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漢大學“3+3”聘用製引發爭議,教師淘汰率97%

2018年是武漢大學在2015年推出所謂「3+3」聘期製教師制度的第一個考核期,結果在第一個三年工作考核期後,網絡曝光只有4人通過評審,進入正式武漢大學的教師編制,而沒有通過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員等,則面臨沒有薪水的失業狀態。一名武漢大學考核未過關的教師在論壇吐槽制度的不合理,認為「所謂的聘期製就是高級博士後換了一個名稱而已,特聘副研究員只是一個沒有職稱的虛名」。

其實不光是武漢大學一家,從清華北大到華東五校等名校,教師聘用製,非升即走,也就是在部門時間內必須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務,如果沒有完成那麽就不符合高校留校當教師的資格。越是名校,對於考核的指標越高,武漢大學的「3+3」聘用製只是中國高校提高師資標準的一個代表而已。

據武漢大學此前消息,學校此次改革重點在選人機制和用人機制兩方面選人機制改革圍繞《新進人員試行聘期製檔案》,在學校層面建立「合約聘用管理」與「事業編制管理」相結合的師資選聘制度,采取新進教師「3+3」合約聘期製等一系列新舉措。用人機制改革主體是在全校範圍內分步推行「全員聘用製」,逐步形成崗位明確、職責清晰、注重績效的管理體系,從整體上增強隊伍活力和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

對此網友怎麽說?

cruise2017

武大2015年推出所謂的「3+3」聘期製教師,入職前告知達到副教授水準可入固編,第一個三年119人只有4人通過評審入編,淘汰率鋼彈97%,天理何在

沒能入固編的被告知第二聘期學校不出錢,由學院續聘發工資;學院說有困難,由課題組老闆發工資,找老闆說等我的大項目申請下來我發你工資。

什麽「3+3」! 第二個三年完全就是虛的,這是要把人逼上絕路麽?

什麽聘期製、聘任製教師,跟高級博士後打工仔有什麽區別?

什麽副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特聘研究,除非你有實力上「四青」及以上(含長江院士),否則來武大基本就是奉獻青春!

chaosi

三年離榨乾還很遠吧,要是留十年再趕走才過分。

雖然同情樓主的遭遇,但這事細想也怪不了人。

臨時工都是騙人的,這個常識國人應該都有。

而且人家三年就趕人,已經屬於超級厚道的了。

newguester

中山大學特聘副研淘汰率可能差不多

frankyzj

現在的大學天天在搞改革,有哪個大學能夠清醒的想一想一個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麽?是教書育人還是搞科研?現在90%以上的大學把所謂的科研看的比什麽都重,評價學校、評價老師所謂的科研項目、文章是主要指標,還冠冕堂皇地說「以科研促教學」,試問那些大名鼎鼎的大學教授,有幾個能真正把科研應用到教學中去。只能是花著老百姓的錢,年年產生一堆堆的學術垃圾。

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要想講好一門課沒有3到5年的功夫是不行的,想想我們上大學的時代,新來的教師要跟著老教師聽1到2年的課,還要給學生批改作業當助教,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上講台給學生上課,而現在只要在網上下個PPT就能講課,講的好與壞從來沒有人考慮,只要完成任務就行,你的課講得再好,沒有所謂的科研和文章也不行。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抱怨學生不願意聽課,為什麽?老師就沒有下進去辛苦,老師不重視教學、糊弄學生、學生糊弄自己。更有的學校據說新畢業的博士不讓講課也不讓跟教學,而是先讓搞科研、發文章,評上副教授後才能給學生上課。多麽地重視教學啊!給你們上課的至少是副教授。難道不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職稱高的就一定能講好課嗎?自欺欺人罷了。

現在的大學無時無刻不再想著排名,進世界的著名大學、一流大學,結果是什麽?忽略了對學生的培養,生源的品質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從校門走出的學生是一年不如一年,難道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前一段時間因需要找一本關於中國文化的詞典,在書店找到唯一的一本《漢英中華文化圖解詞典》,拿到這本詞典欣喜之餘,一看作者不禁讓人無語:這本詞典是三個日本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編寫成的,我們現在有幾千萬人在學英語,有的從小學開就學了,也不乏知名的專家教授,也有CSSCI發了幾百篇的英語教授,有哪個能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一件這樣的事?現在即使有,按照現在的體制,你就是用5年寫出這麽一本書,別說評教授了,恐怕在有的學校連工作都丟了。教育是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浮誇,實實在在講好每一堂課,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每一道作業題,他們是我們真正的未來。

fengfeiyang53

你看看ccer上財外經貿多少海歸發了top5,人家還不是回來了,可是國內能發top的土鱉有幾個?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在我們上財,其實真正牛逼或者說出成果的海龜是極少數,大部分的海龜在我看來都是充數的,他們沒有文章,也不教很多課,卻拿著不錯的薪水,然後期限到了,再去其他高校混下一個合約期,這裡的道德風險很普遍的,當然會引起土鱉的抵觸。常任軌政策推行是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這其中的代價也並不小。

zljzcl

現在大學都傾向於搞科研,重科研輕教學,而不是教書育人

westwater

新人新辦法,老人直接是tenure了,看來幹什麽都得趕早啊。

frank

不是說科研和教學之間是矛盾的,做科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最前沿的過程,如果真正意義上是在做科研,那無疑對於教學是最好的促進。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充其量只能說是在「搞科研」而不是在做研究,是在搞一場學術大躍進,急功近利。為了發文章而發文章、為了做項目而搞科研。

