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討債公司兆生意與隱秘江湖:催款四五萬 吞掉一套房

  催款四五萬,吞掉一套房……討債公司的兆生意與隱秘江湖

  來源:華商韜略

  2016年4月14日,杜志浩一夥十餘人,像往常一樣來到山東聊城源大工貿公司討債。

  晚上10點左右,杜志浩一夥還肆意侮辱欠債人蘇銀霞,並暴力脅迫蘇銀霞的兒子於歡。忍無可忍的於歡抄起水果刀,刺傷了4個人。

  杜志浩是傷者之一,他因失血過多而死。

  這起震驚國內的案件,讓很多人第一次見識到催收業的暗黑江湖。

  01

  2003年,對中國金融業極不尋常。

  這一年,銀監會成立,中工建交發起股改,同時又是“中國信用卡元年”。10年後,中國信用卡從2500萬張增長到4.36億張。

  暴增的信用卡,催生出第一批“老賴”,讓中國催收業迎來奔騰年代。

  很多銀行、法院收不回的“呆壞債”,催收公司通過數據修複、電話催、上門催三招,就能點石成金。

  以“數據修複”為例,銀行聯繫不到欠債人,通常就無計可施。但這難不倒討債公司,只要有欠債人的姓名、身份證號,黑客手段一齊上,就能把手機、住址、工作查個底掉。

  普通人對此頗感神秘,催收公司卻司空見慣。購物、外賣、計程車等網站和APP後台,黑客內鬼經常出沒,一旦獲得資訊,便拿到催收群販賣。

  資訊一明確,很快開始“電催”。從溫情提示到言語施壓,從用“呼死你”癱瘓你的手機,到用“通訊錄轟炸機”讓你在親朋好友、長官同事面前顏面掃地……

  如果有“堅貞不屈”的欠債人,催收便進入“上門催”階段,招數無非是哄、騙、嚇、打,細節可參考電影《古惑仔》系列。

  但社會的複雜性在於,當“老賴”也是黑社會時,“黑吃黑”將毫無效果。於是,令老賴聞風喪膽的“艾滋病催收隊”,成了討債公司的終極殺器。

  02

  步步推進的軟硬催收,引發了不絕於耳的命案。

  僅最近一年,網上報導的催收負面新聞多達1萬多條、死亡20餘人;實際發生的違規催收高達1000餘萬次,受害人多達92萬。

  暴力的直接動因,是暴利。

  對銀行、網貸平台來說,甩給討債公司的都是超級“爛账”,折扣幅度很大。像欠債人電話、住址明確的債務包,折扣在30%;欠債人消失跑路的,折扣會飆升到70%-90%。

  比如100萬的欠款,討債公司10萬買下,只要找出老賴,追回20萬,便實現了100%的利潤。

  2003年開始,信用卡業跑馬圈地,催收業迎來“黃金十年”。彼時銀行躺賺,催收要求很低,有的債務包甚至無償委託,催收業全行業平均毛利高達50%。

  民間討債公司開始野蠻生長。

  早年間,這類公司潛藏在城市角落,以信用卡服務、信貸資質查詢等名義注冊。它們規模不一,三五人或數百人都能開張,有電腦電話、錄音錄像設備就行。

  從業人員更是龍蛇混雜,既有大學生、法律人士和辭職創業的催收員,也不乏社會閑散人員和涉黑組織,乾的大都是這類“灰色勾當”。

  2013年,中國催收業迎來新轉捩點。銀行對債務外包開始規範,推行諸如債務保證金、資產包競標等新制度,一度提高了催收業準入門檻。

  有人以為催收業“黃金十年”將過,沒想到,網貸平台等金融創新驟起。

  前所未有的催收需求,由此產生。

  爛账越多,對催收行業越是利好。這枚艱澀的金融苦果,成就了催收公司和產業資本眼中的兆級“藍海”。

  實際上,討債公司已經不夠用,人才和資本都在悄然湧入。

  有數據顯示,中國正規注冊的催收公司約3500家,從業人員30多萬,但真正能做到規範催收的,不足十分之一。

  這些以不良資產為食的“金融禿鷲”,成為整個金融生態圈的最終一環。

  03

  2015年,風險投資的目光,盯上了這個沒有巨頭的賽道。

  常人眼中,催收充滿了暴力與罪惡;但在資本看來,偏見是最好的護城河。人人避之不及,才是攫取暴利的最佳時機。

