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庭教育中不能忽略的課題:被需要的孩子,成年後,很少迷茫

2018年,上海試卷的高考作文題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作文

標題:被需要的孩子,成年後,很少迷茫

“我不知道喜歡什麽?”“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我不知道能做什麽?”。

在從事教育工作以來,經常收到一些大學畢業生發出這樣的自白。這種自白,無不透露出他們關於自己、關於當下、關於未來充滿迷茫的困擾。

為什麽他們會在直至大學畢業之際還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態?這是我這幾年一直在努力尋求答案的問題。

在與部分來留言的大學畢業生進入深入交談後,我慢慢發現,成年後的迷茫,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童年成長期“被需要”的缺失。

大學畢業生小李,他的迷茫在於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

他從小無論做什麽,都是父母幫忙安排,就連他上什麽中學、大學,學習什麽專業,也是父母幫他選的。

在關乎人生重要的節點上,他從來沒有為自己做過決定,也沒有拷問過自我內心想要什麽。他一直是那個在表達需要的人,然後父母滿足需要。被自己滿足?被父母滿足?他幾乎沒有嘗試過。直到畢業之際,在他不知道找什麽工作時,父母幫他安排進入親戚家公司裡工作,他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然後腦子裡一片茫然。

大學畢業生小雪,她的迷茫在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才藝能力突出。她從小習慣聽父母的話,因為她想讓爸媽開心,所以父母想要她做什麽,她就做什麽。

大四時,她憑借優異的成績和能力進入一家國企實習。大四畢業之際,她順利轉正。人人都很羨慕她,可是她卻說:“這並不是我想要的,而是我知道這麽做他們會滿意和認可。”

“那你想要什麽?”我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什麽是對的路,但我不知道我要什麽。”

小雪看似優秀完美,可事實上她的內心是空的。

大學畢業生小陳,她的迷茫在於不知道能做什麽。

她從小很少得到父母肯定,每當她想要洗碗、拖地,都會被媽媽呵斥回屋好好學習。有次學校布置“今天我當家”的實踐作業,她很興奮。然而根據菜單做出來的飯菜,卻連連被父母否定。

在長期被否定的情況下,她變得十分依賴父母。很多事情她就算努力試試也能做,也會充滿膽怯和焦慮,從而提前放棄。她對父母有需要,可父母對她有需要嗎?她說:“沒有吧!畢竟我什麽都不會。”

這種不被需要的悲觀,在她畢業之際深深影響著她。她喜歡寫作,於是想找一份采編或文案類工作,可每每面試都會落選。於是,她總結道:“一來沒有經驗,二來沒有作品,三來社會閱歷太淺,只靠一腔熱情,想要換取機會,很難。我沒有具備被需要的條件。”她放棄了,可她還是不知道能做什麽,陷入茫然無措之中。

小李、小雪和小陳,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童年成長期裡,一直都是父母在滿足需要的過程。然而,他們的父母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還需要被需要。

被需要,即孩子被他自己需要,被父母需要,被身邊朋友需要,他能因為這些需要靠自我思考和能力去滿足,從而更加了解自我,獲取更多的為人處世經驗,並收獲感情、自信、獨立、感恩、成就和快樂。

孩子被需要的缺失,會讓孩子成長中帶來很多阻礙,成年後在面對自己、面對當下、面對未來時會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因為他會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想要什麽、能做什麽。

換句話說:被需要其實也是一種需要。

因此,父母們在家庭教育中應當認識到孩子“被需要”這個課題。不要對孩子大包大攬;不要忽略孩子的內心真實感受;不要因為自己需要孩子而否定孩子一切“被需要”的行為。

法國作家沃維納格說:需要,會使我們從舉棋不定的窘境中解脫出來。

需要與被需求是相輔相成的存在,重視孩子的需要,也更重視孩子成長的“被需求”。唯有如此,孩子才會在成年後,少一些迷茫。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教育發展與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教育成長路上,上到大學下至小學,有困惑來谘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