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身處爭議漩渦的中心,李睿珺在想什麽?

上映11天的《路過未來》,作為去年坎城電影節上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唯一華語片(也是第69屆和70屆兩年內唯一入圍坎城電影節的華語片),坦率地講,在國內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豆瓣上對於這部電影,排名第一名的短評打的是五星,開頭是這樣寫的:

“請對還能堅持拍此類影片的創作者溫柔一些吧。”

有人覺得電影好就好在“不販賣苦難、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出路,隻提供客觀平實的視角。”

然而,另外的一些人則認為電影“關注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但這個故事並不飽滿”

也有人站在中立的角度寫道:

“因為題材,我可以原諒這片子一些技術上的瑕疵,希望這樣的電影更多些。”

《路過未來》這部電影,壹哥在電影院刷了兩遍。

片子安靜的氣質雖然並不是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體會,但不知怎麽的,兩次看完之後走出電影院,我還是會站在街頭,半天動彈不了。

此刻我最想知道的就是:

身處各種爭議漩渦的中心,影片的導演和編劇李睿珺心裡到底在想什麽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通過各種管道,壹哥聯繫上了正在外地參加活動的李導——導演欣然接受了壹條電影的採訪。

關注中國電影的你,一定很想知道李導自己對《路過未來》聊了什麽吧,下面來了!

關於深漂

深圳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

看《路過未來》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講了一個“深漂的故事”。

相對於北漂、滬漂,深漂這個群體有其與生俱來的特殊性——它也許是全中國對“漂”這個字詮釋到最徹底的地方。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土地上並不存在“進城務工人員”這個群體。

在那個年代,人們被戶籍政策固定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進城務工是需要用工部門開具介紹信的。對於沒有官方手續而背井離鄉的人,當年有一個專有名詞——盲流。

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堪稱世界歷史最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浪潮。

建設就需要人,政策放寬之下,無數的人從農村湧向城市,“進城務工人員”也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而在所有這些被湧向的目標中,只有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真正的“從零開始”——因為在被列為特區前,它只是一個小漁村。

“其實深圳基本上是沒有本土文化,它隨著改革開放而產生。嚴格來說,這裡沒有本地人。”李導如此形容深圳的特殊性。

但是與此同時,深圳又是中國無數個被外地人“攻佔”的大城市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現在中國哪個城市沒有外地人呢?你(指壹哥)與我都是離開故土,去另一個城市追尋夢想的人,深漂、北漂、滬漂,並沒本質上的區別。

所以,深圳其實已經超越了地域屬性,成了中國城市化的一個縮影。”

而選取“深漂”作為表現對象,尤其是片中出現了“第一代深漂”,更大的原因也許是:

“他們是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現在他們老了,面臨著去與留的問題,他們的孩子(片子的女主)也同樣面臨著去與留的問題。

在我之前的兩部片子《老驢頭》和《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表現的都是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及留守在家的老人的故事。而到了《路過未來》,我想表現的是他們的父母,及在那個城市出生長大的孩子的生存狀態——這群人,是我作品中一直延續的關注對象。”

相對於徘徊在無數文藝作品中的“北漂”,也許“深漂”這個群體天然地少了很多情懷色彩,卻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在這個方面,李導的作品,是開創性的。

關於故鄉

現在的我們,還有故鄉嗎?

《路過未來》中最讓壹哥扎心的,是關於“故鄉”的表現。

片中多次出現了故鄉和他鄉之間的矛盾關係。

女主的父母——第一代深漂,在深圳打拚了一輩子卻,因為製造業轉型而無法留下。回到離開幾十年的故鄉甘肅,才發現自己的土地已經被變賣,失去了立足之地。

在甘肅和深圳之間,他們沒有家。對此“資深北漂”李導也深有體會。

“我們很多人,在他鄉生活的時間也許已經超過了在故鄉的時間。故鄉對於你來說,僅僅是留存在記憶中的一個樣子,也許你認識的人已經去世,你熟悉的街道已經變了模樣,當老家人拿你當客人的時候,一種深深的疏離感油然而生。此時,故鄉還是故鄉嗎?”

片子裡的一個情節印證了導演的這個體會:當老父親回到家的時候,鄉親們除了客氣地誇讚他們是大城市來的,見過世面,早已經沒有拿他們當朋友了。

但與此同時,他鄉也並沒有帶給我們這些外地人多少親切感:

“我來北京15年,每年去電影節要辦簽證,都得回到我的原籍甘肅辦理。(因為導演的戶籍在甘肅,如果要在北京辦理簽證就得有北京的暫住證)每次這種時候,就是北京在提醒我,我不是這裡的人,只是暫住在這裡。

其他的包括年輕人買房、買車、看病、上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個城市都在用一種粗暴的方式將你和北京隔離開。故鄉也不是故鄉,他鄉也不是故鄉,我們其實沒有家。”

彌漫在《路過未來》所有人物身上中濃濃的“無根感”,就是對導演和我們自己這樣“沒有家”的人,最好的注腳。

關於故事

我不想改變什麽,只是想表現他們的生活狀態

《路過未來》中引起最大爭議的,就是導演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產業轉型問題、土地問題、買房問題、藥品實驗的灰色地帶問題,甚至不正規整容的問題,都在片中有所提及。

導演並沒有對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進行刨根問底的探究——他們更像是角色生活中的背景色,角色自身才是活躍在台前的。

很多習慣於以文藝為刀戟的觀眾,顯然會覺得這樣批判性不夠。

但有沒有想過,導演也許壓根就沒想去批判呢?