  2015年10月,號稱“中國催債第一股”的“一諾銀華”在新三板掛牌,引發嘩然。有人驚詫於“逼死人”的行業也能上市,又對這家中國最大的“討債公司”充滿好奇。

  這家擁有500多名催收員的公司,一天會打出10萬多個催收電話。催收員以中年大媽、音色甜美的女性為主,因為經驗顯示,耐心、懂得講道理的女性,催收成功率更高。

  在這裡,電催的時間、頻率和語氣被嚴格規範。電話通常在下午打,以便給人留有太空;說話要“輕言細語”,罵人被絕對禁止。一個催收員如果態度好、回款高,月入3萬不成問題。

  如此情況下,催款話術就很有講究。90後怕父母,80後怕長官,70後上有老下有小,最怕家裡人擔心。針對不同弱點,催收員各顯神通。

  但“老賴”很快會掌握反擊套路,知道催收員不敢罵人,便會肆無忌憚問候祖宗。由於內心負能量爆棚,加上打電話太多落下耳鳴、咽炎、腰酸等毛病,電催員一般乾不長。

  正規催收公司也得“上門催”,主要是查看還款能力、商量還款計劃。這其中又有一整套規範,要求全程錄音、錄像,不允許肢體衝突,遇到危險更要火速報警。

  如果欠債人面對的是三角債,正規催收員還會啟動“債務醫生”模式:先與債權方商量,減免部分債務;再從其他管道借出新貸,解除老債;最後漸次還完新貸,破解債務死局。

  這成為一種合乎人性的催債方式。

  某位全國金牌催收員,就是該領域的一流高手。他的催收理念是:與欠款人交朋友。像朋友一樣,幫他找工作、改習慣、定計劃,最終幫他走出債務危機。

  十多年的催收經歷,使得這位金牌催收員在面對絕望客戶時,依然能保持從容。無數人在他的幫助下,走出債務泥潭,甚至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這樣的人,不但催到了款、賺到了錢,還挽救了眾多家庭。

  04

  現實中,“債務醫生”勞心勞神,很難賺快錢。但人工智能、“互聯網+”、APP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催收變得更簡單了。

  比如,某催收公司就掌握了聲紋識別技術,將其嵌入催收監控系統。一旦催收員情緒激動想罵人,系統就會搶先連線,避免禍從口出。

  而AI催收語音機器人更神奇,不培訓、不疲倦、不罵人,一天能撥打1000多個催收電話,並能根據對話套用催討話術,據說能替代大部分電催員。

  但最“奇葩”的,還是人人可當“催客”的APP。

  催收本來是地域性很強的生意,但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一切。

  比如你在深圳從現金貸中套現了幾千塊,然後返鄉隱姓埋名。以往,現金貸只能自認倒霉。但現在,你很可能遭遇街坊大媽堵門,因為她是一名互聯網“催客”。

  這種“滴滴搶單”催收模式,讓催收員無處不在。一旦發布“催債令”,會引發大量本地催客搶單,並根據難易不同,給予催客欠款金額30%左右的獎勵。這大大節約了催債公司的成本,讓欠款人陷入催收的汪洋大海。

  一時間,60多種催債APP瘋狂上線,卻重蹈了新的覆轍。

  催客中,不乏熟人式、大媽型和善催收,但更多催客在QQ群中交流非法催收技巧,販賣“呼死你”軟體,甚至尋求艾滋病人合作。

  昔日暗黑的催收伎倆,被擴散到更多陰暗角落。

  更無奈的是,有些人當“老賴”是被逼的。

  江浙一帶,有些小企業主曾輕信某些現金貸,導致破產悲劇。比如貸款80萬,約定年化利率30%,但3年內,卻被層出不窮的罰金滾成240萬。

  這其中,高額利息並不可怕,逾期“罰金”才是致命傷。

  有人誤以為盡早還款便沒事,實則不然。提前還款,要罰;逾期還款,更要罰;還款日主動還款,你的手機偏偏就收不到驗證碼、找不到客服;等你真正逾期後,還款功能才會神奇地自動恢復。