相信各位的郵箱裡被各種論文代理、專注代理、發表論文操作的廣告充滿了吧。為什麽這些人有生存的土壤,有需求就有市場,而且操作的刊物級別越來越高,從一般到核心、從更新到國家級、甚至到了CSSCI以及更高級別的刊物。歸根到底都是「考核惹的禍」,大學教育和研究不同於其他社會化和職業化的教育,是一個需要積累、需要靜下心來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的行業,是無法用量化指標來考核的,現在有些大學開始採用文章的刊物級別和引用率來進行考核,似乎是更加注重科研的品質了,這還是換湯不換藥,只要你考核人們會想出出各種各樣的辦法。

本人在研究Social Network問題的時候,曾經檢索追蹤過一篇很經典的外文文獻,文章的作者經過了十年,寫了8篇Working Paper,才最終發表了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一旦發表出來就是經典,請問現在我們哪個大學,包括那些所謂的一流大學的體制,能給這樣潛心做研究的教師生存的土壤和空間,恐怕早就被開除了。做研究發文章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研究做到哪個階段積累到一定程度到了應該發文章的時候再發,而不是為了一年要完成幾篇文章的考核任務而寫文章,出專著,看看我們現在的專著和教材已經泛濫的不能再爛,說句玩笑話:那一本本垃圾雜誌、一部部垃圾專著要砍掉多少樹?

我們的高等教育因這種急功近利的改革帶來的問題還少嗎?20多年前大學沒有擴招之前,我們的高等教育是走的兩條線:一條是精英教育、另一條是職業技能教育(就是過去的初中高職和高中高職),而那個時候就拿我們這裡來講,1988年高考總分是610分,一個普通的本科院校的最低錄取線是480分,(要是按現在750分的總分核算下來的,就是211院校的分數線)注意:不要以為高職學生錄取的水準低,實際上因為高職不考外語,要是加上外語的100分,能考上高職的學生也能考上大學,只不過培養的方向不同而已。結果和國外一比大學生的比例太少,怎麽辦?擴招,制定一個規則,不論什麽樣的學校都改成大學了,過去的高職、專科學校幾個學校一拚湊就成了一所大學,改大學這個稱號也沒錯,關鍵的問題是在大規模的大學擴招過程中,沒有把握住職業技能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界限,本來應該從事職業技能教育的也在向所謂研究型大學躍進,原本應該搞精英教育的學校,也經不住市場的誘惑來搞職業教育,最後搞成了一鍋粥,精英教育搞不了研究,職業教育沒有動手能力,不倫不類,結果造成了一方面企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找不到人。

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造成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失衡。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人天生在能力技能上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天生就擅長音樂、有的人天生擅長機械、有的人天生擅長語文等等,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體驗:在上學期間每個人總有那麽一兩科,累死也趕不上班裡的某些傑出人士生,可能有的科班裡其他同學累死也別趕不上你,這就是差別。教育是要「公平」而不是「平均」,就是說那些適合接受精英教育的學生接受精英教育,那些適合職業教育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而我們現在是在搞「平均教育」。

一個國外的朋友曾經和我說中國學生的數學水準普遍比國外的好,但是國外那個數學好的人是真厲害。新的高考改革又頒布了,說是要有利於更好的選拔人才,發現個性化的人才,避免一考定終身的問題。回想一下,雖然不是十全十美,高考可以說是目前唯一一個相對公平的事情。不一考定終身是對的,關鍵的問題是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時,有沒有一套公正合理的配套的法律體系、監督機制和制度保障頒布呢?如果有絲毫的疏漏,把對學生考核權利部分下放到中學和大學,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尋租和腐敗,還不如原來。高考的各種加分制度、自主招生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活生生的擺在面前嗎?高等教育改革不同其他方面的改革,每一項改革政策措施實際上是在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在做實驗,這我們是輸不起的!

Vigee

這個淘汰率太狠了....

估計是違反合約內容的吧?

合約上的發表要求到底多少人達到呢?

siluhuayu

好學校必然人想去的多啊。沒辦法。外國坑也不多了

Changi

身邊跳去好一點高校的,一般職稱都要降,最多可以給到配套的職位,但都要和新博士一樣有個3-8年不等的考核要求,極少有那種直接進去就能穩的。

以上轉自相關論壇,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