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明年年都體檢,可為什麼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

作者丨黃佳

來源丨醫學界

1

最近,綜合治療科來了三名患者,最小的 24 歲,最大的 65 歲,中間的一位 32 歲,他們雖然年齡各異,性格不同,卻有著共同的診斷:胃癌晚期,腹腔轉移。

在對他們的病史進行進一步了解後,我又找到了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沒有病史。

65 歲的奶奶充滿懷疑的對我說:「兩個月前我才在社區醫院進行了體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突然就變成了癌症晚期,我實在是無法接受。」

奶奶的敘述讓我想起了早年新浪微博裡非常熱門的一條消息,武漢青山區的吳先生在部門的組織下去正規醫院參加體檢。體檢後拿到報告「一切正常」,可是 3 個月後,咳嗽日漸嚴重,去醫院檢查,竟是肺癌晚期,結果失去治療機會不幸身亡。

2

為什麼我體檢一切正常,卻是癌症晚期?是檢測儀器有問題?是醫生能力不行?是他們故意隱瞞我?

大家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瞎想和揣測,但事實是我們對體檢有太多的誤區,太滿的期待。常規體檢並不能讓我們偵查出那麼多的信號,體檢無恙、沒發現癌症並不能高枕無憂,以為健康體檢就可以防癌更是大錯特錯。

現有的各種公司、組織和社區為大家提供的都是雷同的體檢套餐,主要目標是針對一些常見病,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相對應的血脂,血壓,血糖這些比較容易檢測的指標,而針對腫瘤的體檢要複雜的多。

儘管隨著人們對癌症的重視,許多體檢套餐都增加了針對腫瘤的檢查項目,各種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甚囂塵上,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腫瘤標誌物能 100% 查出腫瘤患者。

而且體檢仍然不可能將全身各個器官都探測到,總會有遺漏。一些發病率不高的疾病,更不可能動輒就上 CT、MRI、PET,要使用容易操作的經濟實惠的儀器檢查,比如超聲,但超聲所能檢查器官有限,對於位置比較深的器官如胰腺等,超聲不易發現。 此外,很多檢查有創性較大,比如腸鏡,不可能人人都做、年年都做。

當然有人能承包下豪華型體檢套餐,PET、電子胃鏡、腸鏡等一應俱全,可遺憾的是,拋開廣大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不談,目前尚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檢查項目越多,防癌概率越大。因為 90% 的早期癌症並沒有癥狀,等到有癥狀時,這部分癌症病人已發展到中晚期。

3

對癌症的篩查並不是把體檢項目簡單疊加就可實現,它需要腫瘤專科醫生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評價,進而做有針對性的檢查。

在現有的醫療資源條件下,這可能道阻且艱。

4

哪5類人群需要相對關注防癌體檢

1. 有癌症家族史者: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具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人患癌症的機會更高。

2. 中老年人群:雖然癌症在各個年齡段都有發生,但癌症的發病風險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大。

3. 常接觸致癌物質人群:即職業癌症,包括放射線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化工廠油漆廠職工、核電站、礦山工人等。

4. 有不良生活習慣人群:吸煙、酗酒、熬夜、精神抑鬱、過度疲勞等都可能誘發癌症,長期喜食醃製品、高鹽食物及隔夜食物,飲食不規律者增加消化道腫瘤風險。

特別是吸煙或者吸二手煙已被證明是多種癌症的高危誘發因素,首當其衝的就是肺癌,肺癌我國是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佔我國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 22.7%, 其 5 年總體生存率僅有 16% 左右。

5. 有癌前病變的患者:一些癌症在發病前,可能會出現某種良性疾病,如果未能積極治療,或治療不及時,就有惡化的風險。比如多發性結腸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典型乳腺增生,B肝或者肝硬化患者等。積極治療,定期複查,爭取在疾病處於良性階段的時候就逆轉他們。

5

防癌體檢多久一次呢?

一般建議一年做一次,但是諸如我們以上所說的高危人群,比如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體檢者(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篩查了,要改為 6-8 個月做一次肝癌檢查。

健康體檢是一個由大到小篩查疾病的過程,發現問題後將範圍一步步縮小,明確疾病。對於體檢要理性看待,檢查時注意醫生提示,積極配合。主動告知醫生你的身體狀況,健康狀態,家族史,病史等情況,增加針對性體檢,並且根據體檢報告顧問醫生是否需行進一步診治。

番外: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即便我們活的特別仔細,也很難預料到風險的發生。所以,未雨綢繆的心態、充足的保險保障不是給自己一個安慰,而是讓自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MORE延伸閱讀

2019年恆通國際私人財富研究院熱招中ing

(猛戳二維碼報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