  “自動恢復”的,還有暴增的罰金和莫名的延期。由於逾期費遠超高額利息,有的現金貸竟然挖空心思讓客戶“逾期”,根本不顧風險。

  最高院規定,年利率36%以上部分不受法律保護。但在網貸平台,管理費、服務費、逾期罰金統統回避“利率”二字。亂象之下,某些平台年化利率高達700%。

  這使得催收能力,成了網貸的“核心競爭力”。

  天津一位小夥,在某平台借款4.7萬,只因還款晚了一小時,就被催收員找上門。在脅迫到洗浴中心後,被迫“同意”賣房還債。即便如此,平台依然聲稱未收到還款,表示要繼續催款。

  此類操作讓很多欠款人認定這就是違法高利貸,堅決當“老賴”。他們甚至組成“反催客”QQ群,分享“反催收”經驗。

  比如在電催階段,要堅決“哭窮”,同時全程錄音,利用電催員的汙言穢語投訴;上門催時,要提前裝好攝影頭,用語言激怒催收員,一旦爆發肢體衝突,就發網上指責他們“暴力催收”。

  有位老賴曾殷切鼓勵群裡的新人:勇敢面對,頂住壓力,忍過半年催收期,錢就是你的。

  05

  然而,借貸本不應如此,催收也不該是這樣。

  1977年,美國制定的《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規定:禁止辱罵、騷擾、欺詐、威脅、暴力等各種不公平催收方式,甚至禁止在晚9點至早8點間給欠款人打電話,以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權益。

  規範催收,在美國是一門正當生意。像PRA Group,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擁有20多年歷史、4000多名員工,堪稱國際催收業龍頭;Ture Accord,則是互聯網催收新貴,通過行為分析、機器學習進行算法催收,僅以15名員工就服務於全美20多家大銀行,年處理不良資產數百億美元。

  不管傳統還是新銳,這些催收公司皆以“重建客戶關係”為使命。催收員會給欠款人發優惠券,哄著大家當誠信公民;即便老賴失聯也從不追殺,而是坐等老賴自動上門。

  在美國,失信欠款導致征信汙點,會全方位影響就業、升職、保險、貸款,連加油、購物都會遭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只要不是走投無路,美國人會趕緊還款。

  但在中國,對老賴的懲戒僅限於禁坐飛機高鐵、禁住高級酒店,影響不大。

  更何況,大部分網貸平台根本進不了征信系統,深諳其理的老賴敢於大膽拖欠。

  而催收公司本身,長期以來也是個“非法存在”。

  1995年、2000年,警察部、國家工商管理局等部門曾兩度明令:禁止開辦討債公司,對已開辦的加以取締。2015年3月,國家工商總局才將“信貸催收”“應收账款管理外包”納入企業注冊經營範圍,成為一種默許。

  這一年,一諾銀華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但時至今日,沒有任何法律明確催收公司合法,只能以“法不禁止即合法”聊以自慰。

  06

  2017年5月,深圳頒布“網貸平台催收行為規範”,給催收劃定“十禁止”。

  6月,簡訊平台迎來強監管,不但“催收”“上門”“法院”等列入禁用詞,互金平台還被禁止接入網絡電話。這一舉擊中了非法催收的軟肋,導致電催成本飆升。

  12月1日,“整頓現金貸通知”突然頒布,讓眾多現金貸公司徹夜難眠。《通知》規定:沒牌照、裸放貸的平台立刻停止運營,高額手續費、管理費、罰息金將被全面禁止。這迫使大量現金貸公司連夜展開暴力催收,以盡快回籠資金,爭取最後的生機。

  催收公司的成本和門檻,由此大幅提升。整個行業,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今,法律專家呼籲應趕緊制定一部“催收法”,以明確催收公司、催收行為的合法性邊界,讓催收從地下走向陽光、由暴力變得文明。

  信用專家們則呼籲完善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不但老賴不應該逍遙法外,還要讓“高鐵癱坐男”“昆山紋身哥”坐不了車、加不了油,個個奉公守法。

  在此基礎上,個人破產制度更是急需建立。既要清算債務,更要尊重生命,不然欠債人動不動就燒炭火、上天台,只會周而複始地重複悲劇。

  而最根本的,或要破解民營企業和個人融資難問題。要讓講誠信、做實業的好人,通過正規金融機構貸到款、乾成事。即便是“金融創新”,也應將風險前置,而不是等到債務形成、木已成舟,再以催收來亡羊補牢。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