“我並沒有想去改變什麽,也沒有想去加強什麽,更不是刻意去講一個什麽樣的故事,我關注的只是人本身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路過未來》講的,就是一個家庭的去留。

如果有人覺得我羅列了社會問題,那可能也是觀眾自己心中的羅列而已。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於這些人每天的生活中的。”

同樣,在拍攝手法上選擇“生活流式”的電影拍攝,也迎合了導演這種“對人本身的關心”的創作狀態:

“我並沒有試圖做一個概念先行的故事,而是根據要表現的人去選擇故事。那種高潮迭起的電影並不是我對電影的美學追求,故事本身更像是一條河在流淌,偶爾經過石頭,經過草,自然就會起了波瀾。這就像是人生,哪有那麽多波瀾,更多是平靜的。”

壹哥想起《阿甘正傳》中跑步的阿甘被人問道:“你為什麽跑步?”他的回答是:“不為什麽啊。”

關注“深漂”,就一定要把他們拍得水深火熱嗎?就一定要出於某種目的性,用電影改變世界嗎?壹哥覺得,不盡然。

說到底,在網上發表評論的人,並不是這些在深圳工廠裡組裝手機的人。

也許《路過未來》在社會問題上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並且知道,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正在天天經歷著這些事,壹哥覺得,這就夠了。

關於表演

像楊子姍和尹昉這樣認真的演員,不多了

談到楊子姍,李導特別有話說:

“在片場的時候,子姍每天都隻吃白水煮菜,最多加一二兩蝦仁。因為片中角色患上了肝病,消化不好,她覺得不應該光用表情和動作來演繹痛苦,更要從外形和內心上完全貼近角色。

包括拍的時候,臉上起了油,她也不讓擦,完全素顏拍完了這部戲——電影拍完,她瘦了20斤。

其實這些事原本就是一個演員該做的,但現在能這樣做的年輕女演員,不多了。”

楊子姍在片中扮演的是患有肝病,又要承擔家庭經濟壓力的女兒耀婷,這是一個非常難的角色——因為她的封閉。

“耀婷過早地背負了家庭的重擔,所以整個人是包裹在自己的世界裡的。電影裡她經常是面色陰沉,心事重重的樣子。這對於之前經常演活潑形象的楊子姍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她的表現,我非常滿意。”

尹昉在片中飾演一個拉攏人來做試藥生意的“藥頭”李新民,本身卻是一個純良的大男孩。對於他的表現,李導如此評價:

“尹昉11歲離開長沙,獨自來北京學習舞蹈,他本身就和這個角色的經歷很貼近,所以很容易抓到那個感覺。而且他作為一個舞蹈藝術家,本身是會有很多的肢體語言,去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個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對於人物的認真。甘肅片場沒有尹昉的戲,他主動申請跟著去,因為他知道甘肅是李新民這個人物的根,是他一切情感的出發點。他只有到那個地方,才能從內心上理解這個人物。”

兩位主角在片中的表現,壹哥是認可的。尤其楊子姍有很多的固定長鏡頭,作為一個年輕演員,能夠用自己的臉去駕馭這樣長時間鏡頭的注視,這非常難。

認真的戲,本就需要認真的人來演嘛。

其實壹哥和李導還聊到了很多,包括影片最後楊子姍騎白馬鏡頭的寓意、片中加入的周雲蓬那首《九月》的含義等等——李導說,《九月》這首歌,是理解這個片子的關鍵。

但同時導演說的很關鍵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一部電影:

“一個片子,導演不應該去用一個解讀來限制觀眾的思考太空,某些鏡頭的寓意,每個人根據他生活經驗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創作者的工作是去展示,而不是解釋。”

這也是壹哥不打算把那些解讀放在文章裡的原因。

就像片名《路過未來》,可以說是我們每秒鐘經歷的現在,都是在路過未來的我們;也可以說是那些拿大城市的夢想當做未來卻最終沒有實現的人,只是路過了自己的夢想而已。

對於壹哥自己呢,路過未來,也許就是路過了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卻令我一無所知的人,窺見了他們生活的一角而已。

還是上面那句話,一部反映外出務工人員生存狀態的電影,只需要讓我們開始關注這群人,開始討論他們,就是它的最大意義了。從這個角度出發,《路過未來》是成功的。

片中周雲蓬唱的那首《九月》,歌詞改編自海子的同名詩歌《九月》,這首詩的內容和電影有著多處互文關係。

最後,請允許我為大家奉上這首詩,其中真意,諸君自己體會吧。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隻身打馬過草原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