放的聯盟鏈,到公鏈,這些技術在數據的讀寫權限、篡改證明、數據的同步、數據的記錄權和信任度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傳統數據庫有很多限制和問題,比如說讀寫權限都是內部人控制的。我們個人在BAT巨頭的所有數據其實都是很難篡改的,這是因為它的修改權限被限定了,在大公司內部,有一套關於技術權限的管理。用戶數據難以篡改,是因為內部的管理規則,內部的約束體系。從技術上來講,只要有個黑客能夠獲取最高權限都可以改掉。在聯盟鏈或是公鏈,修改權限越來越難,權限分布在所有人手裡,通過一個共識機制把它鎖定。

但是,數據庫比所有區塊鏈項目也有優秀的地方,按我的理解,它是非常高效的,而區塊鏈其實是非常低效的,因為所有的節點都要驗證、計算,所有的節點都要存儲所有數據,這肯定是一種浪費和一種重複建設。

但這方面也有一個比較樂觀的觀點。正如IBM總裁在1943年認為世界只需要5台主機,而比爾蓋茨曾認為個人用戶只需640k記憶體就夠了一樣,技術正是在不斷升級和製造冗余中前進的。現在,每個人手裡的手機都超過了當年的大型機的性能。未來也有可能每個人手裡都可以跑一個區塊鏈的節點,存儲所有的數據。因為硬體和所有技術的性能都在進步,可以滿足性能要求。

最後,給大家看一個叫擴容性三難的圖。有一個三角形,一個點是安全性,一個是去中心化,一個是Scalability,或者叫擴容性。每一個公鏈或者每一個區塊鏈項目,都在做取捨,很難既能夠做到特別大的規模,同時又能夠有很好的安全性,同時還能夠去中心化,它總要做取捨。

在這些取捨裡邊,比特幣和以太訪選擇的是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它在效率,比如吞吐量和TPS方面,做不到太好。有些項目偏向於更多的安全和可擴容性,但在去中心化方面做得不夠。

我大概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名詞解釋,謝謝大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